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成瘾性的读书和玩手机都耗费时间也同样能学到知识,那为什么只有看手机常常被人诟病?

2023-06-17新闻

我尝试从古代文学的角度来谈谈对这件事情的浅见。

请允许我把有关文学的材料分为四大类:

一手材料,指原典文献,即著作

二手材料,指笺疏批评,即微评

三手材料,指面装传播,即总评

四手材料,指感觉传播,即感评

现在我们以苏轼为例,乱序来分析接受这四种材料的体验。请您一定注意,下面举例的顺序是乱序,不是按照上面的分类依次来的!这一点很重要。每个例子属于那种材料,由您来决定。

举例一

我们来看一段来自某音的视频(侵删):

董宇辉谈苏轼 https://www.zhihu.com/video/1673637239211954176

从董宇辉这段话里面能得到哪些知识呢?最饱和状态就是以下这些:

1、苏轼因为真实,显得可爱;精神世界丰富,显得可敬;大家对他的乐观感兴趣;

2、他是天才少年,听他写「莫听穿林打叶声」;他有丰富的人的情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有时候也可以很豪放,「西北望,射天狼」;有时候可以很委婉,「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3、他面对命运挫折的时候又有大的心脏和胸襟。

上述基本涵盖了董宇辉这个小视频讲的全部知识点。因为我就是照着视频抄下来的。

一个几十秒的视频,让人几乎看透了苏轼的所有性格并且有了很多了解。

那么您觉得这个算是「几手材料」呢?

举例二:

对于苏轼行状描述目前比较好的书是孔凡礼先生做年谱,但是那个书四厚本,拿到知乎讲这个实在是不合时宜。好在周裕锴先生有个70多页的对苏轼的评价,把苏轼的成就拆分为一个一个的局部进行总结评论。当然了,贴70多页上来也太开玩笑了,我找了一个同学的读书笔记,贴图如下。他这个笔记基本就是把周先生文章知识点抄了一遍,我们用这个代替周先生的文章。同学手写的难免潦草,拍照也模糊(不想看的同学请直接跳过去或者搜一下周先生原文,下面第一张图就是原文出处):

对于这个同学的笔记我没办法总结了,因为他本身就是对周先生文章的直接誊抄,我也没必要写出来一个对誊抄的总结。

但是真的没有对誊抄的总结吗?

当然不是的。

大家有没有发现,董宇辉那个视频,就可以看做是对于这位同学笔记的总结。也就是说,董宇辉的视频正是「总结之总结」。董宇辉把这个笔记更提炼了,提炼为只有几十秒的视频。把读书笔记里关于苏轼军事学、哲学、伦理学这些都删掉了,突出了人格魅力和天才情调。

当然,我不是说董宇辉是从人家这个同学的笔记里提炼的文案,绝对没这个意思。我只是说,董宇辉这个视频的文案,可以看做是对这个笔记的再精简。

由于这个笔记几乎每个字都来源于周裕锴先生的文章,所以这个笔记并不是原创性的,因此,我们可以直接把董宇辉的视频文案看做是对于周裕锴先生文章的超级精简版。

那么您觉得周裕锴先生这文章个算是「几手材料」呢?

我不知道有多少同学能看完董宇辉的视频,我估计起码8、9成同学能做到,因为很短嘛,看着也轻松。

我也不知道有多少同学能看完举例二里面那个读书笔记,更甚至直接去读完了周先生的70多页原文。我感觉能做到这一步的同学就很少了,也许只剩下6、7成了 。那我也很希望大家能在评论区说一下自己读到哪里就不想读了。

举例三:

能看完董宇辉视频和那个读书笔记的同学,难免对苏轼有一种好奇,这个人竟如此有魅力么?忍不住就去找了苏轼的作品来看。如果同学直接读的是周先生的70多页原文,那么就可以顺水推舟的往下读苏轼的诗,然后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评价:

我这里也不去拍书籍原页了,我还是直接拍哪个同学的笔记,他就是原封不动摘抄下来的。请大家注意以下每一则笔记中的纪晓岚的评语(觉得笔记潦草的就直接跳过图片,不会影响对后面的阅读):

这里一共展示了8首诗,您会惊奇的发现,纪晓岚平等的批评每一首诗的水平。并且,我个人立场觉得纪大色狼说的很有道理。确实这些诗没那么好。

这8首诗不是我专门挑出来的,他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的。

纪晓岚这种针对到每一首作品的评价,我称之为「微评价」,他不再是对苏轼一生的总评,也不是对苏轼某个局部成就的局评,这种微评价直接针对到每一个作品。

只上传8首是因为我不想弄太多图片惹人生厌。实际上,纪晓岚对苏轼前期作品没几句好话。但是至少能看出来,苏轼未见得是董宇辉说的天才少年,同龄段他的诗拿出来是被很少有短视频称为天才的杜甫秒杀的。大家耳熟能详的【望岳】,就是杜甫写在苏轼这个8首诗所处的大致年龄段的。但短视频一提杜甫,基本都把他当个苦老头,不谈他的天才少年。

