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享界S9销量前景,之前有个问题下一堆人各种阴阳怪气,我已经忍不住回答过一波。
当时消息还停留在24小时大定2500的数据,如今新消息已经出来了:
72小时大定突破4800,数据已经超出预期。
我还是那句话,这是顶着纯电+轿车+工作日三重影响实现的成绩,已经相当不错。
不出意外的话享界S9会成为与问界M9并立的国产豪车双子星,我仍然维持后续月销5000~8000的判断。
其实当初看到享界S9纯电先发,我就猜到了早期的订单情况和知乎可能的反馈。
所以发布会当天我的回答中,特意开篇就亮明观点:
受限于行政级轿车市场天花板,我认为享界S9销量比较难完全复刻问界M9的销量奇迹;但享界S9在高端市场取得成功,与问界M9并立为50 万级中国豪车双子星,我认为几乎毫无悬念!
某些人不知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享界S9目前的大定成绩真的差吗?
既然如此,我现在把话掰开揉碎说清楚。
目前国内行政级轿车市场,核心的玩家还是BBA,代表产品56E,这点大家都很熟悉。
随着国内新能源车突飞猛进,尤其是问界M9上市后席卷豪华市场,BBA被打到大降价,这点大家也都清楚。
但正如俗话所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BBA下滑归下滑, 目前56E平均下来每月各自卖个一万多或八九千仍然问题不大。
或者换句话说,行政级轿车市场总盘子仍然有数万的量级。
既然如此,为何当初我反复强调「行政级轿车天花板」呢?
因为如果动力形式局限在纯电,仍然会有相当数量的高端用户存在里程焦虑。
高端用户对日常形势经济型相对不那么敏感,尤其是插电/增程其实大多数时候使用成本也很低,纯电在这方面优势有限;
偏偏高端用户相对更看重时间成本,里程焦虑的情况其实相对平价车主未必好太多。
目前市场中很多案例,已经证明高端市场纯电普遍相对更难做。
知乎上有不少人看不起蔚来,觉得蔚来销量始终有限,换电包袱又太重。
但实际上,蔚来高端品牌塑造相当成功,换电企业确实能减轻部分里程焦虑,在相对较难的纯电市场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即使如此,蔚来ET7近期月销量也不过千台左右。
要知道,问界M9早期订单并不是特别爆,恰恰是后续口碑传播逆势上扬才是真的逆天。
享界S9很难完全复刻问界M9的销量奇迹,但前排回答连周末都不到就开始断言失败,简直离谱。
虽然是首发,但享界S9发布时间并不是周末,24小时对多数用户来说连试驾都不够。
顶着纯电、轿车和工作日三重影响,仍然能拿到2500的大定,这成绩还差?
我看到有回答批评应该纯电增程同时发,这种观点我认为不无道理。
享界S9本来规划的就有增程版本,如果增程纯电同时发, 早期月销连续破万没有任何难度。
不过据我了解,享界S9选择先发纯电有各方面的因素,一定程度上是刻意为之。
享界S9选择先发100度大电池纯电,比较核心的一点是希望借助问界M9打下的底子实现 扩圈 。
说实话,800km纯电日常用已经足足够,绝大多数场景也不会有多少焦虑,但奈何用户(尤其是保守型用户)还是会有顾虑。
如果增程纯电同时发,大概率跟问界M9一样多数用户会选增程。
反过来先发100度大电池纯电,短期销量可能承压,但更有助于纯电相关技术和品牌认知传播。
既然问界M9已经在高端圈层打下来很好的底子,华为肯定是希望能拓展消费圈层,避免品牌被增程过渡绑定。
不论研发还是产品布局都是多条腿走路,这也算是菊厂的一贯风格。
总而言之,享界S9发布时间还比较短,但24小时订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甚至可以说在行政级轿车市场取得了不错的开端。
之前我的预测是享界S9保守估计月销5000~8000,乐观预计早期能破万。
现在看来纯电版谈不上大爆,未必能达到破万的乐观预期,但我仍然维持月销5000~8000的判断。
后续增程版上市后,破万的乐观预期仍然有不小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