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学心理学的人真的可以利用专业知识读懂人心吗?

2022-02-27心灵

最有可能读懂你心思的,不是心理学家,而是你的爸妈。

这个问题啊,就好比去问……

  • 学计算机的人可以利用专业知识修电脑吗?
  • 学物理学的人可以利用专业知识造火箭吗?
  • 学生物学的人可以利用专业知识生孩子吗?
  • 学金融的人可以利用专业知识成为马云吗?
  • 成为马云?人家是学英语的。

    言归正传。

    「读懂人心」 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技能,倒不一定要求知道对方此时此刻在想什么(这个基本上只有对方自己知道),而是要求 「察言观色」 ,观察对方的情绪、行为,从而制定下一步计划。

    人类或多或少都会「读心」。 比如你和对方聊一个话题,对方低头玩手机,你就能推测他对你的话题并不感兴趣;但你手机里的Siri(泛指机器人)显然还做不到这一点,你总要说点什么,Siri才能知道你的意图——这就不叫「读心」了。

    但「读懂人心」和学心理学的关系并不大。 两者唯一的关系,可能是都有个「心」字。

    回到心理学。众所周知(并不),心理学在非专业领域人士眼中,最大的误解就是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读心术」、「微表情」等概念的「必然联系」。

    心理学人会做心理咨询吗? 有,一小部分,心理学科班出身的人,大概有10%会选择进入心理咨询行业,非科班人士选择心理咨询行业的比例反而更高。

    心理学人会做心理治疗吗? 有,极小一部分有医学背景的才可以做治疗,因为要开药。绝大部分心理学人是不能从事心理治疗的,没有处方权,只能从事咨询(开玩笑称「话疗」)。

    心理学人研究读心术吗? 也算有,极小一部分研究方向涉及「人类如何理解他人的心理」,比如Theory of Mind(心理理论/心理理解)这个领域。但心理学专业术语从来都没有「读心术」,即使是「心理理论」这些相关方向,研究的也是一个群体的心理规律(统计规律),而不是看你、我、他、他大舅、他二舅的个人心理(这些没有理论意义)。

    【心理科学进展】上的一篇关于「读心」的文章

    心理学人研究微表情吗? 真的有,极小一部分研究方向涉及「微表情识别」,比如中科院心理所的傅小兰研究员、王甦菁研究员都在微表情识别领域有所建树。但同样,心理学研究的微表情不是大众想象中的微表情,心理学更关注微表情的认知特点、情绪特征和计算机自动识别技术,而不会研究或下定论说「你做了这个微表情就一定代表你在xxx」。

    傅小兰课题组网站
    傅小兰课题组网站

    所以,作为一门 「自然+社会+计算+认知」科学 ,心理学真正关注的绝对不是某个具体的人在想什么,而是 一个群体、一个社会、一种文化中的人,整体而言在想什么、什么条件下会这么想、什么条件下又会那么想 。用统计术语来说,就是 「由样本推论的总体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

    至于你在想什么、二舅在想什么,充其量属于质性(个案)研究,不属于心理学量化研究的范畴,也没有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