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美国学精神分析的占比不到10%,精神分析被认为是非科学,为何我国大部分心理咨询师治疗还是做精神分析呢?

2021-11-15心灵

首先说明一下,在学院当中,很多定义为学院派的咨询老师,大多数是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主。而「江湖派」的社会咨询师主体以精神分析为主。这是目前分布的一个大体情况。

第二,精神分析以目前的理论体系看,属于叙事风格的咨询,这也是之所以不科学的原因,因为自从弗洛伊德奠定了精神分析的理论体系以后,虽然流派的各个有威望的大师提出了很多对理论的改进,但是基于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实践是有限的,还有很多内容是基于个体的认识的。叙事本身对于咨询目的的出发点也和科学逻辑框架下的评价方式和标准有差异。

第三,认知行为疗法本身对咨询目的和咨询标准的评价是一套相对量化的标准,操作方式也基于很多心理学已获得的研究成果,相对来说对心理学整体的研究和理论体系的学习深度较高,学习过程是不易的,相关知识转化成操作方式也需要很多思考和实践。

第四,咨询师这个职业是一个缓解情绪改善认知的职业,作为一个职业来说,首要功能是赚钱,那么对于大多数从事这一职业的从业者来说,哪一个更容易上手就显而易见了。

最后,在国外的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是有非常严格的职业规范和审核培训标准的,而我国心理咨询行业,2017年取消了心理咨询师的从业资格证考试以后,连资格都没有了,更别提严格审核了,在此基础上,接受一套严格基础训练的体系好上手还是接受一个通过叙事训练就可以上手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做精神分析的不等同于不专业,但我个人遇到的有很多是不专业的,尤其是社会上的精神分析咨询师。当然,做认知行为疗法的也有专业程度不够的,但是培训体系的起始已经拉开了很多差距。

补充一点说明:对于精神分析师来说,由于没有一个明确的心理干预标准,因此比起类似于认知行为疗法的干预来说有极大的话语权,这种情况下可以促使来访者不断的持续的咨询,同时在叙事层面的操作上,「精神分析师」左右咨询导向变得很容易,里面坑有多深就不言而喻了。

精神分析师虽然不都是不专业的从业者,但架不住搞这个的量大,来访者大部分也处于认知能力不足或不协调阶段,督导师收一波督导费,精分师长期挂着几位来访者,美其名曰「跟了自己多少年」,等同于形成了一个稳固的饭票体系,谁都可以算得清这个利益关系。

换做有操作指标的咨询流派,就需要根据指标进行操作,也很少出现咨访关系持续数年的,生存基础比起精神分析师来说也着实差一些,不靠着医院学校等单位很难独立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