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去日本旅游,有哪些必须要知道的常识?

2016-03-25新闻

日本?这可太简单了。

气候和中国东部其实差不多,对大部分沿海省份的童鞋们来说,出发时候穿什么,到日本也穿什么,没问题。

电话卡,可以找万能的某宝。

手机里预装的App,包括谷歌地图、日本版的大众点评「Tabelog」。 此外,招商银行掌上生活App也是薅羊毛必备,报名招行的「非常境外游 消费享返现」活动,能享受在境外指定目的地的线下商户,累计超过等值5000元人民币以上的部分,享受笔笔10%返现,最高可返300元。

此外,近期赴日签证必须48小时核酸检测,检测证明必须中英文或者中日文对照,且不承认咽拭子;抵达日本机场后,还要再做一次核酸检测,阴性才可以入境。

最后,当然是准备招商银行信用卡,日本国内对银联支付很友好,大部分地方都能使用,即便不可以,走visa和万事达通道也很方便。

当然,日本是个很很很好吃的国家,对中国胃很友好。但有些小小的不同,比如我们喜欢趁热吃、日本人很多时候喜欢生冷;日本饮食不比中国清淡(尤其是拉面馆、居酒屋),但我们吃久了还是会觉得「淡出个鸟来」,原因是日本料理的食材组合往往比较简单,香料用得少,鱼就是鱼、肉就是肉,不像我们会把各种食材混合在一起。

所以,在日本旅行,要有包容的嘴巴,和宽容的胃!

1、在日本,怎么选择觅食的目的地

与国内吃到的单调的「日本料理」不同。真正来到日本,从北到南,这里的每个地区,都有强烈本地风格的食物。37.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吃」这件事,呈现出形态迥异的面貌和丰富多彩的追求。

遥远的北海道,以各种生猛海鲜著称。来自濑户内海、鄂霍茨克海的各种海胆、雪蟹、甜虾、鲑鱼,其新鲜程度远远超过东京,价格也比东京同样品类的海鲜便宜几倍。寒冷却不贫瘠,不负「丰饶之海」的美誉。虽然没有精致的烹饪,但面对最好的食材,简单的处理方能彰显滋味。

除此之外,北海道还出产黑毛和牛中的极品:白老牛。搭配当地成吉思汗烤肉吃法,这是日本国内少见的,来自东北亚的粗犷饮食。烧酒、烤肉,让人豪气顿生。

北海道以南,本州岛最北的北四县,被誉为「日本的西藏」,气候高寒、物产相对单一。但在当地,却能吃到全日本最原生有机的食材。比如青森的苹果、秋田的大米、岩手的荞麦面、松岛的牡蛎、山形的纳豆饼等等。这些朴素的食物,让人似曾相识,记忆犹新,颠覆你对于日本饮食的所有印象。

以东京、名古屋为核心的中部和关东区域,是全日本文化最先进、生活节奏最快,也是最具大都市风情的区域。这一片地区的人口占到全日本的近50%,大量人才在这里汇聚,自然也诞生了无比精致的日本料理,和绝对地道的法餐、意餐。

一个很多人都不知道的细节是,日本的国宴并不是日本料理,而是法餐。作为亚洲最早脱亚入欧的国家,日本的饮食在很多方面都融入了西式的元素,在东京都市圈,最能体会这点。

再往西,就是近畿和中国。日本的中国地区与中国并无关系,而是本州岛西部的鸟取、广岛、冈山等县,纵观整个日本版图,这块区域居于最中心。作为明治维新之前上千年的天皇驻跸之地,这里保存了最多的中国唐式建筑、日本传统景观,当然,也有最传统、最正宗的,教科书级别的日本传统料理。

而最西南端的九州和冲绳,则因为距离韩国、中国较近,气氛特别开放,能吃到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日本料理,比如冲绳有中国式的古法红糖、苦瓜炒肉,九州则有地道的韩式凉面、泡菜——身处这些地方,会让你有浓烈的「错位」之美。

需要强调的是,招商银行掌上生活的境外返现10%,在日本全国的线下商户通用(限POS刷卡、境外非接触式支付)。也就是说,你可以自由行走日本,选择你喜欢的地方,不受优惠的限制。

