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是无聊才写写,可能太乱了,加上打得太快有些错漏,不定时会修改一下。加了主题,看起来更直白点。并不完全针对甄嬛,她的好也不会忽略,尽量客观了。
拣要紧的来说吧。
夺子
甄嬛在把温仪(小说叫这名)送给端妃的时候,我第一次觉得她算计得近乎无遗。电视剧比较简略的带过了这段剧情。但是书里说得很详细。
有人觉得电视剧里的温宜不受宠,其实小说里的温仪也算众星捧月了。毕竟几次比较重要的情节背景,都和温仪有关。比如木薯粉吐奶事件,温仪生辰宴会。甄嬛私下去看幽禁的沈眉庄被华妃差点抓包,当然甄嬛早就知道了,所以皇帝斥责了华妃,并且收回了协理六宫的权力。甄嬛团队暂时松了口气,这是甄嬛设的局,目的就是让华妃失权。然后皇帝还把温仪从她宫里接回曹琴默身边,说怕华妃教坏他的女儿。温仪还是比较受宠的。有趣的是,甄嬛在琢磨这件事的时候,发现曹琴默竟然也有二心,她对华妃并没有那么忠心。略一思量,知道曹琴默心疼女儿成为华妃争宠的工具,所以华妃暂时失权,女儿回到亲娘身边,这也是她所想。甄嬛由此想到策反曹琴默。
甄嬛小产后,以为是华妃罚跪所致,对华妃更加恨之入骨。已经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这个看法一直持续到她去看贬入冷宫的华妃时才改变。仇恨驱使她和华妃争斗。端妃依然故我,在关键点才出手,一击致命,成功让华妃失去皇帝最后的怜悯。因为端妃没有坐以待毙,面对华妃的压迫,她还是在华妃宫中安插了眼线,就是那个纵火未成的太监。其实华妃没有让人去纵火,是甄嬛陷害她。华妃见到甄嬛后大声说她冤枉自己。甄嬛回答是皇帝冤枉了她,自己是陷害。处理完华妃的事后,甄嬛和端妃唠嗑,谈心得。甄嬛和端妃商业互夸对方,可以看出她们都对华妃的死感到由衷的快乐。尤其是端妃,华妃一死,她立马就出来参加宫廷宴会,勤快的都快顶替华妃之前的出席率了。
交谈中甄嬛提到温仪,两人都感叹她命运多舛。从小就卷入宫廷斗争,受苦受难。甄嬛说曹琴默不能给温仪好的未来,并且有意说她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母亲。端妃忍不住说甄嬛之前和她说过,会送一份大礼给她。眼下端妃已经明白了这份大礼是什么。不等甄嬛开口就感慨的说如果有了温仪那她一定会加倍呵护她。两人心照不宣的决定了温仪的未来。
不久,曹琴默就去了。电视剧是甄嬛怂恿她去向皇帝提议如何对待华妃,引起太后反感,下药致死。小说甄嬛直接让温实初干这事,温实初虽然很纠结,还是做了。之后他对温仪很愧疚,更加用心的调理她的身体来赎罪。然后温仪就被过继给了端妃。
很正常对吗?但是要注意甄嬛说送大礼的时间。电视剧和小说差不多,就是曹琴默带着温仪出去,冬天路滑,温仪险些摔着。是端妃护着温仪,自己却受了伤。曹琴默很感动,甄嬛就看出来端妃的另一层意思,她知道端妃很喜欢温仪,因为她不能生。端妃还送了温仪她的陪嫁首饰,非常名贵,连皇帝看到都说温仪承受不起,她还小。曹琴默挺聪明,但是没看出端妃早就在打她女儿的主意了。端妃想亲自养育温仪,不仅为了她的后半生能有依靠,更为了温仪的未来。她需要一个能护得住自己的母亲。端妃比甄嬛更早有这个想法。因为她表露的太明显了,就冲她对温仪的这番态度,甄嬛更本不用操心,孩子迟早是她的。
但是甄嬛还是对端妃说了送大礼这句话。如果说端妃是存了让温仪好的心,那么甄嬛这句话就其心可诛了。端妃和甄嬛的共同目标是除掉华妃,是端妃还想除掉曹琴默获得温仪,甄嬛也想除掉曹琴默,因为她很聪明。但是甄嬛没有想获得温仪的心思,端妃有。甄嬛知道端妃老成多谋,和她结盟肯定会有助力,所以才点破端妃的意图。所以她在知道这个意图的情况下说了这番话,华妃倒台后她明白的才提出了这个想法。借花献佛,用温仪讨好端妃。其实结果还是一样,曹琴默必定会死,温仪也会被过继给新的母亲。甄嬛很清楚这一点,但是为了和端妃攀上,她动了不该动的心思。甚至一步到位,都不要端妃再想办法,直接把人整没了。我想,做人要有底线,无辜的婴孩尚在襁褓之中,就被这么多阴谋诡计包围。好一招杀母夺子,其实甄嬛本可以不沾染这件事,但她做了,这就不可饶恕。她可以杀曹琴默,但不能打她女儿的主意。在她和端妃看来,失去亲生母亲是很好的选择,曹琴默会教坏她。但是甄嬛自己的女儿在看到她陷害皇后时,脱口而出的谎话让甄嬛都在感叹胧月已经不是小孩子了。
这件事的背后令人齿寒,而甄嬛却可以继续和同伙谈笑风生,继续在后宫当宠妃。其实反派妃子被皇帝嫌恶是她们的行为被发现了,要是甄嬛也被发现,皇帝会怎么想。
浣碧在毒杀尤静娴后带着她的孩子入宫,甄嬛明显不高兴。因为她之前说过不要打尤静娴的主意,两人共事一夫,安生度日。但是王府的格局早就变了,浣碧明面上是王爷的爱妃,王府的女主人。但是她没有孩子,待到尤静娴生下孩子,她会成为正妃,到时候浣碧只能当个侧妃。所以她不敢想,只能做了亏心事。电视剧没有演出浣碧下毒的情节。但是小说浣碧用同样毒药加速了尤静娴的死亡。之后俨然一位慈母样的带孩子入宫。甄嬛揭穿了浣碧的谎言,说她杀母夺子,心思歹毒。我天,甄嬛这么快就忘了自己干过什么了?自己杀曹琴默就是为温仪好,浣碧杀尤静娴说对予澈好,她就摆谱给浣碧。这个本质上都是不人道的,没有谁对谁错。而甄嬛最后还是「怜悯」的原谅了浣碧,理由是不想让孩子再失去一个「母亲」。不想让王爷知道这件事难过。
