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说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这就是鸦片战争时期,面对英国人的中国精英官僚集体们。
和我们的通常观感不同,他们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无能(可能和秦皇汉武比只是小人物,但和我们比起来,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能人),而个个都是能臣干员,但是面对英国这种完全不同的文明,他们终于也没有了办法,自甘堕落,无比悲惨。
1. 昔日的英雄
首先是在虎门大败、关天培身死之后接手整个战局的清军大将杨芳。此人15岁从军,至今55年,身经百战,他一生打过无数胜仗,少有失策。道光初年平定张格尔之战,他率兵穷追,入大漠,竟抓获张格尔,道光皇帝下令,给他绘像紫光阁的奖励。并授予双眼花翎。
在来广东抵抗英军之前,他是湖南提督,是当年清朝十三位陆路提督之一, 相当于现在的战区司令官。 手中重兵上万,可说位高权重,能干无比。
然后是接替被解职的前浙抚乌尔恭额、并在浙江地区负责防务、老谋深算的伊里布。这个投降派官僚的名字我们大多数人应该听过。但是,他比我们想象的厉害得多。
伊里布这个人有两个特点。其一,会做官。其二,会干事。如果抛开他后来的表现,可以说是很完美的官员。
伊里布1812年刚刚外放云南,做通判一类的地方官(相当于现在常务副县长一类的职务),1821年,他便亲自绞杀了当地民族造反,获得了皇帝的青睐,随之飞黄腾达。他接连担任太平府知府、冀宁道、浙江按察使、布政使、陕西巡抚、山东巡抚等等官职。可以说,在清代省道府县四级的地方权力组织模式中,伊里布一连从最底层爬到了最顶层的政府主官。
而这个过程,竟然是在短短4年内完成了。其人善于当官,升迁的火箭速度,在整个清朝都是少见的。
1825年,伊里布署理云南巡抚。
而皇帝看中伊里布的,就是他的第二个能力,善于办事。
云南对于清朝来说,是一个很难对付的地方。自雍正改土归流以来,此地就常有事端,所以,清代喜欢把最有力的疆臣摆在云南。伊里布很能干,平时为政比较宽和,以求减少矛盾,维护稳定,但是一旦出事,便毫不手软重兵弹压,力图绞杀扑灭。在他任职期间,云南十分平静,道光帝感觉十分满意。
伊里布在来浙江之前,就已经得到了极大的荣耀:1838年,他就已经是协办大学士(相当于政治局常委中排名最末者),而且,在当时所有的疆臣中,协办大学士的殊荣只有他和琦善才有。
而琦善,就是要说的下一个倒霉蛋。
琦善的升官速度比伊里布更恐怖,因为他有一个好爹。他的父亲是热河都统(相当于今日上将一类的地位),他18岁便以正五品的员外郎进入仕途(相当于直接从正厅级干部起步),而年仅29岁的琦善,便当上了河南巡抚,成了一方大员。在去广州处理中英冲突之前,他已经是一等侯爵、文渊阁大学士、直隶总督,也就相当于位极人臣了,官居正一品。
他为官固然有拼爹的一面,但是他这个人能力也很强。其人在河南期间,治水比较得力,虽然时常有因为错漏而被罚的时候,但是也作出了很多成绩。总体来说是一名比较得力的官员。至少,他升官的速度,算遍清朝也没几个人赶得上。
但是,这些当时最厉害的大人物们都干了些什么呢?
