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和买车不能想当然地计算成本,因为有车没车无论对个人还是家庭来说,都完全是两种生活状态。
我爸爸当初想要买车,亲戚们都劝:一年最少两万养车,这个钱用来打车,打不烦地打。一年假设有一半的时间外出,每天平均110块钱,况且哪有那么多打车需求,貌似打车划算得多。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事实是,当你有车的时候,你的生活质量、出行便利程度、活动空间半径将得到极大的提升,而这种提升,不可以简单地用金钱去衡量。
诚然,大城市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发达,打车貌似也比较方便。但有车的时候,你躺在家里,脑子里会时不时冒出要去郊外春游、秋游、野营烧烤,去试试十公里外的一家网红餐厅,去到另一个区找自己的基友玩;早晨起床你会看一眼天气,哦今天太冷了/太热了/下雨了,还是开车出门好了;你会把常用、不常用的文件、物品、背包放在车里,它就是游戏中角色随身携带的大容量储物箱;你不用担心半夜家人突发急症打不到车去医院,家人出院时可以从容地收拾打包小包物品回家;早出晚归时,妻子孩子可以安心地坐在车子上再眯一会。
如果没有车,虽然说起来打车比养车划算,但你实际想的会是什么呢?出门计算一下打车竟然要XX块,还是公交倒地铁辛苦一下吧,还是就近吃点凑合一下吧;郊外XX景点枫叶红了很漂亮,打车去200元,公交倒地铁两个半小时,倒也没啥意思;野营?背着帐篷、餐布,拎着吃的,打车也不可能的,遑论公共交通;常常被打不到车的惶恐所支配;厌恶一切携带重物的出行;打车时坐在车上无法卸下的那份戒备心,与坐在自家车上的那种全身心的放松迥然不同等等。我想这就是大街小巷许多私家车的部分原因吧。
想再表扬一下我的小白车,它陪伴我们度过了疫情最艰难的时候,20年刚过完年,疫情人人自危,和女朋友呆在青岛,轮休天天接送她上下班,两个人口罩、头套、手套,严阵以待地开车去超市扫货屯粮,然后窝在家里四五天不出门;后边它载着我们满青岛出溜,我们去北九水爬山看水,去黄岛野生动物园看小脑斧,去唐岛湾露营,停车在小青岛看海,去胶州吃番茄鱼,去红岛看房子,寒冷天去台东买一堆小吃坐在车子里吃;带爸爸妈妈去逛博物馆、给姐姐办理住院出院,大冬天去商场吃火锅,就是穿着单衣从一个地下车库到另一个地下车库……它给了我好多说走就走的理由,真实地便捷了我的生活。
选择打车还是买车,不仅是简单的生活成本的考量,更是生活方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