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像奥匈帝国这种二元君主制是否注定会失败,能否通过改革,避免解体的命运?

2020-06-24知识

我认为题主要搞清楚两个问题:

首先,1914年奥匈帝国的政治制度是否真的到了完全瓦解的边缘?

其次,「民族主义」这个最终将奥匈帝国撕碎的梦魇是如何被从笼子里放出来的,以及它撕碎这个帝国的力量究竟源于何处的?

我认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民族主义的力量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君主国里并没有造成决定性的影响。内莱塔尼亚各个政党并没有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去搞民族革命,而是选择去维也纳,去国会大厦里寻求自己的权利——因为维也纳的皇帝早就给了他们男性普选权,这样政治诉求(至少是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就得到了很大的解决。

奥匈帝国——至少是「内莱塔尼亚」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到二十世纪初是一个急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欧大国,工业化意味着交通运输能力的攀升,各地区间交流日益便捷,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的普及,而急速扩大的城市更像一口煮「乱炖」的大锅,把德意志人、捷克人、斯洛文尼亚人、意大利人和波兰人统统扔进去,最后捞出来的是却是奥地利人。

这样的一个进程,我认为可以称为在共同利益、语言和血统上制造一个奥地利国族。这个进程以维也纳为中心向内莱塔尼亚辐射,但进入不了匈牙利境内——这显然是被莱塔河对岸的法律给限制住了。

因此如果帝国能保持着一个相对和平的稳态,则完全有希望在几十年内在帝国的核心区域(也就是东阿尔卑斯地区,即内莱塔尼亚的西部)形成一个分布在从北部布拉格的市中心到南部克莱因的小山村,从波西米亚的德意志苏台德到施蒂利亚的斯洛文尼亚区的奥地利国族,其语言大概率是有着强烈斯拉夫腔的德语方言。

这国族化的地区人口超过2000万,同时又是帝国境内最为富裕的地区,完全能够承担起维持帝国的重任。

至于在内莱塔尼亚远远地向东方伸出的加利西亚,奥地利国族的认同可能只会波及城市,但这不妨碍波兰人在柏林和彼得堡的××统治面前成为奥地利皇帝的拥趸。

平心而论,在奥地利境内推动这样一种温和的民族融合政策是完全有其可行性的。

首先,帝国的最高权力掌控者皇帝,并不是任何一个民族集团的核心,如果皇帝认为他的身份首先是一个德意志人,那么他绝对不适合统治多民族的多瑙河君主国。

其次,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急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

最后,中欧本身就具有极其浓厚的移民和民族融合的历史传统。该地区的民族分布极为碎片化(指奥匈帝国时),既然二战之后能够通过有组织的民族迁徙来制造纯粹的民族国家,那么帝国完全有能力通过推动相反的人口流动,来加深民族杂居的状态,促进民族交融。

就拿我最熟悉的卡尼奥拉举个例子 [1] :该地区是奥匈境内最大的斯洛文尼亚语区,但是其人口与德语州施蒂利亚境内的说斯洛文尼亚语下施蒂利亚相比还不一定能多到哪里去。在卡尼奥拉内部分三个地区:上卡尼奥拉,下卡尼奥拉和内卡尼奥拉,其中上卡尼奥拉和内卡尼奥拉主要的农村居民是斯洛文尼亚人,但城镇人口却有30%是德意志人,而在下卡尼奥拉至少有1/3的农民是德意志人 [2]
东南部黄色地区为卡尼奥拉,其沿萨蒂河向东南延伸的部分即为Gottschee德意志人地区。而在卡尼奥拉北部的南北向绿色区域之南部地带即为下施蒂利亚(即斯洛文尼亚语区)。卡尼奥拉西北部的粉色区域为卡林提亚,其东南部亦是斯洛文尼亚语区。

所以,只要保持和平,维也纳的这边的工作还是比较好做的,但到布达佩斯这一边就是帝国的顽疾了。

因为这些马扎尔大贵族压根就不是普世主义者,他们是 @高林 姥爷口中的「民族沙文主义者」。这些匈牙利大贵族和自由主义者,在民主制度上只让6.5%的人拥有选举权,在民族主义上则推行强制的,而且是粗暴的马扎尔化。

奥地利部分的法律规定:凡是能在方圆5公里之内登记有40名同一民族(邦国籍)的适龄学童,就必须提供能为之实行民族语言教学的场所。 [3] 而在匈牙利部分,大约61%的中小学只使用匈牙利语教学,20%使用混合语言,其余使用其他语言教学。

如果说要改革,那么最需要改革的一定是外莱塔尼亚。改革的指导性原则当然是「民主化」和「平等化」,参照内莱塔尼亚,赋予成年男性普选权,合并莱塔河两边的立法机构且集中于维也纳。赋予匈牙利王国境内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地位,并且将小民族地区从匈牙利大王国中剥离出去。

