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个视频特别火。
视频中的小动物,嘴里叼着胡萝卜,长途跋涉把菜运回家。
看完视频好多人感叹,河狸努力搬运胡萝卜的样子,像极了双十一之后拿一堆快递回家的自己。也有很多人问:这憨憨是个啥?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说说它。
河狸,一种「水猴子」
视频里出现的这种动物叫 河狸。
河狸属于啮齿目河狸科河狸属,全世界有两种,一种是生活在北美洲的 美洲河狸 ,另一种是生活在欧亚大陆北部的 欧亚河狸 。 我国新疆的阿勒泰也有河狸分布,它们属于欧亚河狸的一个亚种叫蒙新河狸,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种群数量大约600只。
嘿嘿嘿?
图片来自:wikiwand
河狸是体型第二大的啮齿类动物(第一是水豚),乍一看确实像个胖乎乎的大耗子。
以蒙新河狸为例,体长80厘米左右,体重大约25公斤的它们背毛深棕,腹毛灰棕,口鼻处颜色稍淡。嘴里上下各长着两颗醒目的棕黄色门齿,和大多数啮齿类动物一样终生生长。
蒙新河狸
图片来自:wiki
不过,河狸最标志性的特征,还是那条又扁又平的大尾巴。
河狸尾巴足有体长的三分之一,形似船桨,在水中游动时,尾巴起到调整方向的作用。
有一说一,这大尾巴打我一下应该挺疼(误)
图片来源见水印
此外, 河狸后趾间具蹼 。潜入水下时,短短小小的耳朵还可以折叠起来,防止进水。
总之种种迹象表明,河狸是善于游泳的「水猴子」实锤了!
下游建坝,上游筑巢
尾巴大、泳游得好,这对河狸来说都不算什么,人家最厉害的本事,是 筑坝。
当移居到一条新的河流后,河狸会用泥浆和石块在下游建造大坝地基 。
努力建造大坝地基
图片来源见水印
之后,河狸会用门齿啃断树木——千万别小看它那几颗大黄牙,有研究表明,大黄牙能在50分钟内啃断直径15厘米的树!
有时候,河狸会被自己啃断的树砸死,现实版「我杀我自己」。图片来自网络
接下来,河狸会把收集来的树枝放在地基上,用水生植物和泥浆将其粘牢,筑起牢固的堤坝。
这些堤坝通常高20厘米~3米不等,长度则从几十厘米,甚至到几百米都有可能。
这手艺,比我好太多了啊!
河狸亲手筑成的堤坝
图片来自:Walter Siegmund
而在这一切完成之前,河狸已经 事先用树枝和泥土在上游做了一个巢 。
通常情况下, 河狸建的巢要高于水坝 ,而且巢的顶部还留有通气孔,保持空气流通。巢底有两个出入口位于水下。「卧室」内部选用干草做垫材,既干燥又舒适。如果大坝够大,它们还会另造一个空间用来临时停留,把身上的水晾干。
正常时间里,大坝能够保证河狸巢穴的入口一直淹没在水里,这样天敌就很难找到入口了。而遇到大雨或洪水时,河狸就会拆除一部分大坝,使得上游水位降低,不然干燥舒适的巢内可就要进水了。
河狸的巢穴示意图
图片来自:pinterest
不过,
并不是所有河狸都筑坝。
我国的蒙新河狸大多数就不筑坝,而是生活在河边挖的洞穴里。
是什么激发了筑坝潜能?
看完这雄伟壮观的堤坝,好多人都有个疑问,筑坝绝学究竟是河狸天生自带的技能,还是后天努力学来的呢?
科学家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并且研究了一番。上世纪六十年代,生物学家Lars Wilsson就做过一个实验,他发现就算是 从出生起就与父母分离,养在人工环境下,且完全没见过水坝的美洲河狸,也能在流水中轻松建造出完美的堤坝。
美洲河狸
图片来自:oregonwild
不过,
如果
把河狸放在静止不动或流速非常缓慢的水体中,它们就不会建坝了,而是会在泥浆里打洞。
于是Wilson找个个扬声器,给河狸播放流水声,看看它们有什么反应。结果发现,它们又开始忙活起来了,在扬声器上筑起坝来!哈哈哈哈哈。
河狸:笑什么笑,好笑吗?
图片来自:ksoutdoors
这么看来,很可能是流水声触发了河狸的筑坝行为。
后来,严谨的Wilson老师又把一个流水的管子(无声的)放在堤坝之间,来模拟溃坝,再次试探河狸的反应。结果它仍旧自顾自地在扬声器上筑坝,完全忽略已经漏水的地方。
破案了—— 确实是流水声触发了河狸的筑坝行为。
河狸:骗我玩儿,烦不烦!哼!
图片来自:ksoutdoors
「河狸香」属于河狸!
河狸筑坝主要为了自己生活,但这一行为,也让它们在生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 筑坝形成的大片湿地,为水鸟、蛙类和鱼类创造了繁殖和生活的环境 。而且,由于堤坝存在,河水里的氮磷元素得以沉降,进而净化了水质。
河狸建造的水坝
图片来源见水印
在IUCN受胁物种红色名录中,河狸们的种群状况虽然还不错,但 在历史上,它们却曾遭受重创 ,欧亚河狸更是差点灭绝,最少时全球种群数量仅1200只左右。
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人类造成的。
欧洲流行了几世纪的 「獭皮帽」 ,原料来自河狸的软毛;而河狸肛门附近,有用于标记领地和彼此识别的香腺,是昂贵香料 「河狸香」 的来源。
河狸香
图片来自:perfumesociety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河狸在全球遭到大肆捕捉,种群数量一度迅速减少。
虽然在重引入和加大保护力度的情况下,大部分地区的河狸数量迅速回升,但
亚洲的种群数量依然不容乐观,仍需继续关注。
「河狸香」,只属于河狸
图片来自:wiki
撰文 | 何长欢
微信编辑 | 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