2、明确自己的选择,比如我选的京都

对于第一次去日本,更想感受「印象中」那个日本的同学们来说,京都,才是去日本吃吃吃的首选。

在京都这个安静的小城慢下来,慢慢感受一天里的食物,这是日式情调的极致。

早餐:朝定食

为什么日本的大街上没有露天早点摊?这是许多游客初来乍到的疑问。没有煎饼果子,没有豆腐脑,没有油条,没有白面馒头……

「日本人早餐一般在家吃」确实是最大原因。这和日式的婚姻结构有关:全职太太会一早起来做好全家人的早饭和中午便当,然后全家人吃完饭分别出门。

对于生活在东京这种大都市里的单身男女来说,早餐为数不多的选择只有喝杯牛奶叼一片烤面包出门、去便利店买一份三明治加咖啡、找快餐连锁店吃「朝定食」。

但在京都这样慢节奏的城市,很多人并不需要赶着去上班。所以,在这里能最富于情调的享受之一,就是一份传统的日式早餐。

除了酒店和民宿提供的定食、自助餐之外,如果愿意睡个懒觉,到九十点钟街边铺子开门后,还可以到料理茶屋吃。一顿早午饭,一杯抹茶,可以从早上吃到下午,颇有广式早茶的况味。

传统日式早餐包含几个基本元素:饭、主菜、副菜、腌菜、味噌汤。

在日本文化中,粥通常认为是病人的食物,相反,日本人早上更习惯捧着一碗白饭干噎。

米饭的吃法当然也要遵循传统,磕一个生鸡蛋,再加酱油、纳豆之类有咸味的调料,均匀拌起来,就是日式早餐最朴素、最传统主角。在京都,我还吃了一种改良版的生鸡蛋拌饭——鸡蛋是提前一天冷冻的,吃之前解冻一小时,再打在热饭上。鸡蛋黄吃起来有布丁的口感,非常有意思。这也反映了京都这座千年古都,露出一点点的创新与活力。

主菜是鱼。日本有着漫长的禁肉史,即便今天,肉类也只在新派西餐,以及上规格的正餐里才有,这也是日本人罕有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表达传统情节的早餐里,鱼才是主角。

腌鲑鱼是从前最为普遍的早餐主菜,就好像中国的腐乳、咸蛋一样,靠着盐味,一点点就能下很多饭。最近几年可能觉得腌鱼不健康,改成了烤鲑鱼,配上一撮白萝卜茸,会吃的要倒一点酱油吊味,这是油润多汁的烤鲑鱼的最佳拍档。

前几年在中国颇流行的三文鱼刺身,最近被批斗得很惨,专家们都说日本人根本不吃鲑鱼。事实上,脂肪含量极高的鲑鱼口感浓厚,作为刺身生吃确实背离了日料「清新本味」的追求,远不如鲷鱼为代表的「白身鱼」刺身上得了台面。但经过火烤、盐腌之后,脂肪和蛋白质分解成更小的颗粒,带来细腻的口感,这又是京都人所喜爱的传统饮食。

副菜一般会用玉子烧,用日式高汤、糖和鸡蛋,以简单的烹饪构成了蛋卷的形状,一口咬下去松松软软,是早餐开胃提神的最佳选择。

腌菜的品类很多,必不可缺的是几片紫菜。通常是用透明纸包的,防止受潮不脆。也有高档日料店会上一份炭火现场烘焙的紫菜,又脆又热乎。还有各类泡菜以及酸梅,它们的主体味觉都是酸的,而非中国腌菜的咸。因为腌菜在日本早餐中不是下饭的,而是增加饭食滋味的。

蔡澜有个女友是京都人。他说在日本吃的最好的早餐,是在女友家过夜,第二天早上吃女友亲手煲的白饭和味噌汤。大部分人没有他这样的艳福,但坐在京都街边店铺的临窗位置,一边吃正宗的日式早餐,一边望着刚刚苏醒的古城,也是饶有趣味的体验。

午餐:市场海鲜

某种程度上来说,大阪像是上海,京都像是北京。

对京都的居民来说,千年皇城根天子脚下的生活,让他们总有天然的圈层优越感。嘲笑大阪人只认钱、嘲笑东京人没文化,是很多京都人日常聊天的内容。

虽然从明治维新开始,为了更好地指挥各类国家机器,天皇的御所就已移居到东京,但京都仍然保留着只有图腾意义,没有使用价值的天皇御所。很多京都人至今还固执地认为,天皇只是去东京「出差」了,京都才是他真正的家。