甄嬛陷害皇后杀了自己的孩子,过后在佛前赎罪。而对待温仪她就是嘴上说说,哎呀!杀了她母亲很愧疚。其实心里则是,我是为你好,给你找了个好妈,以后好好孝顺她。有个人和我撕,说那曹琴默心疼甄嬛的孩子了?非要这样扯开话题,我说的是甄嬛双标。他觉得温仪跟端妃很好,没什么可指责的。对于这种观点,我建议她自行代入一下,感受感受这所谓的「恩赐」。
示情
对于温实初,甄嬛从来都是功利大过关怀。当然温实初人敦厚老实,表白甄嬛不懂得循序渐进,一上来就奔着结为夫妻的目标。而且还选在甄嬛入宫的时期。甄嬛拒绝的很彻底,表明他只是实初哥,不是她的良人。但是温不甘心,选择进太医院也要有接触甄嬛的机会。(看了原文,原来温早就是宫中御医了,没这层意思。)甄嬛知道他对自己有意,所以需要他的时候就会让他帮忙。其实温挺好一老实人的,不舔甄嬛安安分分的过完一生,找个好娘子过日子就行了。但是他太在乎甄嬛了,甚至可以为她做黑事。甄嬛让他给曹琴默下药,他虽然不情愿还是答应了。为医者的底线都破了。因为甄嬛信任他,知道温不会有坏心,所以用起来才特别得心应手。唉,工具人的悲哀。
甄嬛出宫后,温多次来访,给她送药,嘘寒问暖。甘露寺众尼编排她和温有私情,说得甄嬛很气愤。甄嬛认为温不知道避嫌,让自己难堪。温对她的情意从来没减轻过,甄嬛以为她入宫,他应该知道分寸。但是温再次表白,又掏出了定情信物玉壶,里面放置着几片切好的雪梨,他自认为一片冰心,期待甄嬛能接受自己。浣碧怕直接拒绝会伤了他的心,让甄嬛先别把话说死,毕竟还要指望他照顾胧月。甄嬛说自己对他的心从来都是兄长故人,不爱他。因此还是做好拒绝的准备,擦拭好玉壶准备完璧归赵。可怜一片冰心谁问。
三日后,温来访时,甄嬛将玉壶还给他。怀着一颗喜悦的心,但听到拒绝后温很是难过,甄嬛在此时提起了温仪的生母曹琴默,并说自己早就不是幼年时的甄嬛,她为了自保杀余莺儿,曹琴默和慕容世兰。还让温也掺和进来。但是温表示为了她,他愿意。好吧~_~,是我太同情你了。但甄嬛说两人太了解对方,做夫妻不适合。温丧气的说自己总是个无用之人。甄嬛就用雪顶含翠和普洱来比较,说不是普洱不好,而是她不爱喝普洱。这个桥段步步惊心里也有,若曦是用芙蓉糕比明玉,冰糖葫芦比自己,提醒十爷珍惜眼前人。不过甄嬛喜欢的雪顶含翠指得就是她心目中的良人。
这里我刚有些赞同甄嬛了,结果大甄又来败好感了。她打完感情牌后开始提醒温避嫌,别经常来看她。并且又重申了一遍温许过的诺言,帮她照拂女儿和沈眉庄。见温的神情变得认真,又重新答允了她,她才松口气。原来这才是重点啊。真会说话,既完美的拒绝了温,又能顺理成章的让温继续帮她。完美兼顾双方,甄嬛的话术真的高端。佩服佩服,温被玩弄于股掌之中。
接下来就是安抚温的情绪了,温还是有心结,觉得甄嬛太决绝,为什么不再考虑几年,给他希望。几年?是我低估你了,哈哈 ,太卑微了真的。
然而温最后还是接受了现实,尊重甄嬛的意愿。甄嬛松了口气,是不是在想终于可以更放心的利用温了?然后甄嬛又对他说,今后她一定会敬他如兄如友,来回报温待她种种的好。其实这话是想再次断绝温的绮念,这样的身份是在告诉他甄嬛是怎么对待他的。只是这话表面上如甄嬛说的轻柔如春风化雨,于温来说这话的分量他自己掂量的到。温显然明白了,只是放手谈何容易,如兄如友,自己终究算不得甄嬛的良人。不过甄嬛这话让我想起芈月在嬴驷死前说,大王待月儿如父如兄,嬴驷叹息到底是如父如兄。孙俪演过这两个角色,梦幻联动了哈哈 。
你以为这就完了,温居然在好话歹话都说尽了后还抱有幻想,他故作轻松的把玉壶送给甄嬛,不要了。甄嬛还是怕他再起意,所以不能心软。于是说温在跟她赌气。经过心理挣扎后,他还是搂着玉壶大步离去。还一顾三回首,很是眷恋伤感。
槿汐和甄嬛聊到这件事,甄嬛说为了让他好受些,她在那三天绞尽脑汁的回想旧事。甄嬛要绞尽脑汁的回忆,而温在说这些的时候却是如数家珍。真是应了槿汐那句话,甄嬛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会因为感动而勉强自己。温一开始就是不值得。
甄嬛和玄清定情,温知道肺都快炸了。哪知道甄嬛这么快就移情别恋了,自己虽然没希望了,但是又冒出一个这么优秀的男人,煎熬啊。
后来玄清身死,他居然又开始了。先是对甄嬛说玄清不会回来了,然后绘声绘色的说他是怎么遭难的,可能尸骨无存,就算找出来也认不全了。甄嬛听了直接吐血。槿汐责备他不知轻重缓急,这种事要瞒着她。但是温都已经打算让甄嬛假死,带她去隐居了。孩子他来带,一定会像对孩子像亲生的一样。所以憋不住,一定要讲,讲的越惨越好。他以为这样甄嬛就会同意了,毕竟肚子里有心爱人的娃,她不愿意为了孩子也会愿意。温终于机智了一回。
甄嬛决意回宫,需要证明孩子是皇帝的,所以理所当然实初哥才能救她,她让温实初扯谎。温不干,欺君之罪不说,甄嬛又要回到皇宫,自己就再无希望了。甄嬛又冷声说,唯一的万一就是温不肯帮她,赌气叫他去举报让自己满门抄斩。温急得跳脚,又是赌咒发誓,又是说自己不会那么做。甄嬛老折磨人了。
温让她跟自己离开,但是甄嬛说自己背负太多,命不好。垂泪说自己就算是死都要保全孩子,为玄清报仇,为家人昭雪。话都说到这种地步了,温无奈答应帮甄嬛。并后悔告诉她玄清死讯,可怜温就自私了这么一回,还是没成功抱得美人归。
温前脚刚走,槿汐就进来说好险,要是温不肯帮忙,她们说不定就废了。并且说只要甄嬛进宫,温的情意就没希望了。牛牛牛!又在设套。我差点又相信了!真的牛哈哈 !
