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到,这个话题下的争论很多。有人认为辅助驾驶功能不完善不实用、学习成本高,因此很鸡肋;有人认为可以大幅减轻疲劳,用了简直就是离不开了,所以很实用、不鸡肋。网上也是众说纷纭,小视频经常传播使用辅助驾驶的事故,给人的感觉像是洪水猛兽。
该相信谁呢?
如果你已经全面体验了每款车的辅助驾驶功能,那么自然会有自己的判断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相信自己的实践体验,总是没错的。
亲自实践的想法是好的,但普通人很难有充足的时间、精力、能力去测试每一款车。 于是我从2020年开始,就开着电车走南闯北,帮大家探索两件事情:第一,电车究竟能不能开长途? 第二,辅助驾驶功能/智驾功能究竟有没有用 !
20-21年的重点在「电车长途」这件事情了 。两年开了近10万公里,也算是很卖力了吧!最长的一次是225元开1157公里,历时15小时从石家庄开到上海,进行了一次相对极限的电动车出行能力测试。23年又开过一次广州至上海的1500公里、北京至杭州的1200公里。
要想更加全面,就需要去更远的地方、去试更多的车型 。然而,做这些事情都需要时间与成本,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我再努力也做不来。
英雄所见略同,懂 帝原创的<纵贯中国最来电>节目也做了「电车长途」这件事情,只是路途更长、规模更大、场景更多、数据更全面:第1期是Model 3、P7、ID.6 X穿越4000公里(山海关-三亚),第2期是极氪001、Model Y、比亚迪汉EV的5000公里,第3期是张家口到玉龙雪山的3500公里。
这节目是不错,但我存在一些担忧。这是因为我发现: 20年的「电车长途」还是一件打破用户认稀奇事情,到了23年就不一样了,电车开长途已经成了一件稀疏平常的事情了(节假日另说),新闻性大大减弱 。所以到了22-23年,我也很少写电车长途的文章了,转向以智驾为主。
那么,以「电车长途」为核心栏目的<纵贯中国最来电>节目是不是也该落幕停办了呢 ?
没想到的是,英雄所见再次略同,<纵贯中国最来电>节目也在「电车长途」之外开辟了「智驾实测」的主题。第一期录制的时候我恰好也在北京,就前往亦庄现场观摩了一下。也是比较幸运,我第一次体验了小马智行的L4无人驾驶车。
我观摩的是第一期录制,实际上他们一次录了三期,主题各有不同:
高速领航辅助驾驶的实用性
大家想迫切知道辅助驾驶的实用性,个例都是片面的,各位看看多个车型、长途行驶的统计数据:
从这些统计数据分析来看,接管次数相当低、可用里程相当长,辅助驾驶在高速场景下的实用性不容置疑 !
这期<纵贯中国最来电>节目的数据相当细致,例如还统计了总变道次数、无效变道次数、变道失败次数等,以给大家一个更全面的展现。例如,如果光看变道总次数,小鹏G6最低(Model 3可用里程短所以除外),好像显得很笨拙。但看变道成功率,G6却是最高,扳回一局。
再看总时长,G6只比最快的慢了23分钟左右。再考虑到G6表显120km/h的实际车速只有115km/h,这可能是导致它用时较长的主要原因。所以可以推断它的变道次数虽然低,但并未影响通行效率,光看智驾的话G6可能才是最成熟的。
同时,G6充电总用时最短,所以综合通行效率反而是最高的(蔚来高风亮节没选择换电)。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续航达成率,与预期的一样:
800V的阿维塔11、极狐阿尔法S、和小鹏G6的续航达成率排在前面,其它四辆400V的车型续航达成率都要低一截
。
这段分析是什么意思呢? 我是想说<纵贯中国最来电>统计数据全面且专业,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这可以给大家一个更为全面、更为正确的结论。既然都是花时间看节目,不如看看更专业的节目!
说到专业,他们还自己制作了一个测试仪器,可以测出车道中心偏移率,表征行驶居中稳定性。
当然,我认为节目还有提升的空间,在此提出三点个人建议(有点吹毛求疵了)
城区领航辅助驾驶的实用性
相对于高速领航辅助驾驶来说,城区领航辅助驾驶的成熟度还不够高。尽管如此,我们不应该忽略城区智驾的重要性,因为大部分消费者90%的时间都是在城区开车,这是最重要的用车场景。
站在当下来看,城区辅助驾驶的实用性略低一些,但这个技术领域的进步速度非常快,也更值得跟踪做节目。第三期的上海城区智驾中,华为三兄弟的评级为A、小鹏G6为M,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下次再来做节目的,有可能排名又不一样了,而且玩家数量应该也不一样了,这就会非常精彩。
恭喜<纵贯中国最来电>找到了一个新的好话题,预计可以连续再做个三五年!
城区智驾,现在还很难用一套数据体系来评价优劣:开得快不一定是最好,使用时的舒适性、安全感都是在细节中体现出来的。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数据来观察端倪:在亦庄高峰期的测试中,城区智驾的用时与人类新手司机差不多,小马智行的L4无人驾驶甚至比人开得更快 !
由此我们就可以说小马智行更强了吗?未必。它取得更好的成绩,因为这是它的主场,是限定开通的区域,已经练过无数次了; 它使用的传感器也更多、更贵,很难量产交付到用户手上。 我认为栏目加入L4只是作为一个对比参考,我们不能通过数据对比来直接判断优势。
第三期的上海城区智驾中,华为三兄弟的综合评级比小鹏G6要高。这就可以说明华为比小鹏的智驾更强了吗?未必,因为二者的城区智驾技术都在飞速进步中,在技术架构升级、开通区域覆盖等方面存在不同的策略,现在只能说是一次月考,还不是最终的高考。大家都在飞速进步中,现在判断为时过早。
也统计了接管次数:
总结
一旦涉及到多车对比,大家就会喜欢观察它们之间的差异、硬要分出一个高下来。其实我们应该看到,能够参与到此次节目中的,都是佼佼者。 现场的时候,我问懂车主持人:你们这么多人、 这么多车制作这个节目,最后成片也就是不到1个小时,你们真是有钱啊!这样的投入产出比值得吗 ?
他说,产出不仅是视频,更重要的是丰富了「懂车实测榜」。以前都是测的其它属性,现在也加进去了导航辅助驾驶功能的评分。这个分不是随随便便得到的,就是通过这样的多车、多人、大投入的测试得出来的!
实际上,它们之间的差异并不大,总体上来说: 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已经处于比较成熟、实用性不容置疑的阶段; 城区领航辅助驾驶的刚刚跨越「可用」的线,目前具备一定的实用性,将来会飞速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