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汉武帝刘彻打匈奴穷兵黩武劳民伤财,为什么还被称为「汉武大帝」呢?

2023-06-16新闻

汉武帝并不是因为打匈奴才被称颂的,那么唐太宗打突厥,打得更好,为什么不是唐太宗和秦始皇并称呢

千古一帝只有一个人,就是秦始皇,因为他是第一个,其余的人不管多伟大,比如唐太宗,因为不是第一个,也无法是千古一帝

然而汉武帝算半个,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还是皇帝初期,制度很少,中国的大一统制度,政治设计者是秦始皇,思想设计者是汉武帝,这是历史上的第一个,所以地位重大

所以汉武帝算半个千古一帝,也起到开创的作用

自古都是秦皇汉武并列,但是很多人不理解,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帝王,享有第一个的唯一性,汉武帝只是西汉这么一个王朝的第五位皇帝, 汉武帝有什么特殊的,他又不是开国皇帝,他凭什么可以跟秦始皇并列呢?

其实,汉武帝虽然是汉朝第五位皇帝,中国历史上的第七位皇帝,不过他同样 有着开创性的贡献,比如皇帝的「年号」就是他发明的,他在位54年,波澜壮阔的一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这里不说反击匈奴,就说最重要的两条

一、再度统一六国

秦始皇吃下了六国,但是最终汉武帝才完成了消化。

秦始皇开启了政治上的统一,汉武帝接过棒来,完成了文化上的统一,大一统就是镌刻在中国人基因中的密码。

秦始皇开启了统一历程,却中断了,汉武帝接过来,最终完成了。

前238年,嬴政开始亲政,当时的中华大地地图是这样的。

请大家记得这张地图,图中可以看出, 秦国已经占据了华夏大地一半的土地。

此后的历史人尽皆知, 嬴政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朝,而且试行了车同轨、书同文的政策,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但是秦朝仅仅只有15年,天下又分崩离析。

那么,汉武帝开始亲政的前135年,此时正好过去了103年,华夏大地又是什么样子呢?

战国末期地图和西汉初期地图,大家仔细看这两张地图,发现惊人之处。

一个是嬴政还未统一前的战国时代,秦国占据了华夏大地一半的领土,随后秦朝先后灭亡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统一了天下,但只有15年时间。

随后,西汉建立,然而,秦始皇征服的百越之地又变成了南越、闽越等地。 为了安抚六国遗民,汉高祖不得不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杀死了有威胁的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王,代之为同姓王。

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此时,西汉王朝已经建立了70年之久了,但是和战国末期还是一样的。

西汉直接管辖的郡县=战国末期的秦国。 西汉封国梁国=战国末期的魏国。 西汉封国代国+赵国=战国末期的赵国。 西汉封国燕国=战国末期的燕国。 西汉封国济南国+淄川国+胶西国+胶东国=战国末期的齐国。 西汉封国楚国+吴国+淮南国+衡山国+长沙国=战国末期的楚国。

大家发现什么了没有。

那就是,秦国名义上灭亡了战国六国,但是战国六国毕竟每一个都是有三四百年历史的大国,楚国和齐国甚至七八百年了, 这些国家会一夜之间灭亡吗?

不会的。

所以,秦国吃掉了六国,但是并没有消化掉六国。

我们可以发现,战国六国,至少还有五国,到了西汉时代,依然延续着生命,那就是齐国、楚国、燕国、赵国和魏国。

只有秦国最终灭掉的韩国被消化掉了,变成了颍川郡,再也不是国了。

而且这和秦国灭亡的顺序有关。

秦国先灭亡了韩国、赵国和魏国,所以这些地区就被消化了, 韩国被彻底消化掉了,魏国被消化掉了东郡,赵国也被消化掉了上党郡,只是残余势力到了大同,建立了代国,这个势力后来依然存在。

秦国后来灭亡的楚国、燕国和齐国,则很难被消化掉, 而且随着秦始皇的去世,秦朝的灭亡,这些国家的实体生命延续到了西汉。

所以,除了燕国还保留外,西汉为了对付楚国和齐国,煞费苦心。

齐国被一分为四,分成了济南国+淄川国+胶西国+胶东国。

楚国被一分为五,分成了楚国+吴国+淮南国+衡山国+长沙国。

这就说明,秦朝没有来得及消化掉新征服的楚国、齐国和燕国土地,就匆匆结束了生命。

六国遗民的叛乱就是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主要推动因素。

那么,这些国家是何时消亡的呢?就是汉武帝时代。

到了文景之治时期,汉景帝时代,济南国+淄川国+胶西国+胶东国+楚国+吴国+赵国,这七个国家还是联合起来造反了,就是吴楚七国之乱。

虽然名义上是七个国家,但是我们知道,其实主要就是秦国新征服的齐国、楚国势力,拉上了赵国的反叛。

最终名将周亚夫和梁王刘武扼守着梁国,也就是战国魏国的大梁,抵御了七国之乱的攻击。

所以说,这几个国家未被消化掉,酿成了多次的大祸。

到了汉武帝时代,颁布了推恩令,最终封国越变越小,渐渐地就被消化了。

我们看【史记】,可以发现,汉文帝时期的大臣们,喜欢说自己的国籍,比如新垣平,就说自己是赵人。

所以,为什么第一个统一中国的是秦朝,而如今的华夏族叫做「汉族」而不是「秦族」,这是因为在汉朝,人们还是喜欢自称赵人、齐人、楚人等,经过汉武帝的大一统,到了汉魏时代,统一的「汉人」称呼才最终形成,并且成为了华夏族的称呼。

