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简单粗暴的技巧: 用主角的反应误导读者。
比如,真相是 竹内的妈妈已经去世了,她以鬼魂的方式在家里生存。
前文埋伏笔时,就可以利用主角的反应误导读者。
主角去竹内家作客,发现竹内的妈妈不吃饭。
真相:竹内的妈妈是鬼魂,不吃人间的饭。
主角的反应:竹内真不孝,竟然虐待她妈妈!
竹内的妈妈想开窗户晒太阳,竹内凶狠地训斥妈妈。
真相:竹内的妈妈是鬼魂,不能晒太阳。
主角的反应:主角真不孝,竟然虐待她妈妈!
不吃饭、不能开窗见阳光,本来很容易令人怀疑竹内妈妈的身份。但是 主角擅自做出了一个合逻辑解释,读者不管信不信,都会被主角的情绪影响。
如果读者相信了「竹内真不孝」,自然不会有猜出结局的可能。
如果读者不相信,则会替竹内委屈:温柔善良的竹内一定被主角冤枉了,她肯定有不得已的苦衷。当真相揭开时,竹内雪洗冤屈,读者也会心满意足。
注意,这种误导一定要和真相相反。主角认为「竹内真不孝」,真相就要是「竹内为了让妈妈以鬼魂的身份在家里生活,付出了巨大努力。她是孝女」。误解和真相形成感情落差,是催泪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