而因这种氛围所酝酿而生的,就是一个以人情、传统网罗交织成的社会。对于京都人来说,熟人关系非常重要,花更多时间去维系旧友,也恰恰反映出他们更追求「细水长流」的感情,而不是「快餐式」、「阶段式」的交往。

所以,在京都吃一顿最有当地风情午餐,就必须到人气最旺、人情味最浓的地方去。作为至今还保留着的为数不多的农贸市场业态,锦市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锦市场和大阪的黑门市场、东京的筑地市场不同,如果说后两者是大都市多样化生活状态的一面,那么锦市场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京都完整的城市气质:外乡人眼中的旅游圣地、文人眼中的大隐于市、信徒眼中的古老传承、主妇眼中的柴米油盐。

平心而论,锦市场里那些铺子狭小的门面、简陋的餐厨具,确实不适合大厨们发挥厨艺,但农贸市场的好处——新鲜,倒是可圈可点。

刺身是最能反映食材新鲜与否的料理,用免洗的塑料碗,装了现场打开的海胆刺身、现场切片的金枪鱼腩刺身,不用点蘸、也不加山葵,直接淋上小瓶装的料理酱油,蹲在街边吃,味道比坐在高级料亭里更好。

和果子以新鲜做的为佳,糖、糯米、小豆层次分明,保留了最质朴的香甜。和果子最初是用于供神和侍奉天皇的,精神偶像面前当然容不得小技巧和小花哨,所谓大道至简的滋味,就在小小的羊羹、大福之中。

烧烤是市场里的扛把子。日本的烧烤和中国的烧烤有很大不同,既不放孜然,也不加胡椒,几乎不用调料。烤到半熟了蘸酱油,或者什么都不加,吃的是食材天然带来的滋味。岩蚝是一种野生的蚝,没有仙凤趾蚝或者兵库蚝那么名贵,壳厚肉小,最适合做成明火烤的平民美食,加块黄油,烤到蚝壳乌黑,蚝肉里天然的海水咸味收缩得恰到好处。

乌鱼子本来是台湾美食,中国人用它炒蒜苗、炒饭。日本吃法则是切成片,用喷枪烤得微微发脆后,夹白萝卜片吃。美拉德反应和碳化反应在鱼子片表面形成焦香的口感,虽然价格不菲,但确实是适合在市场里边走边吃的好物。

一夜干是各类海鲜盐腌后风干一夜的东西,天然带着浓郁的滋味,也很适合烧烤。竹荚鱼、金吉鱼、鱿鱼做的一夜干在锦市场的烧烤档上都有售卖,像中国的烤串那样被穿在竹签上,可以问店家要一份金桔酱来配着吃,仿佛能嗅到扑面而来的日本海的海风。

和大多数京都的商户一样,锦市场撤摊很早,基本上下午4点开始,就陆陆续续有店家关门了。所以想去锦市场吃一顿晚餐并非明智的选择,即便零星剩了几家坚持开门迎客到晚上的,品类不够丰富,滋味也不够好——某种程度上,食肆的味道,总是和他们的服务态度呈反比。

下午茶:茶寮

中国和日本的民族性格,在两个去处最能体现。

一是寺庙,二是茶馆。

「香火旺」是中国人对寺庙的崇高评价,好像非得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才算是经营成功的名刹;如果人烟稀少氛围清净,那就容易让人联想起青灯古佛之类的凄凉形容词。而日本的寺庙大多是噤声之地,即便游人如织,寺庙也会要求访客脱鞋、洗手、漱口,在绝对安静的心态下参观拜谒。

茶馆也相似。在中国,它的称呼丰富多彩,比如茶寮、茶肆、茶坊、茶楼、茶房、茶店、茶社、茶铺、茶亭。而茶馆的功能,也和它的名字一样繁多。贩夫走卒在这里谈论时事、寻找就业机会;中产阶级在这里做买卖、品茶吃饭;文人士大夫也要在茶馆里找点热闹,以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为内容的「斗茶」宋朝就开始流行。哪怕是顶顶高级的茶馆,也要弄点演艺节目供客人取乐,北方流行的是鼓书和评书、南方流行的是评话和弹词。

