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上海在走向衰落吗?

2016-08-06新闻

上海首先第一产业算是金融,金融企业都不好过,现在赚的钱不倒赔进去处理风险就不错了,证券海通交银境外去年都是亏损40亿港币以上的,处理安信和民生应该也是各掏了40亿

出了政策对再保险航运保险企业出钱补贴,我一直觉得航运保险人民币太边缘没前途做不大,再保险感觉就是在套保险公司的利,也不太懂

轰轰烈烈提出国际金融中心,结果自从15年开始基本上属于在倒退的状态,19年政府放开了金融牌照和控股限制想忽悠华尔街的一群人来国内,结果努力半天自从20年疫情又停了

反正我了解到的外资都在撤退,基本大中华区都从上海退到香港或者新加坡,大佬也不太来了

想想十年前,陆家嘴论坛欧美英法群星荟萃,欧美各个央行交易所、监管局,几十家外资银行大佬,22年会都不敢开,今年不知道怎么样,估计老外就剩贝莱德安盛那么几家了

反正感觉就是钱花了很多,兜兜转转还是那些人,喊的倒是更大声了,今年改了,不说国际金融中心,说做资管中心,合着就是中国韭菜多呗,想来想去没别的吸引力了

其实真的也不太懂,不敢问

————————————————————

下来就是汽车方面,也很困难,传统汽车传统配件产业链基本都在新能源的浪潮下受到巨大影响,扛把子上汽基本没一个牌子卖得动,大众、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这些牌子还有人买吗?

新能源起了个大早干了个晚集,早早大力推动电动车,各地政府里面算是最早力度最大的新能源补贴,一直以为上汽荣威很行,结果发现很不行。业绩连年下降,而且整个产业链都受到影响

18-19年新势力们到处找钱,发改和经信不敢给,最后不但没进账,把唯一一家在上海能打的蔚来放给了合肥。结果20年新能源汽车大爆发,上汽都开始叫苦,发觉自己作为汽车龙头大哥,居然手里没一张牌,最后20年痛定思痛,着急了,外面投了个威马,政府给了几十亿,指导银行给了快一百亿,自己把荣威换壳弄了个飞凡,然后又和阿里合资弄了个智己。两家估计又投了一百多亿,威马应该是已经凉凉了,智己可能在路上了,飞凡因为是上汽全资出的,可能还能再亏几年。不过这些年好在还有一个特斯拉,就是不控股,股只占了30%,土地免费,补贴十几个亿,贷款大概给了三百多亿,临港搞得红红火火的样子

总之,汽车产业感觉在这个巨大变革的时期,上海好像没踩对节奏,我是觉赶紧把绿牌取消了,购置税收回来不好吗,也不太懂,不敢问

————————————

再一个就是半导体了,国家战略,投了大钱让中芯搞14nm,然后美国一制裁,彻底放弃了,现在据说如果日本也加入制裁28nm可能也搞不了

设备上中微也烧了少说千亿有了,之前说90nm自主了,今年据说又不能商用验证,不知道啥情况。晶圆厂开了好几个,临港政府和各个国企又掏了上千亿吧,吉塔说要自主搞55nm特色生产线,年初据说搞不出来还是去找日本买设备,尼康想活下来可能就靠中国了,现在全国都在搞晶圆厂,临港貌似就三四个在开工的,我那天翻了下数据据说预计5年后1000万片每月需求,中国在建产能看报道说就有一两百万片,所以晶圆这东西就不会过剩吗?不太了解为什么要一直投,也不太懂,有没人给我解释下这逻辑

最后一个生物医药,确实很多在上海,大的感觉是传统的这几年不赚钱了,新兴的还在接着烧,不太懂,期待普及情况

钢铁海运造船20年左右是回过一波血的,好在这些个周期太长,刨去玩房地产卖地的钱,产业赚钱还是亏钱没人搞得清楚

其他的就更看不懂了,新的产业貌似一个拿得出手的没有。19年人工智能大会,说要大力扶持,20年改口说要做智能驾驶,22年又改口说要弄ARVR元宇宙,23年我目测天道轮回又会回头说大力搞人工智能

除了这人工智能就是吹说要搞低碳,问题是光伏大佬不是在无锡就是在常州,没人来成本那么高的上海。开辟新道路,临港搞氢能,钱反正烧了不少,但是靠谱不靠谱氢能我也是不太懂

总之,就我这么些年看下来,我是觉得上海还是应该复盘复盘,多挖墙角少搞创新,认清现实少搞高大上的,毕竟60岁以上六七百万人了,过几年老年人占一半,到时候五大新城都建起来了,年纪大了附近没有医院无福消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