显然,我把纪晓岚这种叫做「微评」,也就是文学材料的第三类。

如果您也认同纪晓岚说的没错,苏轼有很多诗是有缺陷的,没有杜甫那么完美,那么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让周裕锴先生的文章显得似乎不那么严谨了。事实并非如此。周先生的文章是统观苏轼一生的作品,然后按照门类给予总评。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当我们去仔细观察每一个局部的时候,难免发现瑕疵。

举例四:

我们可以接受苏轼的文学作品并不是一直完美,也不是每一首都完美。但是,这并不影响董宇辉说的苏轼的品格。

真的是这样吗?

带着不坚定的疑惑,我们开始阅读。

很快就读到了举例三笔记里的第7首:

戎州

乱山围古郡,市易带群蛮。

瘦岭春耕少,孤城夜漏闲。

往时边有警,征马去无还。

自顷方从化,年出亦款关。

颇能贪汉布,但未脱金环。

何足争强弱,吾民尽玉颜。

这首诗,很值得细品。

戎州在今天四川省宜宾一带。北宋时候,这里生活着很多部族,这些部族主要有四个:「 黎族、蒯族、虞族、牟族......不识文字、不知礼数、言语不通」(【太平寰宇记.戎州】)。

乱山,请注意,这个山不叫乱山,叫「牢山」。苏轼写「乱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他不知道这个山的名字,就按照这个山的地貌写个「乱山」,王文诰就是持这种观点;第二种,苏轼知道这个山的名字就是「牢山」,但是他还是按照地貌写「乱山」,有可能,意有所指。这个是我的观点。

「古郡」也不叫「古郡」,旧名之一叫「南溪郡」,乾元元年叫「戎州」。很显然,这首诗题目就叫「戎州」,苏轼显然知道这个城的名字,但是他还是写的「古郡」。那么我们有一点点理由怀疑,他也知道「牢山」,故意写的「乱山」。毕竟「牢山围戎州」没有「乱山围古郡」的文学性强。

「乱山围古郡」,看上去就是个地理环境的白描。

「市易带群蛮」,「市易」好理解,无非就是买卖交易,而且应该是以物易物。群蛮,就是上面说的「黎族、蒯族、虞族、牟族」,苏轼在岭南和海南岛都可以跟当地的部族打成一片,怎么现在管人家叫「蛮」呢?会不会在青年苏轼的心里,人与人也不是什么平等的?

这里有个「带」字,不知道什么意思。

「瘦岭春耕少」,写的是「群蛮」,乱山之中能有多少耕地呢,所以他们的生存环境是很差的。

「孤城夜漏闲」,写的是戎州城。城外的「群蛮」并没有劫掠戎州的想法,所以城市虽然在乱山包围之中,却也没什么安全隐患。晚上踏踏实实睡觉。

这两句很奇怪,您如果坚持读到这里,能谈谈这两句是什么关系吗?

如果是因果关系,那就是因为「瘦岭春耕少」,所以「孤城夜漏闲」。也就是说,因为城外的蛮夷没缺吃少喝,所以城里的居民很安全很闲适。这么说多少有点落井下石的意思了吧?那意思就是城外的野蛮人饿的走不动道了,城里的文明人就安全了吗?

如果是并列关系——明显是对仗的,大概率就是并列关系——那就更奇怪了。那意思就是城外的野蛮人缺吃少喝,城内的文明人清寂闲适。生活差距这么大,一点援助一下的意思都没有吗?而且如果城外的蛮夷缺吃少喝,人家会进城劫掠的,哪儿来的「夜漏闲」?显然也讲不通。

搞不懂这两句是什么关系。

那就接着往下读:

「往时边有境,征马去无还」。这两句证实了上面的观点:蛮夷是会劫掠城镇的,千万不要误以为人家忍受着「瘦岭春耕少」,而您可以「孤城夜漏闲」。为了生存,分分钟让您「征马去无还」。所以排除了那两句的并列关系。

「自顷方从化,年来亦款关」:近来,这些城外的蛮夷顺从归化了,也开始有了贸易。这个大家都懂,就是「互市」。但是有个问题,他们用什么交换什么呢?既然「瘦岭春耕少」,蛮夷肯定没有余粮来贸易了,他们毕竟不是印度,宁可自己老百姓饿肚子也要把粮食拿去换美元。「瘦岭」也不是只有城外「瘦」,别忘了这里的环境是「乱山围古郡」,也就是说,城内也没很多粮食。所以我很好奇他们之间用什么换什么?

