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M1A2主战坦克为什么不用自动装弹机?

2014-10-31新闻

这个问题几乎成为军盲鉴定器了。一味地鼓吹自动装填,或者是人力装填,都可以鉴定为屁股大于脑袋。

没有最优的设计,只有最合适的设计。

一,先来谈谈苏俄使用的转盘式装弹机。

苏联采用自动装弹机并不是因为自动装填效率高 ,为了一个并不是很关键的性能去研发一整套子系统是愚蠢的行为。

主要是因为以下两点:

1,自动装填可以减去装填手所需要的空间,进而减少坦克正面投影面积,进而提升隐蔽性和防护能力。(可以粗略的理解为炮塔里少了个人,体积也就变小了。)

2,转盘式装弹机的装填机构完全被车体投影覆盖,可以提升防护。

图中红框就是t72使用的az-172卧式装盘装弹机,我们可以看到其完全被车体的投影所覆盖

最早采用此设计的应该是哈尔科夫设计局的432工程(即t64),有意思的是,尽管t64本身可靠性问题一堆,但这个转盘装弹机还是很可靠的 。

后来这个设计被当时在搞167M工程的卡尔采夫所吸取,在167M(t62b)被乌斯季诺夫下马后,卡尔采夫就将此设计带入了自己的172工程之中(其后继者172M工程就是大名鼎鼎的t72)。

哈尔科夫设计的转盘式装弹机是立式的(应用于t64和t80),其优点是:

1,弹筒和发射药一次推入炮膛,装填速度快。

2,装盘可容纳28发弹药。

下塔吉尔设计的卧式装盘(应用于t72/t90)则有以下优点:

1,转盘更低矮,投影面积小,更为安全。

2,转盘低矮,进而联通了炮塔吊篮和驾驶舱。

缺点就是装弹量下降到22发,装填速度也更慢(蛋筒和发射药要分成两次推入)。

实际上俄军内部也有两种不同的装盘式装弹机,而哈尔科夫的设计效率明显比下塔吉克的设计高,但目前俄军大部分坦克都是卧式转盘,可见效率并不是俄军的第一追求。

由此可见,苏俄使用转盘式装弹机的最初和第一目的,也并不是为了效率,而是为了缩减正面投影面积,提升坦克的安全性。

但众所周知,俄系又向来有「载人航天」的美名,尽管西方同行的安全性不一定就比T系列高,但俄系坦克殉爆、飞头确实更为常见。(西方坦克除非被命中车体右侧弹药架,否则不存在广义上俄系的飞头现象)。

既然转盘能提高安全性,那为什么俄系容易飞头?

我们这里要引入两个专业概念:

首效防护和后效防护。

首效防护即我们所理解的,坦克隐身性高,抗穿抗破能力强。

后效防护则较为复杂,主要有两点:

1,即人员生存性强,被击穿后人员存活概率高。

2,坦克被击穿后,可保存性强,仍然有反击能力。

篇幅所限,不简述美苏对这两者的探索,这里仅仅给出结论:

苏系坦克更加注重首效防护,而西方坦克更加注重后效防护。

因此,我们要明白:

自动装弹机极大的提升了苏联坦克的首效防护,但无意中降低了苏联坦克的后效防护。

为什么?

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苏俄坦克殉爆并不是因为转盘内的弹药被引爆。如前文所述,转盘本身的投影面积极小,被命中的概率更小。

实际上,引起殉爆的不是转盘内的弹药,而是因为转盘空间有限,而放在车体四周的弹药。

早期t72等苏俄坦克,一般都要携带30多发弹药。进入t72A时代,载弹量就上升到了41发,如今的苏俄坦克,标准载弹量在44发左右。

但转盘内只放得下20多发,多出来的放哪?就只能胡乱塞在车体四周的空隙。

红框标注的就是转盘塞不下的20多发弹药

车体四周胡乱塞弹药,就导致一旦车体被击穿,随便一个破片都极其容易引发弹药殉爆。

在加上俄本就拉胯的自动灭火抑爆系统,结果可想而知。

因此,第二次车臣战争中,为了降低殉爆率,很多俄军只把转盘装满弹药,其他弹药就不带了。也就是说只携带额定载弹量的一半。

那既然转盘影响这么大,俄罗斯就没想着改进吗?