总的来说,中国茶馆是社交场,不是洗心房。

那种纯粹静心品茗、安然思考的茶馆呢?对不起,中国古代没有这种东西,它只存在于文人自家小筑,或者是深山中某个香火冷落可以留宿客人的寺庙。至于当今街上那些古色古香、隐隐约约传来古筝声的茶楼,是改革开放后才陆续出现的,它们参照了日式饮茶环境的调性,加入了中式的仿古元素,某种程度上来说,算是半个舶来品。

而日式的茶寮,和中国茶馆有着截然相反的气质,秉持江户时代传统的高等级日本茶寮,都会在神秘、庄严的气氛中,让客人观看礼节隆重、操作程序繁琐的茶道表演;哪怕是仅供客人随意喝茶的茶寮,也会刻意营造宁静的环境和专注于茶水、点心品质的印象。

由此,又派生出了专供男女幽会、提供寝具的「待合茶寮」,以及提供更丰富茶食的「料理茶寮」。

这次来到的,是京都的「阿古屋茶屋」。

小而精致的门脸,橱窗里陈列着当日推荐的主食和茶食,但氛围一点也不商业,走进去让人有种寻访高士的错觉。

和大多数日式茶屋一样,用庭院、枯山水、榻榻米、焚香刻意营造出宁静恬退的氛围,光在这样的小院里坐坐也是享受。

迎宾茶是不收费的。颜色古朴的美浓烧茶具,装着淡薄的绿茶。

抹茶很像【梦华录】里的点茶,用茶筅打出了非常细腻的泡沫,入口苦,很香。陆游的「晴窗细乳戏分茶」,就是所谓的「细乳」了。搭配抹茶的是一小份类似于烧仙草的东西,小方块,浇着浓郁的红糖浆,能很好地中和茶的苦味。

抹茶冰淇淋里的抹茶粉是筛到牛奶冰淇淋上的,清爽解腻。作为搭配,还加了水果冰、松糕、麻薯、糖渍红豆,颜色好看,一起吃的口感也脆绵兼具,抑扬顿挫。

茶寮里还有主食,推荐照烧鸡肉饭配荞麦冷面,饭里撒了大量的碎海苔,和鸡皮的脆爽相得益彰;荞麦面很小份,清淡的酱油味是为中和鸡肉饭的浓郁而配置的。小碟子里装的是盐渍希鲮鱼籽和梅干,鸡肉吃完了,这两种食材放到饭里,拿茶水一泡,就是上好的茶泡饭。

荞麦冷面里有海苔、白萝卜泥、香菇丝、蕨菜丝、笋丝和山葵泥,一样的淡酱油底,筷子一拌,自然有清新的香味渗出。

搭配荞麦面的是一盅豆腐皮,用碎冰做底、配着山葵,一张张慢慢吃,有清冷的豆香溢出。

总的来说,茶屋的料理,以清淡为主色调,不要夺了茶味才好。

茶屋里还有各色各样的和果子出售,样子漂亮讨喜,可惜保质期都很短,是需要一两天内吃完的。

晚餐:怀石料理

怀石料理来源于日本茶道,日本的正统茶道是追求闲寂,朴素的精神世界,为防止客人醉茶,与闲寂茶道匹配的佐茶餐食也是清雅、节制的「一汁三菜」。

后来,日本人觉得日本僧侣衣着朴素,怀抱宝玉的形象跟这种节制、清雅的料理形式很贴切,所以取名「怀石料理」。

随着江户时期中期日本的物质生活飞速发展,这种节制、清雅的料理形式逐渐丰富,但是料理的精神却一直保留下来。

怀石料理吃的是时间与空间,可以用两三个小时感受日本料理千年的积累,在一盘一盏之间品味四时与四方之美。

既然吃精致的,那就选择最好的,这次是米其林二星的「千弘」。

顺应四时,以鲜为主,日本料理第一个特点就是选择应季的食材,并努力保持食材的原味与鲜味。

日本是山与海之国,在怀石料理中,很容易捕捉到季节感。

四种先付,是青蟹肉、喷火湾甜虾、雲丹和青梅醋冻。青蟹蟹身肉淡雅的香气和蟹黄浓郁的鲜味相融合,搭配甜虾和雲丹的甜味,自制青梅醋冻让气氛变得更加安定和平缓。

三种椀物,野生黄花、鱿鱼和河豚出汁

野生黄花鱼鲜嫩无比,鱿鱼经过轻微炭火炙烤散发野性的香气,出汁水则是日本料理的核心,昆布和鲣鱼花「点」出的汤汁,烫薄片的河豚肉,美轮美奂。

刺身两种,金枪鱼和赤贝,金枪鱼大腹浓厚、赤贝经过摔打,肉质紧缩产生更爽脆的口感。

强肴是夏多布里昂牛肉,它得名于法国著名的政治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夏多布里昂先生,它喜欢厚厚的菲力牛排,用低温慢烤,一直到外皮酥软,里面依然带着柔嫩的红色。