二、独尊儒术

汉武帝的种种政治改革,大家耳熟能详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开创了内朝制度和刺史制度。

特别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政策,让汉武帝成为很多人最为厌恶的帝王,今天我们看武侠小说,经常会提到战国时期拥有巨子等严密组织的墨家,还有发明阴阳五行、神秘莫测的阴阳家,可是因为罢黜百家,这些都湮灭了,如果不是东汉末年道教复兴进而带动了道家复兴,这些思想可能都将消失。

历代,钳制思想的事情是最为人厌恶的。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这项改革和秦始皇统一中国一样,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2000年之久,堪称影响最大的改革。

汉武帝这个家伙突然就这么霸道,把所有的学说都给禁止了,只独尊儒术,这是为什么呢?毕竟说到儒学,大家没有好印象,想到的都是腐儒,还有宋明理学,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什么名教礼法,如此的不解风情,真是扫兴。就是因为他,墨家湮没了千年,一直到清朝才复兴。

同时,大家还有疑问,为什么儒家的学说都能被定为统治思想?

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

首先我们要知道, 汉武帝独尊的儒术并不等于儒家学说。

这里的儒术其实是西汉经学家董仲舒的学说,他是对于儒家学说的发展,举个例子,如果说儒家学说等于基督教,那么董仲舒的儒术等于洪秀全的拜上帝教。

为什么要独尊儒术呢?

原来西汉自建国以来,由于连年战争经济贫困,因此开国后的几任皇帝都崇尚道家的无为而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汉文帝、汉景帝年间,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言战争,努力维持和平共处的局面,生怕就此消耗国家财力。因此百姓在和平安定的大环境下创造了大量的财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

汉武帝15岁即位,21岁亲政,雄心勃勃

可是文景之治太偏重于文治了,有点类似于北宋宋仁宗时代,文治一流,武功逊色,而且黄老之说让朝廷内外都弥漫着一股无为而治的气氛,固然这种做法能与民休息,但是官员们也滋长了自由散漫的习气,对于汉武帝这种想要干一番大事业的人来说,这种懒惰是坚决不能容忍的。

更何况,那个时候的汉朝还没能统一秦朝的版图,南方还有南越国,北方有匈奴占领的河套地区,汉武帝想要开疆拓土,重振秦始皇时代的雄风。

汉武帝初年的汉朝,南方有南越国,北方有匈奴,汉朝地盘狭小

汉武帝急于有大作为,首先要统一的就是思想,他的性格很符合亚历山大看到烦人的戈尔迪乌姆之结时候的反映,什么鸟东西,通通砍掉。

汉武帝把战国的诸子百家全部禁止了,下令禁止所有学说,禁止学说的所有著作在民间流通,谁敢研究这个学说,那就坐牢。

可是,国家不能没有思想,这个时候,儒生董仲舒及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让汉武帝非常满意。

董仲舒的思想,有一个观点,成功为汉武帝提供了思想支持。

那就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为什么说这个儒术不是孔子的儒学,因为不管是【论语】还是【礼记】,都没有提到过这个观点,【孟子】甚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倡人民至上。

结果董仲舒顶着儒家的帽子,却学习了很多法家学说,提出了这个君权神授,所以儒术其实是「内儒外法」,结合了大量法家思想。

当时秦末农民大起义,一个农民陈胜居然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话流传开去,自己的皇帝还做不做了。

董仲舒将君王执政的合法性从此上升到了一个不同维次空间的高度。

天人感应,就是为了渲染皇权的至高无上。

所以诞生了一个词,天命,所谓的天命最高。

汉武帝告诉世人,我是帝王,我就是天选之子。你是农民,你老老实实地世代做农民吧,别痴心妄想。

所以此后,历代王朝都采用这个办法,渲染天命,帝王出生一定有异象。

我们看看史书上记载的帝王异象:

汉高祖刘邦,「母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父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上。已而有娠,遂产高祖。」(见我写的刘邦一文)

梁武帝萧衍,「皇妣张氏尝梦抱日,已而有娠,遂产帝。帝生而有异光,状貌殊特,日角龙颜,重岳虎顾,舌文八字,项有浮光,身映日无影,两骻骈骨,项上隆起,有文在右手曰‘武’。帝为儿时,能蹈空而行。……所居室中,常若云气,人或遇者,体辄肃然。」(见我写的萧衍一文)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母曰献明贺皇后,初因迁徙,游于云泽。寝梦日出室内,寤而见光自牖属天,欻然有感。……生帝于参合陂北,其夜复有光明。」