「颇能贪汉布,未能脱金环」,这一句解释了贸易的标的物是什么。蛮夷要的是布匹。也就是,戎州城用布匹和蛮夷换东西。但是后面那句诛心:「未能脱金环」。蛮夷换了布匹,但并没有趣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或者审美情操,依然是用很多金属材质往脸上打孔。既然如此,说明蛮夷并没有「从化」,那么苏轼上面那句「自顷方从化」又是从何谈起呢?

「何足争强弱,吾民尽玉颜」:「 何足争强弱」字面意思好理解,我们不要再争强弱了,但是后面那句「吾民尽玉颜」是很有点说法的。

「玉颜」是和「金环」对应的,苏轼打心里认为朝廷管辖之下的百姓是斯文有修养的,而城外的蛮夷是粗鄙未规划的。年轻时候的苏轼显然带着浓厚的偏见。他是鄙视蛮夷的。

这时候我们借助历史文献:【 新五代史.冯晖传】:「诸部族争以羊马为市易」 。苏轼的诗告诉我们,蛮夷换走的是布匹,史学文献补充了蛮夷给戎州的是羊、马。

注意:戎州换给蛮夷的,没有铁器,也没有生产工具,更没粮食。

之前的「往时边有境,征马去无还」,争得是「强弱」吗?显然不是。争的是生活资料。蛮夷缺吃少喝的就得进城抢掠。

现在的「孤城夜漏闲」是不是蛮夷就不缺吃少喝了呢?并不是,因为他们换走的不是能直接吃的粮食,也不是能发展生产力的铁器,而是布匹。甚至,我们说,用羊、马换去布匹,从很大程度上加剧了食物不足。毕竟布匹是不能吃的,而羊、马可以吃。

这就很奇怪了:生活资料更少了,那为什么还能「孤城夜漏闲」?

要点就在「未能脱金环」。

来戎州城做贸易的人,并不是那些穷苦的族人,而是有身份地位的人,所以看到的都是「未能脱金环」。这一点在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同题诗写的更清楚:「 兀兀头垂髻,团团耳戴环。 」金环是在耳朵上的装饰物,不是任何生产工具。显然蛮夷派来贸易的,是有身份的族人。

用不既能吃也不能提高生产力的布匹,换走了可能用来耕种或者劫掠的马匹以及也可以作为口粮的山羊,这种贸易关系在满足了蛮夷头人生活条件的同时,进一步打压了部落的生产力和粮食存储。那为什么反而和平了呢?

我想起来阿来的一本小说【尘埃落定】,实际上,当头人物质生活穷奢极欲以后,他们是不在乎族人的死活的。所谓族人,更准确的应该是奴隶,或者农奴。

假如牢山的族群也是这样,那么戎州的贸易政策就是通过收买部族头人来瓦解其劫掠的意志——毕竟打压族人远比仅供一座准军事要塞代价小得多。

那是不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瞎说的戎州的贸易政策呢?我们看苏辙的同题诗有:

投毡拣精密

换马瘦孱颜

蛮夷把毛毡都用来换取精细的东西了,精细的东西显然不可能是生产工具了;「瘦」对应的是「拣」,所以是动词。「瘦孱颜」就是脸色变瘦而显得孱弱。脸色为啥不好?粮食本来就「春耕少」,耕地的马还给换掉了,羊也换走了。可不就是瘦么。连过来边境贸易的有点身份的人都这样,大家可以想一下部族里的穷人或者农奴得多惨。

所以,「瘦岭春耕少」和「孤城夜漏闲」是转折关系。即,虽然「瘦岭春耕少」,但是「孤城夜漏闲」。原因就在于「颇能贪汉布,未能脱金环」,所以「自顷方从化,年来亦款关」。

苏轼懂不懂朝廷这个政策的真实意图呢?

他是懂的。

所以他在「市易带群蛮」这句里用了一个:带。

带,作动词有很多意思:携带、捎带、有、带领。显然戎州没有携带群蛮做贸易;也没有捎带群蛮做贸易;更谈不上贸易里有群蛮。

带,比较可能的解释就是「带领、领着」。戎州的政策就是领着蛮夷的头人往开化的方向走,通过布匹,让他们完成从「金环」到「玉颜」的转化。而族群的普通人会越来越多的失去生产资料和牲畜储备。本来就是「瘦岭春耕少」,还都拿来养马养羊,粮食危机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头人是不会管他们的死活的。

这时候再回头看「乱山围古郡」,也就明白了,绝对不是第一次来这个地方的苏轼,不太可能不知道这个山叫「牢山」,他可能就是用「乱山围古郡」来暗示戎州所处的复杂的边患关系。

此时的苏轼也不大看得起蛮夷,虽然说了他们「方从化」,但是金环和玉颜的对比还是让他没能把一碗水端平。

更重要的,他对于戎州这种通过腐化部族上层来降低交战可能性的贸易政策并无不同意。

假如您认为我分析的有一点点道理,那么您还认为宦海沉浮40年的苏轼真的是董宇辉说的那个真实的、多情的、让您愿意做朋友的阳光大男孩吗?