累死了,大甄的千层饼也就温愿意吃。每次有求于人她就故意郑重其事的说,温你还记不记得曾经说过会一生一世对甄嬛好,不知道现在还做不做数?然后温就会立马表示永不敢忘,只要自己力所能及就会帮她。然后她就会松快。经典语录了。这个「松」字出现过好多次,每次目的达成后甄嬛都会很放松,要是温硬气一回,不搭理你。你嘴上说不怪你,那我自己做,实际肯定很不快,为什么这种事就是不肯办。就像回宫时哭诉,嘴上说你不办我也没办法,不怪你。但是我就算是拼着什么什么,都要什么什么的。这就是软硬兼施,逼着温帮她。
入宫后甄嬛的家人都被接回京来,但甄珩(甄嬛哥哥)的疯病还没好。因为与安陵容的一段情缘却害了他的夫人和幼子,丧妻丧子之痛让他痛不欲生,疯病缠身。甄嬛和安陵容的恩怨又有了一笔。其实甄嬛之前为了让安死心,特意为哥哥安排了婚事,并且在她面前说哥嫂恩爱两不疑。安难过之余终于选择侍寝,因为她不能再抱有幻想了。但是安在甄嬛出宫后,买通狱卒在狱中放老鼠,可怜甄嬛嫂嫂和侄儿感染鼠疫,死状极惨。甄嬛让温照顾哥哥,说这样她也放心些。
与此同时,沈眉庄和温的露水情缘居然珠胎暗结。温不免惊心,但是沈眉庄一定要生。他一直都在对甄嬛付出,却忽视了身边在意他的人。甄嬛总会让他照顾自己和家人,很少对他表示关怀,更多的是感激。而沈眉庄会不时关心他,提点他。他对沈眉庄脱口而出的关怀也印证了他对甄嬛的心已不再坚定。当然舔了这么多年,情分还是在的,只不过男女之情终于变淡了。恭喜恭喜,温终于要清醒了。
甄嬛直到沈眉庄死前才知道她孩子不是皇帝的,电视剧甄嬛说姐姐你糊涂啊!被人理解成是她觉得温不配。小说也有这句话,甄嬛听完后不禁骇然,说她糊涂了。我想她们虽然怀的都不是皇帝的孩子,但是甄嬛是在宫外有的,她直接在宫内就有了。危险系数更大,很容易被发现。再说背景是甄嬛刚被人诬陷与温私通,自然很敏感,她怕事发后会有大事发生。我觉得这里甄嬛并没有看低温的意思,有人觉得甄嬛认为孩子父亲是温就很掉价了,什么意思,我的舔狗舔了我的好姐妹并让她怀孕了。怅然若失了?甄嬛还没有那么过分,这个我相信她没有这样的心。
沈眉庄又说温挥刀自残是自责太深的缘故,终究还是恨她让自己抱憾终身。沈眉庄应该知道温喜欢甄嬛,这么做对不住温。然后温说他也有错,其实他那夜也动了情。很正常,苦苦舔了一半书了,甄嬛还是没追到,太灰心丧气了。面对沈眉庄的醉酒失态,吐露真情,他也有感触吧。两人都有相同的烦恼。
滴血验亲。琪嫔管文鸳在最后不甘失败,对温说:「即便贱人没有私情,你敢赌咒你对贱人没有一点私心么?」还叫嚷着温敢不敢拿自己的父母亲族起誓,说对皇帝的女人没有半分不轨之情?这番话切中要害,温实初只能含糊其辞。安陵容还加了把火,说温这个人,他的情意,本身就会害死人。终于,为证清白,温自宫了。而且是当场自宫,用削水果的刀。妃子们都震惊了,沈眉庄看到这一幕直接就早产了。后来温对沈眉庄说,祺嫔说那些话的时候他很奇怪,自己想的竟然是沈眉庄而不是甄嬛。只是不想连累她和淑妃。(即甄嬛)沈眉庄听他说甄嬛用的是位分,说自己用的是你,很感动他把亲疏分的这样细,自己原来也很重要。心满意足的去了。
温是个可怜人,刚走出甄嬛的情障,又陷入更大的自责中。他不能救回沈眉庄,并且没有早点面对沈眉庄的情意,失去了才知道后悔莫及,他也终于看清了自己对甄嬛的感情。只不过斯人已逝,此恨绵绵无绝期。不得不说,这段写的很好,情感丰富细腻,欲说还休啊。
血染
再更一下一丈红剧情。
与电视剧差不多,只不过人物名字不一样。电视剧叫夏冬春,小说是梁才人。出身书香门第却俗不可耐,刚进宫就惹了甄嬛一行人不快。连安反讽她都听不懂,反而叫嚣着让她们打听打听,古代版我爸是XX。宫女内侍都笑话她听不懂弦外之音。梁才人恼羞成怒,要掌掴安。甄嬛为安挡开那一掌,梁才人却要反过来打甄嬛。不过没成功,华妃让贴身内侍周宁海阻止了她。梁才人哭诉安出言不逊,自己只是想训诫她。华妃反问皇后和她是不是都不在了,需要她一个小小才人来代劳。说罢让人带走梁才人,处以「一丈红」。梁才人双腿被打致残废,废入冷宫。甄嬛一干人都被吓得不轻,安的腿都软了。
这里她们的表现很合乎情理,华妃的狠辣无疑是在警告她们。但是短暂的惊吓后,她们马上开始分析这件事。甄嬛先肯定了华妃的手段残忍。沈眉庄说是梁才人愚蠢狂妄,才落得这样的下场。安陵容说华妃这么做是想拉拢她们。沈眉庄又说,以后要仰人鼻息,日子难过了。沈眉庄说完后,三人久久无言。但她们是肯定沈所说的,梁才人愚蠢狂妄。华妃受到的道德批判很有限,她们认为华妃处置梁才人虽然过犹不及,但是没错,是梁才人太愚笨,才遭来横祸。且作者之前用了大量笔墨写梁才人的不知天高地厚,隐性赞成了这种做法。
造成梁才人悲剧的一大原因是她本身的性格,主角团即使同情梁才人,依旧认可那套使她残废的规制,反而将一切归咎于华妃这类高位者。高位者对低位者的绝对服从,甄嬛也在被这套东西驯化,或者说她本身就是认可的。这点在她罚跪的时候,得到了印证。
彼时华妃父兄立了战功,皇帝给他家人优渥的封赏,也给未曾生育的华妃升了位分,即皙华夫人。皇帝和皇后出宫祈祷国运,华妃作为后宫里暂时的最高位者,开始对甄嬛发难。让甄嬛过去听训,流朱反驳内侍说甄嬛有孕,连皇后都说不必日日拜见,皙华夫人的话就更不必听了。甄嬛不去,周宁海就开始作践一个小内监,指桑骂槐的惩罚他。周宁海又劝甄嬛,宫里有头有脸的妃子都去了,除了端妃和刚小产的恬嫔不适合去,甄嬛作为中高位妃子不去的话让皙华夫人难做不说,更是违背皇后的意思。因为皇后出宫前让她全权代理后宫事务。
甄嬛不情愿的去了,华妃又以她迟到为由,罚她跪下。甄嬛只得服从。然后甄嬛就在毒日头下念一本残破的女训,终于倒下了。之前她们评价梁才人的时候认为她是「罪有应得」,这个反面人物美化了那套规制。而甄嬛在面对华妃的绝对压迫时,有没有想到梁才人呢?华妃是要批判的,但她之所以可以无视一切惩罚梁才人和甄嬛,是作者后宫等级秩序下得到的权利,高位者对低位者的绝对优势。官大一级压死人,没想到也适用于后宫。只不过更为严苛。甄嬛后期也成为了一样的高位者,她的言行里也有了这样的影子,比如结局皇帝躺在床上,听见妃子哭声。他以为是哭他时日无多,但是甄嬛直接揭穿真相,她们是在哭自己。并且很生气的斥责了一位哭的伤心的妃子,然后封宫。估计要关到她们死。她在低位妃子的时候面对压迫,更多的是同情赞许受害者。但是她上位后这种情绪已经不多见了。
作者赞同这套制度,并用女主不断斗败敌人上位的行为来验证其合理性。让不少代入女主视角的人对其产生认同和向往。有的可能代入感太强了,觉得女主做什么都情有可原。
往事
再次重温了一遍小说结尾,予润(沈与温之子)即位,册封甄嬛为皇太后。并追封生母沈眉庄。其实皇帝更想让予涵(甄与玄清之子)当太子,但是朝臣不肯,言甄嬛被废黜过,本就德行有亏,即使当了皇贵妃,子也不能凭母贵。如果一定要立她的儿子,就要赐死甄嬛,避免牝鸡司晨。结果甄嬛从帘子后面出来斥责那位大臣,并说自己的孩子资质平庸,要立就立予润。予润的生母惠仪贵妃(即沈眉庄)出身名门,贤良淑德。甄嬛已经想好了,自己以后不会垂帘听政,予润会善待她终老。因为她的儿子备受非议,不被承认,她要想安度晚年肯定要选一个自己人当皇帝。她是予润的养母,新帝肯定会像对亲生母亲一样对她,该享受的礼制一样不少。所以甄嬛不在乎自己儿子能不能当皇帝。这个也能理解。但是,在皇帝和朝臣们都赞同的时候,甄嬛的脸上露出了蜜汁微笑。并且是一抹痛快的笑意。???