整个成品足见碳烤功夫非常了得,菲力和牛外层略带脆感,中间保留了和牛的肌红蛋白,口感非常独特。

最后的主食是和牛寿喜烧饭,A5级松阪和牛薄切搭配寿喜烧汁。银饭开盖即香遍整个屋子,和牛和蛋液混合后是格外独特的味道和口感。

整一顿料理,贯穿了日本审美的核心——侘寂。这个美丽的词,是由侘(wabi)与寂(sabi)两个字所结合而成的复合字,侘び——原意是简单朴素,意指去除装饰、无需繁华、「陋外慧中」的状态;寂び——则是古旧。

侘寂的美不在于外在,而在于含蓄之中,超越时间、历久弥新。

这种「一期一会」的浪漫,更是深深地扎根在料理人的基因里。带着不舍与眷恋,我们送走这个季节,并满怀期待着等待来年的相遇。

宵夜:居酒屋

再早以前,日本人是不吃晚餐的。

这种生活习俗,源于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人们奉行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又叫饔,大约在上午九点左右;第二顿饭叫哺食,又叫飨,在下午三点左右。

这种符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节律的一日两餐,一直到明治时代西方一日三餐文化的入侵后才结束。但在京都这种充满怀旧氛围的古都,依然保持着晚餐从简、回家解决,大部分食铺早早打烊的传统。

但体验京都夜食也并非无处可去。到了晚上八九点,夜宵上来后,居酒屋的生意就热闹起来。与英美的酒吧不同,日本的居酒屋除了提供各类清酒、烧酒、啤酒之外,还有相当可口的下酒菜。没吃饱的话,主食的炒面、炒饭之类,也会给深夜里饥肠辘辘的胃以最好的慰藉。

同时,作为餐饮与社交并重的场所,居酒屋比一般的料理场所热闹,又没有酒吧的喧哗,与中国人对饮食价值的理解相当吻合。而且在居酒屋就餐,不必遵循分餐制的规矩,一份下酒菜上来,大家举箸抢食,气氛也好。再加上侍者殷勤的态度,会让很多国人举杯忘形,流连忘返。

事实上,居酒屋里的很多宵夜食物,都和中国有很深的渊源。

京都大部分居酒屋的「唐扬」都保持了极高水准,这种由中国传入的油炸方式,和17世纪由葡萄牙人带来的天妇罗不同。先腌后炸的肉类、蒜香扑鼻的调味,都和一般人观念里清淡的日本饮食有着很大差别。最有意思的是,不管多么简陋的居酒屋里,日式唐扬也会被精心定形后炸制,再用漂亮的食器乘装后上桌。这与不求外形的韩式炸鸡啤酒形成鲜明对比,不得不说,日本人在审美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这是一个生活美感特别发达的民族。

是居酒屋里的另一大亮点,一块昆布铺在锅底,小火炖着慢慢让鲜味渗出。汤里的整块豆腐入味后,用竹匙舀了蘸酱油吃,极其朴素。这种源自中国的食物,在原产地被当作「吸味」的妙品,被油煎、红烧、辣子炖;而日本人却在钻「本味」牛角尖的道路上越行越远。这是豆腐这种食材一体两面的戏剧表达,也是中日文化并蒂生双枝的生动体现。

乌冬也值得一试,和普通料理店里那种纯以昆布和鲣鱼花出汁,搭配一点酱油的简单面条不同,居酒屋的乌冬有烟火气息得多。佐料里除了切片的油炸豆腐和鱼糕,还有带皮撕碎的野鸭肉,汤头也更加鲜美。这种从福建传来的,介于麦面和粗粉之间的面条,与中式汤粉极其相似,呼噜呼噜下肚,作为居酒屋的宵夜句点,再爽气不过。