通过将斯洛伐克语地区(墨绿色),特兰西瓦尼亚罗马尼亚语区(橙黄色),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本来就有自治地位)和匈牙利西部的「普雷斯堡-奥登堡-维瑟堡-布尔根兰 [4] 「德语区剥离出去,成立实质上与匈牙利王国平等地位的邦国,甚至潘诺尼亚平原上也应该划分为像奥地利本部那样的划分为诸多小邦 [5] ,使得各地区政治与布达佩斯脱钩,并且直接对维也纳(全帝国议会或议会解散时皇帝的御前会议)负责。

推进这样的改革必定是极为困难的,毕竟必然会触动帝国那一边布达佩斯的核心利益。但在弗兰茨约瑟夫皇帝执政的后期,工业化的先发优势,已经使得内莱塔利亚的实力超过了匈牙利,因此依托帝国的西部,对帝国的东部进行彻底的换血和洗牌也不是不可实现的事情。

哪怕西部的力量仍不具备压倒性的优势,那么上一次匈牙利的起义是如何被镇压下去的呢?答案是一个忠诚的盟友,一个强大有力的外部专制力量,只不过这次从彼得堡换成了柏林而已。

但实现了这样的改革之后,这还是一个双元制帝国吗?答案恐怕就已经是否定的了,当然你也可以尝试构想在匈牙利王国的体制下,推进民主化和普世主义改革,但我觉得这样就更加类似于神话故事了。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民族主义的力量真的能够立刻导致奥匈帝国的解体吗?恐怕还稍欠火候。在评价这个帝国的民族政策之时,我认为比较客观的说法是:有一半的政策还不错,另外一半有些严厉,但无论严苛与否,在那个时代的中东欧国家中都是正常的。

哪怕是在匈牙利,不同的少数民族对于强制性的马扎尔化政策,也都有自己的应对方式。比如匈牙利境内的德意志人 [6] 、犹太人和鲁塞尼亚人,往往倾向于接受马扎尔化政策,以便他们获取最大的利益;罗马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依托正教会进行的反抗最为猛烈;斯洛伐克人采取中间派立场;克罗地亚人因为其享有的王国内自治地位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真正在全帝国境内激化了民族矛盾的事件显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本来任何一个不能自给的国家,在封锁期间都会出现这样的惨剧,但在奥匈帝国这里,出于其民族问题的特殊性,就演变成了烈性毒药。

这样一个二元制的君主国,没有能力强化其弱势的体制,也没有能力扩展疆土来确保供应。

那还要什么战争!?不如维持或者是用妥协的方法缓慢地修补已有的体制,然后窝在那里等着民族主义的烈火从头顶烧过去。毕竟在欧洲,纯粹的民族主义从一个褒义词变为一个贬义词,所花的时间也不过六七十年。

然后呢?

然后你会发现,如果这个帝国能从1914年开始,依靠一次一次政治妥协到苟现在,那么它应该更像欧盟,而不是传统看法中的帝国了。

[7] [8]

参考

  1. ^ 此处不是引用
  2. ^ Gottschee德意志人 https://en.wanweibaike.com/wiki-Gottscheers
  3. ^https://en.wanweibaike.com/wiki-Austro-Hungarian#Demographics
  4. ^ Pressburg(今布拉迪斯拉发)-Wieselburg(今匈牙利之莫森)-Ödenburg(今匈牙利索普隆)-布尔根兰(今属奥地利)Following the breakup of the Austro-Hungarian Empire, ethnic Germans inhabited parts of four western Hungarian counties: Pozsony (Pressburg in German; Bratislava in Czech/Slovak), Vas (Eisenburg), Sopron (Ödenburg) and Moson (Wieselburg). The German-inhabited parts of these counties were initially awarded to Austria in the Treaty of Saint-Germain-en-Laye (1919). After local unrest and Italian diplomatic mediation in the Venice Protocol,[7] Sopron's status as part of Hungary (along with that of the surrounding eight villages) was decided by a controversial, local plebiscite held on December 14, 1921, with 65% voting for Hungary. Since then Sopron has been called Civitas Fidelissima ("The Most Loyal Town", Hungarian: A Leghűségesebb Város), and the anniversary of the plebiscite is a city holiday. However, the western parts of Vas, Sopron and Moson counties did join Austria and today form the Austrian federal state of Burgenland, while Pressburg/Pozsony was awarded to Czechoslovakia. https://en.wanweibaike.com/wiki-Sopron
  5. ^ 奥地利本部划分为:上奥地利,下奥地利,施蒂利亚,卡里提亚,蒂罗尔,萨尔茨堡和福拉尔贝格,7个部分。 https://en.wanweibaike.com/wiki-Cisleithania
  6. ^ 特兰西瓦尼亚(西本比尔根)的德意志人除外
  7. ^ 【奥地利史:从开端至现代】,(奥)埃里希·策尔纳
  8. ^ 高林:怎么改革奥匈帝国才能使其不灭亡?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360363/answer/130366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