你痛快什么呢?最后几章甄嬛与皇帝聊天,甄嬛喂他喝药,皇帝露出了大郎的神情。甄嬛露出来金莲的微笑喝了几口说药很苦。皇帝才微微释然。两个人从来没有那么礼貌,互相尊称对方,隔膜渐深。然后甄嬛又把妃嫔私通的丑事告诉皇帝,绘声绘色的描述了德妃(即敬妃)捉奸的名场面,说到赤色鸳鸯肚兜的时候还在心里吐槽这么香艳的场景怕是得给皇帝气死。果然,皇帝暴怒,下旨要车裂淫妇。然后甄嬛赶紧安抚他,皇帝体恤她要照顾这么多孩子,德妃,贞一夫人也不知道帮衬一下。
皇帝临死前,还是忍不住问了予涵是不是他儿子,甄嬛没给出准确的回答,只说天下人都是他的子民。皇帝知道大势已去,说这天下很快就是她的了。并乞求甄嬛能再叫他一次四郎,甄嬛没答应。而是带着恨意和怅惘说刚入宫的甄嬛已死,她是皇贵妃甄氏。皇帝说她为了玄清已经恨毒了他。甄嬛又发起会心一击,说她就算再恨毒了皇帝,也会好好抚育太子,并说要是沈眉庄泉下有知,自己与温的孩子登上皇位,应该会很高兴。我觉得很高兴的是大甄吧。沈眉庄之前就说过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不稀罕什么惠妃。她怎么知道沈会高兴,再说她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即位,是怕他也像皇帝一样被这么多女人算计,安稳的度过一生就行。但是沈的孩子可以承受女人的算计?甄嬛绝对会让予润即位,为了她的后半辈子,也为了她的亲生孩子能有依靠,说白了就是她本钱不大,承认度不够,不然她的儿子真有资格当太子。这样也就算了,她非要在结局来一句,后来,润儿的孩子没有孩子了,涵儿的孩子,我的曾孙便被迎入宫成为新帝。皇室血脉归于正统。作者还要在最后来这样一出弄巧成拙,好处永远是女主的。沈的孩子不配吗?
再看那句,脸上有了一丝痛快的笑意。「痛快」,我想她应该是在痛快皇帝绿云盖顶,祖宗基业都要归于「外家人」,这天下以后应该叫温朝而不是周朝。痛快皇帝自食其果,他负了沈和她的真心,不论他立自己的孩子,还是沈的孩子。他都终究是错付了。
但是,她还是对皇帝有点不舍。电视剧的台词很精炼,那年杏花微雨,你说你是果郡王,原来一开始就是错的。甄嬛竟然哭了,并合上皇帝的眼皮。内心活动是:一切情仇,皆可放下了么?她打开宫门,看到的景象与她昔年入宫之时并无分别,心里空落落的,悲泣响彻九霄,「皇上驾崩—」这里甄嬛的悲泣除了作秀给别的妃子看,其实她内心还是很痛苦,悲悯的。她与玄凌的恩怨就在这句话里放下了,以玄凌之死为终点。直到最后结局了,甄嬛还抱有对玄凌爱情的幻想,回忆中的初见那么美好,一切仇怨就在皇帝死后得到终结。
情牵
我一直比较喜欢温和沈的感情,虽然这与甄嬛和玄清的感情一样,都是有错的。我不太喜欢甄和玄清的爱情难道是我的道德枷锁太重了?他们的身份换个说法就是叔嫂恋,但是作者却有意蒙上了一层美好的外衣,引导读者对他们产生同情,让人觉得这么做是有苦衷的。其实大部分影视剧也会有这个桥段,大玉儿和多尔衮不就是吗?但是大家还是很感动啊,对美好的爱情是每个人的向往,我们会有意忽视一些错误。温和沈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多的矛盾身份,但是温还是对沈说你是皇上的妃子。他把这个身份看的很重,所以迟迟不肯接受沈的爱,但沈打消了他的顾虑,言她不把自己当成他的妃子,心理层面的障碍消除了,所以温在最后勇敢的接受了沈的爱,他不再迷茫痛苦了。当然沈死后他还是痛苦的,只是那一瞬间他正视了这份爱。
有人觉得皇帝对沈很不错了,沈不识抬举要给皇帝冷脸瞧,还出轨皇帝,不值得同情。还觉得皇帝情有可原,毕竟他不知道沈是冤枉的,禁足降位很正常。的确,疑罪未明,证据似乎也很充足,沈被惩罚也是正常的。但是沈把皇帝的情份看的太重了,她觉得皇帝应该会相信她的人品。但是她想错了,皇帝对她与对甄嬛是不能比的,信任度和宠爱不一样。沈一下跌落云端,狠狠的挫了她的锐气。早前的沈自信满满,甚至想着生个皇子,野心不小的。所以夸她人淡如菊是不适合的,她没那么清高。甄嬛找到人证刘畚,皇帝才知道原委,叫人放了沈。甄嬛说沈怕是不好了,皇帝还以为沈想不开自裁了。其实是得了时疫。皇帝在沈被禁足后就忘了她,如果不是甄嬛一直没放弃,说不定沈真的会关上不少时日。然后皇帝请人给她看病,复位。实际上甄嬛早让温去救沈了,等到他下令,人早没了。
所以说皇帝并没有那么看重沈,沈也太自作多情了。只不过沈的心性高,不愿意再对他笑脸相迎了。这个我还蛮佩服她的,宁愿失宠也要坚守她的原则。所以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说的是她不愿迎合谄媚皇帝,但求在后宫有一片容身之地。不是说她清高,有人老爱拿这句诗说沈不配。
沈死了后,皇帝给予极大哀荣,并把她的孩子给甄嬛抚养。在沈生产的时候,安也来探视。并且带了身边的婢女过来请罪,说她是无心的,是贱婢惊了沈的胎。自己极力撇清关系。甄嬛直接掌掴了安,安虽然很气但是还是自打了嘴巴子。最后把气全撒在那个奴婢身上,可怜那个奴婢,被安打得血流满面,安是带着护甲打得,最后缠臂金打了一个大大的血窟窿,婢女直接昏死过去。皇帝这才对安说别气着自己身子,让人把那个婢女拖出去乱棍打死。没有怪安惊吓沈。