从居酒屋出来时候已过零点,这时候的京都街道,又是另一番图景:穿着旧衣服的老人头发凌乱步伐缓慢、宿醉了的上班族皱着一张脸、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收银台全换成了东南亚人。这是京都平日光鲜矜持外表下,疲惫和真实的另一面。

他们构成了这座古都昼夜三餐的一部分,也折射了它遗世独立气质的另一种光芒。如舒国治对这座城市的描述:「我站在华灯初上的某处京都屋檐下,看着檐外的小雨,突然间,这种向晚不晚、最难将息的青灰色调,闻得到一种既亲切却又遥远的愁伤,这种愁伤,仿佛来自三十年前或五百年前曾在这里住过之人的心底深处。」

3、在日本吃饭,还要准备自己的「吃相」

此外,日本是个礼数周正的国家,来到当地旅游,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形象。

日本人吃饭都比较矜持,除了居酒屋,一般的吃饭环境都比较安静,不适合大声说话。除了拉面,乌冬等面食,一般其他食物,吃的时候发出咀嚼声音,是不太合礼仪的,并且尽量不要让食物有剩余。除此之外,吃不同的食物也有不同的礼仪。

饮用汤类不用汤匙,举起碗慢慢喝下。

刺身食用顺序为从清淡至油多,且常为左、右、中央之顺序。吃时沾酱油与山葵等。为防酱油滴落,可拿酱油碟就口,亦可以备用的白纸当护盘。

以煮为烹饪方法的中间菜,例如关东煮和关西煮,千万不能用筷子扎着吃,这是绝对禁止的一种行为。大盘里的食物,不能用手端着转移一部分到自己的小盘子里。如果块儿比较大,可以用筷子将其分成小块,如果无法分成小块,则掩面食用。

寿司前要用温毛巾把手擦干净,然后再点。如果不知道该点什么,可以问厨师的意见。在日本,征求厨师的意见是很有礼貌的行为。吃寿司的时候不要蘸太多的调料,会影响鲜味。最好直接把寿司放入口中,一口吃下去。

吃烤鱼时,鱼头在左,鱼腹部近桌缘,从左吃起。可以折断鱼尾,再用筷子戳开鱼腹,一支筷子压住鱼头、一支筷子翻除鱼。吃烤鱼不可以翻面,用筷子将鱼头、鱼尾、骨头挑出放在餐盘上放,再继续吃另一面。同时吃点白萝卜有去腥效果。吃完后需要遮盖食物残渣。

喝汤时应左手拿碗右手拿筷子,把碗端到嘴边喝,一边喝一边用筷子搅动。端碗时,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无名指扣住碗底。喝汤时最好发出声音,不要觉得不文雅,发出声音表明这汤非常好喝,是对厨师的一种尊重。

日本人很爱饮茶,同一餐的不同时间会端上不同种类的茶。一般用餐前会端上绿茶,用餐期间和之后会端上煎茶。饮茶礼仪还有男女之分,女士喝茶的正确方式是用右手拿着端茶杯,而左手的手指也要支撑着茶杯,男士则是用一只或双手端茶杯都可以。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注意事项:日本都是排队就餐,进入门口,不要直接直奔空座,这是被看成非常失礼节的。一般会有店员主动过来招呼,然后将顾客引到对应的空座。并且做一个手势,こちらへどうぞ(This way,please)。筷子一定要横摆在筷枕上,用餐中途也要将筷子放回筷枕;筷子如果沾有残余菜肴,可用餐巾纸将筷子擦干净,不可用口去舔筷子,也不可以给对方夹菜;用餐后,要将筷子放入原来的筷袋后,摆回筷枕上。

总而言之,去日本旅行,硬性的物件其实并不需要多么复杂,毕竟航程不远,北上广深各大机场直达航班,甚至比国内很多城市之间的飞行距离都短。气候、风俗、饮食,也或多或少与中国有相似之处,人的适应速度会比欧美快很多。

但软性的准备,比如礼仪、比如文化,则需要很多。此外,日本的消费水平也高于中国大多数场景。所以,更需要把旅行预算花在更需要的地方。

推荐大家安装招商银行掌上生活App,报名参与招商银行「非常境外游,消费享返现」,活动截止到今年的3月31日~ 去日本旅行,享受生活、享受美食,该薅的羊毛,必须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