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对人物拥有极其充分的把握,当你对他明白了、了解了之后,你就可以让他自己去行动了。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动了,他的性格就出来了,这个人站起来了,自然就独特了。
当然,成熟的作家可以对人物性格把握精准、了然于心,但是对于像我等这些还比较弱的普通作者而言,可以多动些笔头,多做些工作,一点点塑造出来。
相比起使用一些传统的、比较虚无的词汇去概括性格,有些时候构造时采用更具体的形式或许更容易让人把握。所谓具体的形式,一种是为角色勾勒过往的故事,一种是设计在故事进程中角色的代表性行为和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与看法。
第一种就是说你要赋予一个角色某种性格,为这种性格提供一种形成逻辑。是什么样的过往或是环境促使他形成了这种性格——就是要为他构建一个背景或经历的原因。自然形成的也好,在某种渲染下形成的也好,历经过某种大事而刺激形成的也好,你总要有一个原因,来解释为什么他会有这种性格。这样的过往并不一定要运用于作品中,但是你要给个合理的理由,那么在作品中后面的相似的、相应的事件中,他就会有应有的反应。
第二种就是在设定中,建立各个人物之间相互的关系、看法,或是设计某种具有代表性的行为、习惯,从而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这是从末端表现来定格一个人的具体性格,是和上一种是相反的方向。这样设计可以更贴合作品的剧情需要,选取需要的部分来加以塑造。
楼上
@说夜提到的「动因」,在我看来有点像是个人的信念、信仰或是深层性格决定的行为准则与方向。「动因」可以是角色本身抱有的,也可以是在剧情冲突中角色由自己的人格生发的。
在能够对人物有了明确的把握之后,另外要注意的一点,便是将自己的角色由「创造者」转变为「讲述者」。这层意义说的是在塑造出人物之后,不是你让他们去做什么,而是他们面对环境选择自己去做什么。你唯有讲述他们的行动,而非操纵他们去行动。
你要设置「外因」去影响他们。你唯有能做的,就是设置「外因」在他们前行的路上,迫使他们转换方向,将发展引向你期望的方向。就像是角色行走在路上,前方有很多条路,除掉一些他们不会选择的路,还有好多个方向。你要做的就是在他们极有可能前行的方向上放上阻碍,迫使他们转换方向,或是埋下陷阱,让他们栽在这里,然后爬出来重新找方向。从而不断地将角色引到你期待、需要的走向上。说白了,就是设置冲突。有了外因,就有了激活角色内在「动因」的可能。
在冲突面前,角色的选择必须要符合他们的性格逻辑以及由性格决定的思考逻辑。这就是所谓的不是你去决定,而是角色自己去决定。他们的决定可能不聪明,可能会让他们栽跟头,可能让他们身陷囹圄,但是却像是他们会做出来的。他们可能会后悔,会懊恼,会不甘,但这也是他们会有的行动。人物的特色,就是在面临矛盾与冲突面前做出的不同的选择与行动做出的。哪怕他本人的选择是平淡的,无亮点的,毫不脱离大众最普通的思考逻辑的,也是他本人会做出的选择。
人物的力量,源于在矛盾面前的抗争,是他本人坚持自己的性格、信念、信仰的结果。并且这种坚持最终也能为他带来他所期待的,或是他所不会后悔的结局。所以,要想彰显他的力量的话,那就让他连续不断地面临矛盾与冲突,然后在坚持自己的信念的同时蜕变自己的性格与面貌吧。
至于具体的技巧,在下不才,还在摸索,所以就遗憾略过了。
班门弄斧一大篇,也不知相比其他回答的凝炼会不会更有价值,就此收笔。如上文有何不当之处还请不吝赐教。
Update:
2014年11月7日,修改了部分措辞与错乱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