难得看到一个这么详细的提问,必须认真对待呀。仔细阅读了问题的详细描述,发现有几个细节在小学生英语学习中非常有代表性:
细节一:
孩子学习英语4-5年,初期学习「自然拼读」。
细节二:
希望孩子可以拥有正常与外国人对话的能力,
觉得小孩子学英语听说是重点。
细节三:
每周两小时的英语学习多久能够自如的与外国人对话才算正常?
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题主对孩子学好英语的判断标准是:
正常与外国人对话的能力;
采用的方法有:
- 一开始学习自然拼读
- 每周2小时的英语学习
- 以学校(机构)教育为主,家庭英语教育近乎为零
我们一个一个来慢慢说说:
细节一:
孩子学习英语4-5年,初期学习「自然拼读」。
Jessie解读:英语学习「大坑」之一——零基础就开始学习自然拼读
近几年,国内的自然拼读课程非常红火,说起谁谁家的孩子学过自然拼读了,好像就是英语启蒙完成了很大一个里程碑似的。
但这里面有个非常大的误区:
自然拼读是个好东西,但绝对不适合英语零基础的孩子。
别的什么都没有积累的孩子,一上来就学自然拼读,学了也白搭。
我们来看个2个情景,说说自然拼读到底是派什么用处的。
情景一:小朋友A在读书,自然拼读帮助孩子理解生词的意思。
全过程如下:
第一步:发现生词。
A看到一个生词:caterpillar,很长,不知道什么意思。
第二步:用自然拼读规则,字面拼写转化为单词音节
小朋友A学过自然拼读,于是他就可以把这个不认识的、很长的单词,套用规则读出正确的音节:ca-ter-pi-ler
第三步:用单词发音,链接单词含义,进而理解意思
A读了几遍之后,发现这个发音很熟悉。通过读音与图像的联系,小朋友的脑子里出现了毛毛虫的形象:
第四步:字面拼写=单词发音=单词图像,三者建立连接,进而可以从字面拼写直接理解单词含义。
在见到caterpillar这个单词若干次之后,步骤一二三反复发生,逐渐的小朋友A就可以通过字面的caterpillar,自然联想到毛毛虫的样子了。
情景二:小朋友B在写作,自然拼读帮助孩子学会单词拼写。
我们继续拿毛毛虫说事。
第一步:小朋友B在写日记,今天在路边看到一条毛毛虫。
不过B只会说毛毛虫的英文,不知道怎么写。
第二步:B尝试慢慢的读caterpillar,然后逐个音节拆分:
ca - ter - pi - ler
第三步:根据拼读规则,他可以大概的写出:caterpillar。
当然B也可能写成:
这些都和拼读规则相符合,即使拼写不100%正确,大家也都能知道B想写的是毛毛虫这个单词。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想说,自然拼读真的很神奇呢?
