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脱口秀演员是如何从量变到质变的?

2021-06-15知识

我是一个脱口秀演员,但最近几年我演出的数量不多。这种不多,不是跟自己相比,而是跟我身边的其他脱口秀演员比。从2017年开始,国内的线下脱口秀演出越来越多,很多演员每个周末演三四场是基本常态,一个周末演10场以上的也不少见。有些更「变态」的,甚至每个周末演一场专场!像我的朋友徐风暴,他在上海有一段时间就是每周四五场的拼盘演出(show case,一场脱口秀演出有四五个演员出演,每个演员表演15分钟左右),外加一场90分钟的个人专场。

而我,平均下来一周可能还不到一场。

我有时候也会反思,自己是不是演的太少了?自己对脱口秀这个舞台是不是没有那么热爱?

我其实对自己的答案不是很清楚。也许根本的原因是我对自己的内容不满意。

我在跟一些新人讲经验的时候,经常会告诉他们,国外的脱口秀演员,不管多么成功,多么有名,他们还是会经常到俱乐部里去讲开放麦,练习新段子。例如我们从报道里面见过的Louis C.K., Chris Rock等人,例如我自己在纽约亲眼见到的Amy Schummer(为什么她还是讲得那么烂?),等等。但我没告诉他们的是,这些名人明星,他们平均多久去一次俱乐部练习?每周去?两周一次?一个月一次?还是去的次数刚好就是被媒体报道的那几次,然后数年之内都没去过第二次?

我没告诉他们,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

如果我想知道,我应该能找到数据。但是我不想找,因为我懒。

因为懒,我现在表演最多的段子,都是我在2015年至2018年之间创作的,从2019年到现在,我给自己创作的段子也不少,但是真正被我自己拿到专场里用的内容,应该不超过10分钟。

作为【手把手教你玩脱口秀】的主要译者,国内最早看Comedy Bible的人之一,我知道很多创作的方法,我自己的方法是这样的:

我通常在去开放麦的当天,一般是开始前几个小时,开始写一些新的段子,然后在后面加一些跟这些新段子题材相仿的老段子,整成一段5至10分钟的内容(开放麦允许你表演的时间就这么多),在开始之前排练几次,尽量确保自己不会忘词,然后就去开放麦的舞台上练习。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试验新段子效果,又能打磨老段子。从2015年到2018年,我两个专场的内容都是这么创作和打磨出来的。

既然用这样的方法能打磨出两个专场,那说明方法是对的。

但我现在产生了怀疑。

这样的方法,也许能产生两个专场,甚至n个专场的内容,但可能只是数量的叠加,而不是质量的提升?在生产n个平庸专场和创作一个高质量专场之间,你愿意选择哪一个?

如果你能不停的产生新段子,对于你成为线下脱口秀明星是没问题的,甚至可以获得「线下之王」的称号——虽然杨蒙恩已经写段子嘲笑过脱口秀节目里「遍地是大王」,线下亦然——但可以看到,现在国内的脱口秀演员,不管有没有追求的,都在走着这条勤奋的路子。

但始终徘徊在平庸线的段子,会因为数量的叠加而达至质量的提升吗?我们都相信「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但我觉得这个道理的关键点在于这个「到」字——是怎么到的呢?写完300个平庸的段子后,从第301个段子开始,质量就突然提升了吗?

我不知道。

但至少我自己不想走这样的路:每周演5至10场,就算每场都有新段子,但都是差不多水平的段子。

我不喜欢这样的自己。

我想摸索一条不一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