2. 堕落的悲剧
杨芳到广州后,根据【粤东纪事】说,他先是购买了许多钟表洋货供自己玩,晚上还买了许多幼女幼童,供自己淫乐。他做的军事准备主要是「购买马桶御炮」,以及「建道场,祷鬼神」,因为杨芳对英军的火炮威力感到不解,认为必定是有妖人在内,于是打算用最不洁的妇女马桶经血一类东西来「破法」。
在军事上被英军的坚船利炮打得稀里哗啦之后,杨芳彻底乱了阵脚,他手忙脚乱地部署反击,可是完全无效。于是杨芳开始考虑政治手段,主要方法是捏谎欺骗道光帝。
他先是试图和凶猛的英军媾和,一面媾和,一面狡猾地上书道光帝,自己明明是丢盔弃甲逃跑,却说他要「等待后续兵力,然后想办法把敌人一网打尽」。他还说,他之所以「暂时停止进攻」(其实是逃跑,因为他再也组织不起来军队了),是「怕把英军逼急了,逃跑到海上,就不便于全部剿杀干净了,要把他们勾引进来」,然后,按照他的原话是「水陆兜剿」。
好大的口气。道光被他骗得好惨,一开始还喜滋滋地说他什么「出奇制胜」,口头表扬了他,并把他「交部从优议叙」,给他个好待遇。
可是道光不知道,杨芳这个老将军,昔日的英雄早已被蛀空了,堕落的吓破了胆。只能以谎话度日,全无尺寸之功。
最后杨芳是什么结果,我们基本上都能猜到了。当然是谎言戳穿,立刻完蛋。
两江总督伊里布比荒淫无耻的杨芳要好一点,虽然也并好不到哪里去。他一开始接手浙江江苏防务时,基本上表现出了在边疆那种干练和自信的气质。
伊里布尝试去获得情报,并且试图分析对策。 他一得到地方上报的消息,立刻作出反应。并且,他还将军情与各省共享,「飞咨沿海各省将军督抚」。
伊里布加强了战备工作,不惜动用地方财政。 他购买了大型商船充作战船,他扩大了江苏的防御区域,要求协防浙江,从财政中支出4万银两充实军费,自己亲自坐镇上海,就近指挥。
伊里布明确了兵力部署,并且其人有一定军事知识。 他在江苏水师中准备了一支精锐的数千人机动部队,他觉得上海是防御重地,便在上海准备了1万多名士兵,准备接战。他还按照自己的军事直觉,精确地分配了各地防兵数量。
总体来说,伊里布算是非常优秀的官员,因为这些举动都是他没有得到皇帝的命令,自己做出来的。他是当时各地将军督抚中反应最迅速、第一个采取果断措施的人。
可是,伊里布再次大败于定海,他企图发起一场两栖登陆作战去收复定海(以当时的条件可能吗?),可是毫无胜算,他已经失去了勇气,畏敌如虎,只好又私下与敌人媾和,他吓得没办法,只好说:
「我们办事,必令你们下得去,你们亦须教我们下得去。」
大概意思就是,我们互相给个面子算了。这居然是一个当年意气风发的能臣说出来的乞怜之语。可悲啊,伊里布居然还以为这是邻人之间打架,可以调解的,殊不知他个人的一厢情愿,却沦为了史话的笑柄。
最后伊里布当然又是没完成任务,还被戳穿谎言,和杨芳一样,也完蛋。
琦善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著名的投降派主力成员,更是畏敌如虎,最后干出了什么丑事,也就不再多言。
可是,这些官员为什么会在前几年还意气风发,突然就变得这么委顿无措了呢?
3. 其他要说的
我不想分析为什么这些昔日的「英雄」(可能和秦皇汉武比只是小人物,但和我们比起来,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能人),突然跌落到这步田地,我只是觉得,有时候我们是否对这些人要求的过于苛刻了一点,毕竟坚船利炮,英吉利法兰西,已经远远出离了他们正常的认知范围。和他们的世界观是不匹配的。
估计如果一波M78星云的外星人袭来时,我们最厉害的政治家的反应不会比他们好上多少。 如果不考虑历史人物生活的条件,社会习俗硬件软件文化风格,就随便用现代人的心态,开上帝视角去加以描述的 ,恐怕这样的指斥也没有太多意思吧。
你可以批判他们做得不好,但是如果开着上帝视角去品头评足,未免强人所难。现在大量的「键盘政治家」、「我比领导人聪明系列」、「如果是我就不会XXX系列」,也许就是这么来的。
固然他们当年都输的一塌糊涂,都从英雄的顶端堕落到了败类的深谷。
不免想到了一句诗。
「书生常笑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涉及的部分参考文献:
佐佐木正哉:【鸦片战争初期的军事与外交】
梁廷枏:【夷氛闻记】
文庆等修:【筹办夷务始末】
蒋廷黻:【琦善与鸦片战争】
Bernard, William Dallas. Narrative of the voyages and service of the Nem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