2019年服役的188M工程(也就是t90m),采用的仍然是t72的az-184卧式转盘装弹机,但做了如下改进:

1,给自动装弹机转盘附加了装甲。

2,将车体四周散放的弹药收集起来,统一放置在炮塔尾部的尾仓中。

t90m的尾仓中放置了10枚弹筒和发射药。并且把更易燃的发射药放在了中间隔舱中,难燃的弹筒则放在了外围

因此看到很多人批判西方坦克的尾仓设计时,都可以把t90m的例子搬出来抽他们脸。

这样的好处很明显:车体内无弹药,殉爆率降低。尾仓体积小且受到航向角防护,更为安全。尾仓与炮塔隔离,即使殉爆危害也更小。

但缺点也明显:一来载弹量降低了,(尾仓小只能带10发),二来转盘内弹药用完后,必须要乘员跑到炮塔外面去,把弹药搬进来。

二,说了这么多,我们来谈谈为什么西方不用自动装弹机。

1,依据西方的技战术设想,自动装弹机完全是浪费。

西方坦克除了勒克莱尔,基本都脱胎于冷战。因此其设想的作战环境,是在加固的水泥堡垒中,迎战苏系坦克。

因此,西方坦克不追求火力的持续性——开完炮之后自身位置暴露,此时就应当立刻转进或倒车隐蔽。

因此西方追求首发命中率,即在第一轮开火就要摧毁敌方大部分坦克。(这也是西方大力发展火控的原因。)

人力装填在长时间下固然效率会降低,不如自动装弹机。但在最初的几分钟内,人力效率甚至要优于自动结构。(爆发装填的视频真不少)。

因此,在70年代末西方推出三代MBT时,自动装弹机完全是不必要的东西。就更没有理由去花钱研发、列装这玩意。

2,苏联解体后,西方没有更新装备的动力。

西方阵营中所有采用自动装填的坦克,如勒克莱尔、10式、k2都是冷战后的车了。

我们要承认:无人化一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西方的新车基本都用了自动装填。

至于m1,豹2不加装,原因很简单:苏联没了,对西方来说,大规模陆战在21世纪已经打不起来了,小规模冲突就是治安战,大规模战争需要海空军敲门。坦克搞新设计干嘛?老车改改凑合用就得了。

3,西方对后效防护的追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动装弹机的发展。

大体积尾仓就是疯狂追求后效防护的典型设计。

在西方看来,尾仓可以实现人弹分离,在加上泄压阀,能最大程度保障人员安全。

美国更是逆天,不仅把所有弹药都塞进了尾仓,还都反向放置,底火朝前。

但大体积尾仓带来的弊端太大了。不仅极大的影响航向角防护,大体积还极易被命中。

红框就是弹仓体积,但除了m1系列,其他西方坦克尾仓只有一半是装填弹药的。硕大的弹仓也极大影响了航向角防护

因此冷战后,西方坦克都走了尾仓自动装弹机的设计,防护差、易命中的特点一路传承。

最近美国通用动力推出的m1x更是逆天,搞了个尾仓转向自动装弹机,在保留了尾仓防护差的前提下成功浪费了无人炮塔节约下来的空间,成功实现了高防护和减重两个目标的全面失败。

12月13日更新

挑选评论区里这两位的发言。

这两位显然就是搞不清西方坦克设计理念,而信口开河的典型。

由此,我们来讲讲西方坦克设计的核心理念:

后效防护

一,西方为什么重视后效防护?

西方坦克的设计离不开冷战大环境。军事科技、政治斗争和军事战略都会影响一件兵器的设计。60年代破甲战斗部的发展催生出豹1这样的脆皮。70年代苏联军工高层的政治斗争催生了t72和t80的发展,浪费了大量设计资源。80年代受导弹论的影响,苏联在设计t72b时仍然不惜成本不合时宜的加入炮导设计。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西方,尤其是美国,重视后效防护,自然也离不开这些要素。

在北约的设想中,一旦苏联入侵,北约成员国要尽一切能力牵制苏军,为大西洋彼岸美军庞大的坦克部队登陆争取时间。

而在美国的设想中,开战第一周,只有很少的坦克能被送上西欧战场。而这时候苏联可能已经饮马英吉利海峡了。

因此,美国必须确保投送到西欧的坦克具有强大的生存性,能够有效的保存自己,从而在大部队上岸前尽可能发挥已投送部队作用。

很多人认为后效防护仅仅是为了保障乘员安全,而过于注重后效防护会导致坦克的生存性会降低。这是错误的。

保障乘员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保障坦克的反击能力:在被击中后仍然具有二次反击能力;和保障坦克再返场率:即被击中后可以快速维修,重返战场。

而反击能力和再返场能力都是苏联坦克设计从来不考虑的问题:

因为苏联是攻击方,深入敌后远离后勤维修点。导致坦克即使是小损伤,只要车组自己不能解决,也会被抛弃。更不用说坦克的反击能力,在苏联设想中,装甲部队从来不是要保存的有生力量。在第一波集群(以t80为主)被摧毁后,还有第二波(t72,t64)、第三波(t72,t62,t54等等),依靠庞大的后备力量来拖垮西欧,更为合算。因此苏联坦克维持了庞大的数目编制,以量取胜。

先写到这,以后再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