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能说说南明的历史吗?

2014-11-26新闻

简述明郑时期台湾的政治发展

董昱君(黑龙江大学)

【摘要】明朝时期大陆与台湾的人民往来频繁不绝。永乐年间郑和曾率船队在台湾停留整修。17 世纪 20 年代的明朝末期大陆居民开始大规模地移居台湾,这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台湾社会的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当时福建人颜思齐、郑芝龙为抗拒官府欺压,而率领闽粤居民迁居台湾,一方面从事农耕、贸易,另一方面则组织武装力量防范与抗击倭寇与荷兰人。崇祯元年闽南大旱,百姓无以为生,郑芝龙发动组织起数万灾民到台湾垦荒定居,台湾岛上各地逐渐形成了许多村落。台湾自此进入了大规模的开发时期。

15 世纪到 17 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使世界进入到了大航海的海权时代,欧洲新兴的航海强国纷纷涌入亚洲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积极展开拓展势力的活动。伴随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一个属于海盗的黄金时代也同样来临。天启四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力量侵入台湾南部,旨在建立与中国、日本的贸易中转据点,意图在抢占东亚市场过程中获得先机。1626 年至 1642 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占台湾北部的基隆和淡水,但在之后被荷兰人驱逐。荷兰殖民者盘踞长达台湾 38 年,在今台南市修筑热兰遮城(今安平古堡)和普罗民遮城(今赤嵌楼)作为殖民统治的中心,为了提高米、糖等农作物的产量,招募福建沿海及澎湖居民迁往台湾实行开垦。荷兰人实行强制性的高压统治,将土地据为已有,强迫台湾人民缴纳各种租税,大力掠夺台湾的米、糖,将其收购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其他各个国家,并牟取高额利润。天启元年台湾爆发了以郭怀一为领导的大规模反抗荷兰殖民者的武装起义活动,最终失败。

郑成功在两次北伐失利后,回师厦门,大力修造舰船,意图驱逐盘踞台湾的荷兰人,收复国土,获得更为良好的反清基地。

1661 年 4 月,郑成功留下部分兵力守卫厦门、金门,率领 2.5 万将士及战舰数百艘,从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4月 30 日郑成功军队在鹿耳门(今属台南)登陆并与荷军展开多次激战,最终将荷兰东印度公司台湾总督揆一及荷军围困在热兰遮城内。郑成功在致揆一的「谕降书」中严正指出:「然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长达 9 个月的围城之后,台湾总督揆一于 1662 年 2 月 1日签署投降书。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废除了荷兰殖民者的所有管理体制与机构,仿明朝中央官制,设六官,府城分为东安、西安、宋南、镇北四坊,各设首领,管理事务。将赤嵌楼改为承天府,设一府二县。府及承天府,县则为天兴县、万年县。天兴县主管北路,万年县主管南路。另设一司为澎湖安抚司,总称台湾为东都,此后郑经又改称东宁。咨议参军,又称为幕府,为延平王最高行政单位,总理政务、类似宰相之职。参军府辖下又设立六官,六官之下又设左右协理,协理之下为左右都事。另外,又设立察言司、承宣司、审理司、赏勋司、中书科、储贤馆、育胄馆等官僚机构。郑成功积极实行屯田政策,令数万军属随军赴岛内各地大力垦荒,很快在南部和西部形成了一大批村镇。跟随郑氏到达台湾的,除了少数本属于浙江鲁王部下的东南忠义之士,其余绝大多数官员和军人都是海上活动集团的成员。福州与泉州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然而郑氏集团的主要大臣除少数几人之外,都是善于弄潮海上而不习书本的风涛健儿。因此郑成功主政后大力发展教育,并在高山族居住区设立乡塾,送子女入学者还可减免赋税和徭役。一批注重汉民族气节的仁人志士也跟随明郑政权东渡台湾,形成台湾的明朝遗民群体,他们坚持汉族「华夷之辨」的儒家正统观念,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精神,在明郑同清政府的斗争中,又产生出了分据台湾对抗清朝的本土意识。这种现象的实质是明朝遗民对抗满族统治的民族精神,在避居台湾从而转化成热爱台湾这块不受清朝统治土地的本土意识。这种民族精神与本土意识的并存与互动,构成台湾汉族民众反抗清朝满族统治的两个思想层面。