就在沈刚办完葬礼后,皇帝又开始猎艳了。目标是甄嬛妹子玉娆,因为她不仅像纯元,还兼有华妃的英气。满足了皇帝多重要求。尤其他之前居然这么对甄嬛说,说沈的尾祭一过,大家就可以放宽点,并说宫中已久不闻歌舞丝竹了。牛,人刚死就开始享乐了。可见皇帝对沈的感情多么不值,嘴上说着伤感,实际还是想着新人。这话连玉娆听了都有不忿,言皇帝旧人去了还有新人在。
所以沈心灰意冷很正常,不必盯着皇帝对沈有多么关怀。实际行动已经暴露了,沈不愿强颜欢笑,就这都要批判沈不知好歹。是不是太给皇帝脸了。
同心
至于甄嬛对浣碧,我认为并没有薄待她,并非一些人说的甄嬛就是没把她当亲妹妹。浣碧是摆夷人之后,何绵绵之女。甄嬛只知道有个何姨娘,但是她不知道父亲对何绵绵的情意。因为她自小便看到父母鹣鲽情深,母亲为避人口舌,让父亲纳了几个姨娘,但是只是虚名而已。
直到甄嬛在甘露寺遇到玄清之母舒贵妃,舒贵妃也是摆夷人,原名移光,后改为阮嫣然。且为何绵绵故友,见到浣碧会说摆夷土语,才知其为故人之女。得知何绵绵已死,也不禁伤怀。甄嬛才知道其中隐情。「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何绵绵原名碧珠儿,甄远道为纪念她才为女儿取名浣碧。甄嬛知道后虽然感叹何对其父的一片情深。但是还是为自己母亲感到伤心,毕竟父亲不是全心全意爱着她。可以看到作者明显借用了天龙八部里的一些桥段,连章节名都于此有关。比如「青裙玉面如相识」一章,这句诗是段正淳写给王夫人的,小说则用做玄清与甄嬛的再次会面。「九月茶花开满路」则是为后来舒贵妃的出场做铺垫。因为大理国盛产茶花,摆夷这个民族就在大理。
浣碧本该是甄家二小姐,但因其母为罪臣之女,不敢给她名分。多年为奴为婢,供人驱使。但是她其实是可以受到良好教育的,甄嬛从小就请了老师教她读书识字,甄父也让浣碧旁听。只不过她的心思不在这个上面,甄嬛都说她志不在此,只喜女工。要不是能和玄清有话聊,她是不会缠着甄嬛学写诗的。
浣碧被曹利用,她因为一时小利就昏了头,竟然真敢背叛甄嬛。所幸甄嬛早已布了局,戳穿了浣碧的心思。浣碧被发现后只是很不甘,觉得自己这么做没错,因为她觉得甄嬛没为自己考虑过未来,她要自己争取。甄嬛说她糊涂,自己并非不为她考量,要是真的被利用成功了,浣碧做为她的陪嫁侍女,焉能逃脱干系。而且甄父早就叮嘱过甄嬛让她给浣碧指个好人家,多帮衬妹妹。甄嬛与浣碧互剖心语,两人终于把话说开了,甄嬛许诺以后会让浣碧做当家主母,不会委屈她。浣碧也很感动,知道自己鲁莽,差点害了长姊。从这件事后,浣碧再没疑心过甄嬛,也收了心,殷勤侍奉甄嬛。
但是,甄嬛真的什么都不计较吗?她是心疼浣碧身世,但是对浣碧的背叛还是很介怀,万一哪天她又故态复萌,自己也不会心软。所以那之后还是暗中派人盯着浣碧行踪,一旦发现,绝不姑息。
甄嬛要离宫,浣碧和槿汐要跟随她,甄嬛并不惊讶浣碧的选择,而是对槿汐的选择感到惊喜。她本来可以另谋高就,但是愿意跟她离宫。浣碧是必须走的,因为她是自己的陪嫁侍女,留在宫里也怕被人欺负,倒不如出宫。出宫后,两人私下就互称姊妹了,毕竟是血浓于水,浣碧也小心照顾着她。帮着她做些粗活。
小像事件一直被认为是浣碧故意的,其实那真的是个意外。我之前也觉得是浣碧干的,结果是玄清喝多了没收好。有趣的是玄清也以为是有人故意为之,直到后来浣碧帮他补好小像的带子他才知道是意外。因为经常翻看小像,小像褪了色不说,带子都旧了。韦编三绝吗?哈哈!那天正好断裂,直接掉在皇帝面前。大家纷纷猜测是谁,叶澜依知道那是甄嬛,所以故意说很像玉娆,但是玄汾(就是电视剧的慎贝勒)不高兴了,说他俩根本没见过几面。于是还是怀疑到了甄嬛身上,见此情景,浣碧才主动说是她。叶澜依可能喝了飞醋,居然开始怼浣碧,所幸一一解释清了。但是玄清又开始了,说什么他心里始终有个女子是真爱,浣碧虽好但比不上她。还好皇帝没起疑,反而乐呵呵的赐了婚。
浣碧改名也被很多人说甄嬛不懂浣碧的心,因为她没经历过私生女的心境,所以在选名字的时候才这么不耐烦,浣碧生母的牌位进祠堂了就行,名字不重要的。真没那么多事,其实一开始选的就是玉字辈带女字旁的名。分别是如,姗,娇,婧,妩。浣碧喜欢姗字,寓意「姗姗来迟,后者有福。」但是礼部驳回了,言浣碧是义女,比不得本家。甄嬛这才与浣碧商量新名字,因她身份隐匿多年,故名玉隐。浣碧虽然有点遗憾,但是也很高兴,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嫁给玄清,并且母亲也可以得到供奉。
婚礼前夕,甄嬛又好好交代了浣碧注意事项,让她好好管家,拿出甄家女儿的底气,不要被尤静娴比下去,别自卑。并且把给玉姚,玉娆备下的嫁妆都给了她,不输尤家小姐。因为她知道浣碧要强,好面子。这里甄嬛真的对浣碧是谆谆善诱,掏心掏肺的说话。可以感到她也为浣碧感到开心,虽然以后面对玄清要喊他妹夫,但她还是祝福了浣碧幸福快乐。
浣碧有时候真的口无遮拦,总是说这个不配,那个也不配。甄嬛只是让她闭嘴,别胡说。比如安封了昭媛,甄嬛想送她一个上好的翠玉镯子,浣碧直接说送给她很浪费,安不配什么的,但是甄嬛没有笑话浣碧眼皮子浅,也没有拿浣碧的出身来做对比,只是止住她的话头。她太要强了,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每当看到比她低的人就忍不住发牢骚。甄嬛理解她,所以处处宽待。甄嬛对浣碧真的仁至义尽了,这个就别挖苦了吧。