最后请问,这种直接读他的诗,算是几手材料呢?

总结一下:

对于知识而言——以文学为例——很显然:

原作品是一手材料;

针对具体作品的微观评价就是二手材料;

针对整个创作生涯的总结概括属于三手材料;

只针对某个侧面甚至某种印象的评价就是四手材料。

如果您能坚持读到这里,您会发现:

一手材料很原始,如果没有足够的训练,您甚至很难读懂一手材料到底写的是啥。即使有一定的阅读训练,也不太能完全懂一手材料的表达目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一手材料很难直接用在交流中去。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觉得读书人是死读书。因为读书人如果读的是一手材料,没法跟没有读过这个材料的人沟通,如果您坚持到这里,您会觉得读的很累了,那么让一个阅读一手材料为主的读书人去跟人家交流,就容易出现「茴香豆四种写法」这样的事情。当然不是说每一个阅读一手材料的都不是死读书。我只是举个侧面。因为我自己前段时间就被来自世界名校的两位博士骂为「死读书」,所以我并不是给自己辩解。我可能是死读书,但也不乏被误解的读一手材料的人。

作为四手材料的董宇辉的视频是最好读的,您也学到知识了,也不能说董宇辉说的是错的,因为他对苏轼的评价是能找出来对应作品或者经历来证实的——他自己实际上也举了算是妥当的例子。而且四手材料非常好用,甚至可以把董宇辉的文案一个字不少的直接用到适合的作文里。跟人交流起来,也不会让人觉得您是书呆子、死读书。

可是您也知道,这种小视频传播的东西,是非常片面的,当个作文论据还行,作为知识就显得有些肤浅——这里我没有任何批评董宇辉的意思,我只是就他这个视频本身所传播的知识属性而言的。我相信要是请董宇辉畅聊5个小时的苏轼,他一定聊得是非常完备的——因为我这篇拙劣的文章已经敲了5个小时了。但是,即使以董宇辉的知识储备,他也没办法几十秒就说完一个这么复杂的人。

回到【戎州】本身,您当然可以不赞同我对【戎州】这首诗的分析,您甚至可以猛烈但是请不要带脏字的抨击我。但是,您不得不承认,我下功夫去分析了。通过对一手材料的阅读和分析——实际上到这里我已经背下来了。如果有同学能坚持到这里的,您可以尝试背诵一下【戎州】这首诗,我保证您10分钟之内就能背下来。除了能背下来,我还得到了一个基本上只属于我的结论——无论这个结论是否正确。

这正是人们会诟病玩手机而不去诟病读书的道理:既然是「玩」手机,那么就不是把手机作为一种一手材料的载体,而是试图通过手机快速学习四手材料。

学了董宇辉这个小视频,您会觉得自己了解苏轼,爱慕了苏轼,粉了苏轼,甚至会觉得我对【戎州】的分析是对苏轼的不敬而在评论区骂我一顿。

实际上呢?董宇辉这个小视频只是四手材料,不管他说的多么精彩而我讲的多么枯燥,您都得承认,学习四手材料得不到学习一手材料那么高强度的思考锻炼,也无法获取学习一手材料那么多的知识储备。那么被人们诟病也就很正常了——毕竟学习是为了锻炼思考能力和知识储备的。

四手材料是不是完全没好处呢?并不是!您会发现,想通过对一手材料的阅读和研究来自己总结出四手材料是非常耗时间的!董宇辉那个视频也就几十秒,而我这个破文章打了5个小时的字就解释了一首诗。虽然我自己思考的过程远远远远没有5小时这么多,但是苏轼有2700多首诗,4800多篇文章,300首词,把这些全都看完来得到一个更接近真实的苏轼的印象,是很大的工作量。

所以,通过玩手机直接获取四手材料并不是毫无价值,它是最节省时间的一种方式。

张鹤伦说过这么一个段子:「 你说,遇见一个女生,不要你车不要你房子,不要你的工资不要你的包包,不要你陪她吃饭看电影。只想在你安静的时候陪你聊聊天,和你说说话。你说这样的一个女生在洗浴会所200块钱贵吗?」

不贵,但是会被诟病。

最后诚恳的说一句:长文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