嘉靖四十四年,西班牙殖民者占据了菲律宾。万历三十一年和崇祯十二年,西班牙人两次大规模屠杀在菲律宾的华侨华商,在菲华人死亡人数多达五万余众。1657 年,郑成功曾致信给爪哇岛巴达维亚的华人领袖,要求停止与菲律宾西班牙殖民者的贸易往来。在 1662 年收复台湾之后,郑成功于四月派遣意大利籍天主教神父李科罗到菲律宾向西班牙总督递交国书,谴责其杀戮掠夺华侨的罪行,严令其改邪归正,俯首纳贡,但西班牙人反而因此在马尼拉进行了第三次对华侨的屠杀。郑成功闻讯大怒,决意率领舰队攻取菲律宾。他一方面安置抚恤从菲律宾逃亡台湾的华侨,一方面训练组织军队,并派人暗中与在菲律宾的华侨联络,以便战时可以里应外合。但他却在出兵前得知儿子郑经与乳母存在奸情,便命部将郑泰杀掉郑经,郑泰因不忍而抗命。

郑成功在盛怒之下,又身患疟疾,不久病逝。郑经继承延平王王位后,仍驻守在厦门。但由于清朝政府自实行「迁界」政策以来,沿海 30 至 50 里地区皆沦为荒地,这使得郑氏家族控制下的「山路五商」无法获得出口物资以供应「海路五商」,厦门失去了物资和情报来源。1663 年 10 月,清荷联军围攻金门、厦门,郑军节节败退。1664 年三月,郑经放弃闽南沿海各岛,全面撤兵退守台、澎,于初十日抵达台湾。此次退守台湾,也是郑氏所代表的南明抗清势力的总撤退,不仅郑经所辖的军队、官员都撤入台湾,明朝的缙绅遗老,也随郑经来台,此批入台总人数约有7000 人。同年八月,升天兴县与万年县为天兴州、万年州。又于澎湖安抚司外加南北路两安抚司,这是东宁的一府、两州、三司。郑经将承天府辖下的天兴万年两县改制为州。承天府典两州下,又增设三安抚司(澎湖安抚司、南路安抚司、北路安抚司)、四坊(东安坊、宁南坊、西定坊、镇北坊)、二十四里及数量不等的台湾原住民社。郑经以陈永华为总制,掌理国政。陈永华提出「十年成长,十年教养,十年成聚,三十年与中国相甲乙」,督诸镇垦田,栽种五谷,插蔗煮糖,修埕晒盐,广事兴贩,国用日足。郑经令各镇于农隙时教习武艺,「春、秋操练阵法」,并檄各镇,入深山采办桅舵,修葺、兴造船舰。平时装载货物,兴贩各国。从此,「台湾日盛,田畴市肆,不让内地」。英国和西班牙曾经先后派遣使者出访台湾,郑经允许其通商,但拒绝西班牙在台湾传教的要求,并面告西班牙使者:华人到吕宋(菲律宾)经商,「不许生端勒掯」,「苟背约,立遣师问罪」。1667 年和 1669 年,清政府两次派人到台湾议抚,郑经均坚持「照朝鲜事例」,和议均未成。郑经、郑克塽前后治理台湾 22 年,奖励制糖、制盐,大力兴办工商业,发展贸易,开办学堂,改进原住民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动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明郑末期台湾人口已近趋 20 万。

郑氏海商军事集团进入台湾,也是中国长期从大陆向海洋发展的高峰。这种商业贸易的开拓活动与西方的海洋贸易是相似的。海洋贸易发展的原始动力就是美洲新大陆的贵重金属流入到旧大陆,使得旧大陆在经济领域的资金大幅度增加。黄金和白银源源不断地从新大陆的矿山,经过高桅船,再经过海上集团,流到中国东南和南方的商家和农户——从作坊取得瓷器和日用商品、从农户取得生丝和绸缎。中国东南沿海的财富积累,成为这一地区发展的基础,促进了当地市镇的涌现,亦及东南地区的城市化。这些现象,乃是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三者既有交错和重叠,也有抗拒和抵制。

【参考文献】

[1] 许绰云 . 台湾四百年 [M]. 浙江人民出版社 ,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