结爱
我还是觉得不能拿大玉儿和甄嬛他们比,我一直不喜欢玄清。其实甄嬛在没出宫前,对玄清并无情愫,反而因为他的孟浪而厌恶,比如戏水那段,那种油滑轻浮的举动对甄嬛做起来真是大煞风景。即使作者给他加了buff,用甄嬛之口说出他的不俗。依然很令人不适。甄嬛也厌恶他的轻浮,直到后来几次别出心裁的心意,甄嬛才放下戒备,觉得他也是个不错的男子,但是没有别的意思。
出宫后他就开始迫不及待的撩拨甄嬛那潭死水,甄嬛还是顾忌两人身份,不敢逾越礼制。直到甄嬛生病,玄清用自己的身体为他降温,其实本可以用其他方法,但是他一定要用这种,估计是想让甄嬛动心。普通的方法不容易触动甄嬛,只有这种狠点的方法才能记忆犹新。他不辞冰雪,甄嬛受宠若惊。养病期间玄清向甄嬛吐露,皇帝曾对他说过当初是假借自己的名义向甄嬛搭讪,并且很不甘,明明拿到小像的人是他,到头来还是错过了。???他以为几次交心的恰聊就能让甄嬛对他欲罢不能吗?未免太自信了。就算没有小像,他觊觎皇兄的女人还理直气壮。我感觉他喜欢人妻属性的,这种禁忌之恋更能满足他的yy,用洒脱不羁掩盖内心深处的欲望。包括浣碧也是,表面的人妻属性,实则还是清纯的少女内核。
他还主动提出要给甄嬛遮风挡雨,一心一意待她。甄嬛苦笑回绝。然后在甄嬛没同意的情况下悄悄给她掖被子,甄嬛的心理活动是他也不避嫌。甄嬛知道了他的心意,但仍然冷静的写下: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这里都挺正常的,甄嬛虽有感触,还是理智的拒绝了。然后呼唤温过来接她们回去。
不久两人用长相思与长相守合奏,玄清又开始开导甄嬛了。言她过去为甄家小姐,现为逐出宫闱的修行姑子。让她正式自己的心。???还是那么自信啊!你就这么笃定甄嬛爱你,万一有个青梅你不还是没戏。名正言顺的撬墙角。甄嬛还是不肯,阴影太深了。还没走出来。
凌云峰地处偏远,有很多觅食的猫儿。甄嬛被猫儿吓得不轻。童年阴影,甄嬛去人家做客,同龄的小公子调皮将一只猫放在她的棉袄里,挣脱不出。玄清直接破门而入解决猫儿的问题,只不过鸟儿死了一地,很煞风景。这里温又被埋怨了,送鸟让甄嬛差点吓死。玄清还委屈的说甄嬛不愿见他,所以只能偷偷看她。此后甄嬛不断梦魇,玄清夜夜吹笛助她安眠。
直到一场雨。甄嬛还是动了心。是不是女人都特别喜欢氛围感,男人付出的越多她就越感动。终于勇敢的冒雨前行,连伞都不打就冲过去了。玄清感叹她怕雷雨天,这难道又是从皇帝那听到的?还说她忍得好辛苦,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她的心意。并高兴的说他等了多年,终于等来了今天。「多年」,早有企图了。
尴尬而羞耻。这是甄嬛面对自己与玄清感情的想法,自己不能摆脱过去的印记。但是依然期盼未来。
大玉儿和多尔衮是两厢情愿,不像甄嬛玄清是一方的努力而修成正果。皇太极因为一个预言要娶玉儿,玉儿以为多尔衮死了伤心出嫁。却得知他生还的消息,哲哲给她两个选择。她选择放弃自己的爱情。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是手握重权的摄政王,玉儿在面对他的再次示爱选择自己的儿子。用旧情让多尔衮甘心臣服,一个荷包决定了她和儿子的后盾。她给的理由是让豪格登基自己今后就没有和他见面的机会。多尔衮尊重她的选择,但是权利最终要归于帝王,玉儿和他之间的隔膜只会越来越深。即使委身多尔衮,他们的情也回不到从前了。
玄清真的很不知所谓,种种操作总是把甄嬛至于险境。要不是甄嬛演技高超,一个失控直接上演小叔子和嫂子的禁忌之恋,他们感情的铺垫太少了,怪不得是男二。男主是皇帝。玉儿只爱过多尔衮,甄嬛却爱过两个男人。某种程度上来说,甄嬛对这两个男人都有情,知道最后她也在回忆与皇帝花下的初相见。这种感情不纯粹。但是甄嬛最后还是爱玄清的。玉儿咒多尔衮与甄嬛送毒酒都是情感宣泄的点,甄嬛那个就有点奸情撞破,了结对方的意味。
所以要点在男方,玄清真的上不得台面。
手足
甄嬛曾在皇帝床前说:「比起皇上残杀手足之毒,臣妾甘拜下风。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臣妾尚觉得不及皇上十中之一呢!」甄嬛说这话的时候带着冷毒的笑意。
其实她之前也做过类似的事啊,怎么到玄清这就是残害手足了?皇帝有几位皇兄,除去早夭的,都封了王。汝南王玄济狷介狂傲,声势日盛。玄凌很忌惮他。并且慕容家与其关系密切。(华妃在小说里叫慕容世兰)当时的背景是甄嬛失子,蝶幸复宠。然后就遇上了皇帝前朝的麻烦。她知道慕容氏与汝南王勾结,尾大不掉。玄凌早已存了灭除的心,于是献上计策。即从玄济的儿女下手,先提议封他女儿为帝姬,改号恭定。以此提醒其父「恭敬安定」。交由太后抚养,若有不测将来可挟制汝南王。当然这是建立在玄济不识抬举的份上才会做。甄嬛说希望她女儿的封号能让他收敛一下,避免兄弟同室操戈。
但实际上甄嬛巴不得他造反,皇帝许诺会给她哥哥甄珩兵权。当然是想分玄济的权,所以要提拔可信之人。甄嬛听到这话心微跳得厉害,看来很惊喜。于是随后献计给玄凌。只要玄济倒台,慕容家也不远了。到时候甄家就是有功之臣,华妃也不足为惧了。玄凌自然不会念什么手足之情,能稳定皇权才是最要紧的。甄嬛嘴上说着不想让手足相残,实际上这样对她最有利。明面上为皇帝考虑,实际上还是有私心的。
