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对车企的了解,实际情况可能是这样的。
电网发布招标公告,要采购一批车,用作公里内部的公务用车。然后通过邀标或者市场话招标,进行采购招标。车企就进行了投标。
招标文件肯定对使用需求做了详细阐述的,包括应用场景,使用需求等。
然后就是投标,车企拿到招标文件后,开始约会申请汇报,领导拍板敲定,然后开始启动投标。
为了中标肯定是在没有进行详细内部沟通的情况下,压低了一些价格(这一点不确定,领导也可能知道)然后中标。
中标后汇报发现这个价格,这个参数,再考虑一下其他成本,这个项目根本不挣钱。
然后车企的领导就开始不同意,就骂相关参与的人员,让他们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这种问题,下边的人根本没办法解决,然后一商量,发一些低配的车过去吧,
电网又不是傻子,你这个低配车稍微用一下就看出来了。
然后电网就找车企相关的人员来对接这个事,相关人员知道怎么回事,但是做不了主,又不敢汇报,就开始找各种理由推脱,理由包括: 正在找领导汇报这个事,正在跟下面核实这个情况,或者拿招标文件上的条款抠字眼。
然后掰扯好一段时间,电网这就开始往上反应,电网的领导就开始给车企的领导打电话,车企领导表示肯定没问题,督促下边尽快处理这个问题,一定给一个满意的答复。
然后车企领导开始找下边人,骂一顿,指责为什么还没有办理完,下边人没办法,只能汇报说,两个方法,一个是直接赔钱,撤标。一个方法是把不符合规定的东西撤回来,换符合的货过去。然后领导两个方案都不同意,第一个方案要赔钱肯定不行,而且影响公司声誉。第二个方案也不行,会赔钱,赔钱还做什么生意。
然后下边就不知道怎么办了,问领导应该怎么办,领导说不管,你们自己想办法。找法务部门一起商量,看看怎么办。
法务部门跟业务部门一对接,发现招标文件中只明确了使用用途,对车型的具体参数并没有过多要求,或者说要求比较模糊,然后就感觉可以操作,问题不大,最多进行一些赔偿。
然后就继续拖,中间电网和车企肯定也反复拉扯好多次,包括下边人和领导层。然后车企提出可以进行部分赔偿。电网这不同意,我又不是缺钱,我要的就是这个型号的车,你给我赔偿算怎么回事。
到这里,已经成了死结,电网就是要正常车型,赔偿我不要,给我换货。车企这边感觉车就这样了,你的需求我也满足了,至于参数很模糊,你们有说法,我们也有说法,我可以进行赔偿。
最后,就这么拉扯掰扯,一两年就过去了。然后突然某一天电网审计查到这个事,就向他们领导反应,领导才想起来还有这么档子事。然后就过问一下,知道情况以后大怒,车不换了,直接吧车企拉黑,把消息发出去,以后不合作了。
然后就在新闻爆出来了。
以上情节完全脑补,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