北齐神武帝高欢,「皇考树生,性通率,不事家业。住居白道南,数有赤光紫气之异。邻人以为怪,劝徙居以避之。皇考……居之自若。……(欢)尝乘驿过建兴,云务书晦,雷声随之,半日乃绝,若有神应者。……又尝梦履众星而行,觉而内喜。」(见我写的高欢一文)

隋文帝杨坚,「尼将高祖舍于别馆,躬自抚养。皇妣尝抱高祖,忽见头上角出,遍体鳞起。皇妣大骇,坠高祖于地。尼自外入见曰:「已惊我兒,致令晚得天下。」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见我写的杨坚一文)

唐太宗李世民,「生……时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高祖之临岐州,太宗时年四岁。有书生自言善相,谒高祖曰:‘公贵人也,且有贵子。’见太宗,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见我写的李世民一文)

后唐庄宗李存勖,「母曰贞简皇后曹氏。妊时,曹后尝梦神人,黑衣拥扇,夹侍左右。载诞之辰,紫气出于窗户。」

宋太祖赵匡胤,「母杜氏。……生于洛阳夹马营,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

明太祖朱元璋,「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

这些神奇的景象乍一看,还以为是银河护卫队来了,各个都是超人。

天人感应理论把血肉之躯的帝王神话成为超人

「天命」的提出,将社会顶层与底层之间的距离感不断拉开,让底层失去念想,放弃抵抗,方便统治。这一套君权神授的理论,足足的用了两千年,一直到1912年。

既然皇帝都是神仙了,天人感应了,那么自然君王的权利是神仙授予的。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划时代的,在欧洲,罗马帝国崩溃后,基督教的势力占据了统治地位,中世纪的欧洲,君主的权利都是教皇给的,国王必须得到教皇的加冕才能成为皇帝,一直到拿破仑称帝都是如此。教皇喜欢你,就给你,不喜欢你,你就下台, 神权凌驾于皇权之上。

中世纪,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亨利四世宣布抵制天主教的改革,于是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发布敕令,废黜德皇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德国国内诸侯立马开始造反,说如果皇帝不能得到教皇的救赎,他们就不承认这个皇帝。

于是,1077年1月,风雪交加中,亨利四世亲自去卡诺莎城堡求情赔罪,但教皇却紧闭城堡大门,迟迟不让亨利进入。整整等了三天三夜才接见他,亨利四世跪下求情忏悔,教皇才原谅他,这就是中世纪著名的卡诺莎之耻。

这种情况在欧洲可以,在中国可能吗?没有神权能够超过皇权,什么张天师之类的教主,皇帝踩死他就像踩死一只蚂蚁一样。

这就是来源于汉武帝的君权神授,所以中国的皇帝很幸福。

汉武帝要求绝对的皇权

董仲舒提出的第二个重要观点就是「大一统」。

董仲舒说,董仲舒说:孔子修【春秋】,把一统当作首要的大事,因为这是天地的常道,古今的通义。学士们各持异说,朝廷无法一统,法制屡变,臣民不知所从。将不属于【六经】、不合于孔子的学说,一概废绝不用,专用儒术。此后大一统学说成为整个中国思想的唯一正统,分裂思想人人喊打。

虽然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也在制度上进行了统一,但是人们的思想还没有最终统一,秦末农民起义,六国后代又复兴了。

所以,汉武帝一定要改革,渲染大一统的重要性, 国家的强盛在于统一,国家的衰落在于分裂。

不过中国历史上确实如此,强汉盛唐,确实统一的时候强大。十六国、五代十国,确实分裂的时候弱小。

从此,中国人就形成了必须要统一的心态。「国家统一」,自此成为了整个中华民族团结巩固的纽带,烙印入了这片土地每一个人的基因中。

一个没有认同感的国家是非常难凝聚的,比如说印度,一直以来都是松散的国家形式,是英国殖民的英属印度才把它第一次聚到一起。 就是因为印度历史上没有形成思想上的统一,所以印度历史上要维系自己政治上的统一是非常困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四分五裂的。

此外,董仲舒还提出了三纲五常,这些大多是整理的儒家学说,但是君为臣纲这一点也让君主的皇权进一步被神话。而独尊儒术后,儒学的地位进一步被提升,经过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唐代的儒学复兴,再到宋明的理学,儒学的发展一直从未间断,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始终。

诸子百家之后儒学史上五大代表人物,两汉经学代表,郑玄,为六经做注

魏晋玄学代表王弼,在儒学中引入老庄思想,拔高易经地位

唐朝韩愈,提倡儒学复兴,反对佛教

南宋朱熹,建立理学

明朝王阳明,建立心学

总的来说,汉武帝的此项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果说政治和制度上的统一源自秦始皇,那么思想和意识上的统一来自于汉武帝, 所以从魏晋时期,便秦皇汉武并列了,尽管很多时候是不好的称呼。到了南北朝时代,称呼中原人便成了「汉人」,汉武帝的国号成为了民族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