可她想不到,鸟尽弓藏,在她成功逼死华妃后,甄家也倒了。自己又被皇后设计失宠,前路坎坷,君心难测。甄嬛连爱情也没了,心灰意冷之下遁入空门。有功之臣一朝成罪臣,甄嬛荣极一时却又迅速消逝。
手足之情。甄嬛这么说是认可玄清小叔子的身份的。即使一开始对这个身份很尴尬,但是后来爱情又战胜了这点想法。有人说甄嬛出宫就相当于离婚,不是的。离婚两人的关系是一刀两断,甄嬛呢?她是顶着废妃的名头落饰出家的,武则天去感业寺也是先皇的女人。怎么着甄嬛出宫就是个独立人了?她依然是皇帝的女人。甄嬛很清楚这一点,但她已经决定开始新生活,忘掉过去重新开始。不想阴差阳错还是成了他嫂子,还是庶嫂,不是正牌的。浣碧出嫁她就要叫他妹夫,关系更加凌乱。
再回到开头甄嬛说的话,残害手足。没错,玄凌的确杀了同父的弟弟,她让甄嬛送上毒酒,了结孽缘。其实太后也是这样除掉情人的。玄凌的上位大概率是靠了皇叔,而太后的筹码就是委身皇叔。等到皇位坐稳了,太后就毫不犹豫的杀了皇叔,还政与皇帝。玄凌对这段屈辱的历史耿耿于怀,自己的母亲要曲意逢迎他的皇叔才能保全他。甄嬛向他诉说后宫私通的种种丑事时,他痛苦不堪,在雨中对甄嬛说了太后与皇叔的私情。直接吐血了。
甄嬛献计除去汝南王的时候,估计没想到今后自己也会有类似的遭遇,玄济会对皇权造成威胁所以灭杀他天经地义。而玄清安分守己,保家卫国。是个忠臣。但是皇帝不这么想啊,玄清一直隐藏自己的实力,不敢表露自己的野心。皇帝表面上看他放荡不羁,实际还是防备着他,因为他知道玄清从小就十分优秀,一个优秀的人野心同时也不会小。皇帝心里只有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甄嬛应该在汝南王被灭后就应该居安思危,他的淡薄无情体现无疑,但是火没烧到自己身上永远感觉不到痛。当时的甄嬛风头正盛,盛宠不衰。怎么能体会到皇帝的无情呢?对亲情尚且如此,难道对爱情又能热情似火?
甄嬛献计的时候杀伐果断,与玄凌商量计策。也没太在意手足之情,嘴上功夫而已。可到了玄清就是残酷无情,冷漠自私的做法。不可否认玄清是正派,玄济是反派。但是甄嬛的双标还不够明显吗?有人肯定会说玄济是反派,跟他谈什么兄弟之情。拜托,一个人对痛恨的东西如何,往往会体现最真实的性格。雍正王朝里四爷上位,邬先生就说他是一代阴鸷之主,叫十三爷小心一点。即使雍正很看重十三,封他为怡亲王。但十三还是感受到微妙之处,兄弟情分似乎也变质了。不过他俩还是好好的,没有太多猜忌。因为十三是真心为四哥好,他愿意当他的孤臣。但是玄清呢?他的野心不小的。懂得韬光养晦,隐藏实力。并且亲近母族,其实就是个已经消亡的族群,真以为可以和慕容复比。还在手上刺青,说是他们族中成年男子的仪式。为什么舒太妃要出宫,因为她争不过太后,为了玄清考虑,让太后发誓照顾他。玄清早已记事,不敢放肆。你以为他真的毫无牵挂,只不过没资本而已。
皇帝杀他完全没错。(站在他的角度看)他与自己的宠妃不清不楚,手握兵权极度不稳定。甄嬛伤心怒斥皇帝的原因也没底气吧!顶多骂他没良心而已,骂他残害手足甄嬛也干过,没什么杀伤力。
桃谢
安陵容的代表花是夹竹桃,色泽赤艳,枝叶却含有致命毒汁。
殿选时甄嬛替安解围,簪秋海棠,送耳环。沈勉励她说从来英雄不问出身。安感动不已。结果转头她俩就开始讨论安的出身。有人说这里甄嬛对安很够意思,是安忘恩负义背叛甄嬛。甄嬛替安出头的确仗义,但是也存有私心。她本来抱着落选的心参加殿选,没想过与沈同为宫嫔。但多年姐妹,甄嬛不得不为她多考虑。这个考虑自然是安了。
首先,沈见甄嬛怼人,比较忧心。怕她得罪人。但是甄嬛说皇帝选秀,看中的不仅是家室,还有德容言工。并认为欺压安的秀女即使进宫也不得善终,又何来得罪。而安虽然家室寒微,但是楚楚动人别有情致。入选的几率很大,她如果没选上,那今天的义举也并非无用。沈也为安说过好话,有这一层,沈在宫里也有个照应,也就是给她找个盟友。
安与甄嬛成功入选,甄嬛怜她处境窘迫,栖居客栈。于是请示父亲接安到家里小住,甄父欣然答允,让甄嬛长兄甄珩去接安回来。结果上演了一出英雄救美,客栈老板认为安奇货可居,想捞好处。甄珩几个照面打发了杂鱼,带安归家。安感激涕零,情根始种。电视剧比较细致,有些情节很贴合人物。比如芳若姑姑来甄府,甄嬛很自然的送了礼。而安囊中羞涩,并没有送。其实小说里甄嬛考虑的很全面,把她那份也备好了。不会尴尬。学习礼仪期间安与甄嬛一同居住,感情甚好,一根玉簪也轮流戴。
入宫前夕,安独自垂泪。她对甄珩已有了情。甄嬛敏锐的发现她对哥哥的心思,不过她不知道的是甄珩对安也有情。
入宫后甄嬛称病避宠,不愿当出头鸟。而沈在新晋宫嫔中最得宠,晋了位。有人认为甄嬛贼得很,自己保存实力,让沈做出头鸟。后来沈溺水,被诬假孕,都是甄嬛不提醒好姐妹。但是沈本来就奔着当宠妃去,就算甄嬛告诉她韬光养晦,她不见得会做。甄嬛也不能预判谁最得宠,就算沈漂亮,能入选的那个不漂亮。只不过沈后来在新秀中的恩宠较之同位分的妃子高了些。