的确神奇,但这都
有一个前提:小朋友必须先建立caterpillar发音和图像的链接。也就是大家都在说的:听力词汇的积累。
如果没有建立单词发音和图像连接的话,情景一和二就会变成下面这样:
情景一:
情景二:
就像中国孩子学拼音的时候,都已经积累了4年左右的中文听力词汇;用自然拼读学习英语,也必须要有一定的英语听力词汇量作为基础。否则,除了死记硬背若干规则,别的什么也没学到。
细节二:
希望孩子可以拥有正常与外国人对话的能力,
觉得小孩子学英语听说是重点
Jessie解读:英语学习「大坑」之二——只顾听说,忽视读写
很多家长对孩子学英语的考核标准都是:能不能和老外交流自如。
这个目标怎么说呢,在年龄比较小的时候,还算合理;但一旦
进入小学中高年级(三四年级之后),如果没有足够的英语阅读量支撑,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一定会被母语中文打压的退步严重。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另一篇帖子里提到母语学习和二语学习的一些区别。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所有的语言发展都遵循一个顺序:听-说-读-写。但是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又不完全一样。
如果是母语的话,因为听说技能是生活基本技能。因此即使你不读书,甚至你有阅读障碍,基本的听说能力都不会退化。词汇量和表达力也许会存在差异,但流利度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到了二语的听说,就是另一回事了。
作为移民家庭,我对这个感触特别深。看着身边华人家庭的孩子中文的发展道路,我可以负责的说:
即使爹妈都是流利的中文使用者,即使爹妈在家一直坚持对孩子讲中文,唯一肯定能维持住的中文技能就是:听力。
小的时候,孩子还愿意说一些中文;等到了小学高年级,家长和孩子说中文,不加限制的话,孩子一般会用英语回答。
我认识的
少数几个可以中英双语流利交流的高年级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识字,而且愿意主动双语阅读。
(当然,就阅读速度来说,英文还是要比中文快不少。)
大家都知道印度、菲律宾人的英文好(口音方面不讨论,就单说交流能力),但如果你在进一步研究一下,就会发现
英语虽然不是他们的国家官方语言,但是学校的教育系统都是用的英语。
教育系统用英语是什么含义?孩子的课本都是英文的。知识点的理解是英文的,写作业也是英文的。这点和国内很多国际学校采用的方法是一致的,这也是为什么「黄磊的女儿,曹格的儿子还有吴镇宇的儿子,英语说得那么好」,
想要孩子的二语听说能力到了高年级还能持续进步,光关注听说肯定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读写的强化,尤其是英语阅读。
细节三:
每周两小时的英语学习多久能够自如的与外国人对话才算正常?
Jessie解读:英语学习「大坑」之三——学习全靠学校和老师,家庭教育缺失
其实语言学习说到底,并没有那么神奇,就是一个时间积累的过程。
无论哪个语言,听得多,思考多,用的多,说的多,就会发展壮大。
1997年,语言学家Pearson, Fernandez, Lewedeg和Oller曾经做过一个研究,对象是25个英语西班牙语的双语家庭。结果显示:
这个二语exposure,其实有质和量两方面的考量:
一天24个小时,我们算小朋友醒着的时候是12小时,学校每天有1小时的英语课,再加上一周2小时的额外课程,每天0.5小时的英语作业时间。
那英语的exposure的小时数=(1+0.5)*5+2=9.5小时
一周总共有效语言输入小时数=12*7=84小时
从比例来看,9.5/84,这个比例也就在11%-12%之间,
中文处于压倒性优势地位。
另外再来说说「质」:
这方面可以把语言学习分成两种类别:被动型和交互型。
被动型:只有输入,没有输出。
互动型:有输入也有输出。
比如对话、玩游戏就是典型的互动型学习;而看电视、听音乐就是被动型学习。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给大家举个例子:
这个家庭里除了孩子,主要有3个家庭成员:
孩子一天的作息如上图:光从时间总量来看,一天12小时,7小时英语环境,5小时西班牙语环境;孩子应该双语发展的相当平衡。
但实际上,孩子的日常交流语言是英语,西班牙词汇增加非常有限。
问题就出在」质「上:
所以,
如果真的想让孩子双语均衡发展,二语学习在数和量上都需要有保证。
仅仅靠学校的1.5个小时+每周2小时的课外辅导,离均衡发展的目标,实在有点遥远。
最后给大家总结下今天谈到的三个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坑「:
有兴趣的家长也可以试试按照最后那个表,给自己家孩子的语言环境做一个language audit(语言审计),结果一定和你想的不太一样。
参考:
<The Bilingual Edge: Why, When, and How to Teach Your Child a Second Language>- Kendall King, Allison Mackey
<The relation of input factors to lexical learning by bilingual infants>-Barbara Zurer Pearson, D. Kimbrough Oller
我是Jessie,坐标多伦多,家有三娃,10岁/5岁/2岁。摸索了各种语言学习方法,最终发现「阅读+游戏」是培养双语娃的最佳方式。欢迎关注 @Jessie双语启蒙,一起打造双语神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