安因为心里有人,并不争宠,安生度日而已。甄嬛知道她是为了哥哥,但是没有宠爱在深宫中也难挨。只不过那时的她已经颇得恩宠,不需要安。沈假孕禁足,连带着交好的甄嬛也有了嫌隙。沈写下血书交与甄嬛,赫然有一句扶持陵容。甄嬛也觉得是时候了。于是她要断绝安的痴念,立马给哥哥找了门好亲事,选了门当户对的嫂子。哥哥没有拒绝,虽然他喜欢着安。不过两人婚后确实琴瑟和谐,薛小姐爽朗大方,待人温厚。与安的羞涩腼腆不一样,甄珩逐渐放下了安。但在他心里始终记得安的样子。然后甄嬛装作不经意告知哥哥近况,听到甄珩娶妻,安的心可能碎了。她本想为他守节,就算一辈子老死宫中都可以不侍寝,但是他已经成婚,与爱妻蜜意正浓,自己已经不算什么了。况且她从未表白,说不定甄珩根本没把他放在心上。
于是安同意侍寝,甄嬛高兴的打扮她。安是清秀佳人,甄嬛就穿了特别艳丽的一身来衬托她。炎炎夏日,清爽的装扮自然要比浓墨重彩来的好。安果然得了宠,大概是因为她的歌喉,余音绕梁,声如莺啼。皇帝大概又勾起了纯元的回忆,可能恍惚中又想起了纯元的歌声。安后来投靠皇后,皇后派人训练她的声音,可以与纯元一般无二。将安提拔上去,甄嬛有点怅然若失,毕竟宠妃当久了被分宠的感受也不好。她刚得宠还要担心沈会不会对她有嫌隙,不过后面她完全没有这样的顾虑,沈已经不争了。
安前期得宠都是靠歌喉,华妃看甄嬛不爽也想拿她的姐妹消遣,深夜召安唱歌,皇帝也在她宫里。其实安平日里也唱歌给皇帝听,所以皇帝并不觉得这是在侮辱安。安认为华妃只把她当成歌伎取乐,是对她身份的轻视。甄嬛见此也陪同安去,但是安还是很介怀。华妃对她的羞辱是甄嬛带来的,她得宠才造成了自己被华妃取乐。不仅如此,华妃赏赐的甜酒腻得很,安的嗓子很不舒服。安知道甄嬛对她有恩,所以这点委屈她也就忍了。但是她真正恨的是甄嬛断绝了她的希望。甄嬛早就知道自己的心意,故意告诉自己哥嫂的恩爱,正是这件事将安逼上绝路。
甄嬛让安代替沈去争宠,来巩固她宫中地位。其实安一直佛下去是她的心愿,甄嬛得宠的时候不管安,在危险的时候就想到安了。当时甄嬛在心里把皇帝当成夫君,居然可以亲自引荐安。不过她说甄嬛不过是施舍冷饭这话虽重了点,也并非没道理。之前独享恩宠没想过自己,落难了就想到自己。既然已经侍寝,就不得不争宠了,她已经和他没缘分了。不为自己也要为家人考虑,一直没有宠爱也不行。
但是甄嬛一枝独秀,安一直被压制,激发上进心的安如何肯屈居人下。尤其是一直厚待她的甄嬛,她已经对甄嬛的笼络不感动了,她觉得甄嬛就是在利用她。然后她就遇上了知己皇后,她也不受宠。平白就有了亲近的想法,电视剧是皇后拉拢安,小说是安主动投诚。她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很多,更谈得来。同样的善于隐忍,喜怒不形于色。她看到即使是盛宠的甄嬛为了自己父亲的事还要去求皇后,便越发觉得皇后才是值得投靠的。于是,皇后将掺了麝香的舒痕胶送给自己,就明白该怎么做了。
她并不是容不下甄嬛的孩子,而是皇后容不下。这之后她有点愧疚,后面甄家破落。她也不再害甄嬛了。除了一段情债,她残忍的杀害了甄珩妻儿。甄嬛恨极了安,为了羞辱她给她封鹂妃。皇帝竟然欣然应允,她就明白自己就是一只鸟,供人玩乐的黄鹂鸟。所以她也恨皇帝,给他下五石散。她也恨皇后,自己做了她的刀,被人控制。皇后爱皇帝,这么做一石二鸟。既伤了皇后的心,又伤了皇帝的身。她很痛快。
身不由己,自己从来都是甄嬛和皇后的棋子,任人摆布。于是她最后和甄珩说皇后杀了皇后。这无疑是在复仇,不论是甄嬛赢还是皇后赢,总有一个会遭殃的。她再拣一枚杏仁吃下,年二十六岁。
总的来说,甄嬛对安也算得上用心了。她也对自己断绝安痴念的事感到愧疚,但是自己的恩宠不稳固,沈又身陷囹圄。那么提拔安就成了最优的选择。甄嬛之前就想施恩安,让沈有个盟友。现在,沈和甄嬛都默契的想到安,只是这样未免有利用之嫌。安不高兴也很正常,两人之前享尽恩宠,到微时才起用自己,根本就不被看重嘛。甄嬛很自信,觉得自己之前对安的照顾,她一定会理解。被人诟病的安杀余莺儿,其实是甄嬛献计,勒断了余氏脖子。送浮光锦是电视剧情节,不做评价。不过小说甄嬛送了安更名贵的蜀锦,让她随便绣东西玩。这点她从不吝啬,只是她送的东西越好,安就越羡慕。后面安说施舍冷饭,也颇有埋怨。她嫉妒甄嬛所拥有的,好东西不是自己争取到的,而是她甄嬛「施舍」的。心里不平衡,女主光环的笼罩下安越来越愤恨,黑化自然也是必然的。
还有一个有趣的点。皇帝曾说安乃礼义人也。甄嬛有些若有所思。后面的情节没有解释这一段的用意。其实这段有典故,出自汉成帝称赞赵飞燕的,原话是「赵婕妤丰若有余,柔若无骨,迂处谦畏,若远若近,礼义人也。」甄嬛听完皇帝评价安,顿觉好气又好笑。不过看着皇帝神情暧昧,想起此典又暗自冷笑。前面甄嬛气笑了,是她觉得安不擅诗书,而皇帝如此赞她风马牛不相及。后面冷笑又是明白其中真正用意,也看清了安在皇帝心中的分量。不禁再次对安有了防备。安在房中术上很上道,自然在甄嬛离宫后一枝独秀,仅靠香料也不能让皇帝印象深刻,所以安可能特意进修了这方面的知识。所以皇帝食髓知味,自然对她颇为宠爱。甄嬛主要靠情怀,兼用美色。瞧不上安这些下作手段,不过她居然秒懂,看来甄嬛闲时也看过不少禁书。只不过没有实操,后来她又和欣昭容(也就是电视剧的欣贵人)讲起这件事,欣昭容一时也没懂,经过甄嬛提醒才想起此典,不禁对安更为嫌恶。
旁的妃子瞧不上安这些争宠手段,安也有鄙视链。叶澜依驯兽表演,博得帝心。安讽刺叶只会奇技淫巧,结果又被胡蕴蓉怼,安很气,但也只能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