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刘极昊
责编|刘极昊
主编|赵文华
随着问界M5渐入佳境,以及问界M7「不出意外」的火爆订单,华为在车圈的影响力得到了空前认可。但与此同时,作为华为智选目前唯一的合作方——赛力斯却被进一步无视甚至嘲笑,很多人认为出卖灵魂的它已沦落到「代工厂」的地步。
灵魂一说,始作俑者是上汽,但眼见「小角色」赛力斯靠这种方式咸鱼翻身(姑且这么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车企按捺不住了,准备把自己灵魂交出去——比如除了之前采用HI模式合作的极狐外,奇瑞和江淮也宣称要加入到「智选模式」的队列中。
![](https://img.jasve.com/2024-1/616cd6606ce0b5b4dd179beaf170a0e0.webp)
一时之间,华为俨然成了灵丹妙药,尤其是「华为智选」,似乎攀上它就有了销量保证。对此,业内已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口口声声不造车但却立志「为车企赋能」的华为,很有可能成为博世那样的供应商巨头。不过在笔者看来,华为的胃口可不仅仅是博世,而是博世和苹果的复合体。
AITO只是件「样品」
根据目前华为对外宣称的,其汽车业务大致分三类:一是零部件模式,即华为为车企提供零部件,比如集成式电驱系统;二是HI模式,即采用「Huawei Inside」解决方案的合作模式,华为提供模块化的方案供应,包括计算与通讯架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等,代表车型有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三是智选模式,华为深度参与到产品定义、核心零部件匹配、营销服务体系等领域,在这其中,非常有吸引力的是,合作车型会进入华为旗下终端店面销售。
![](https://img.jasve.com/2024-1/0061fc541847c98d99bae8b9730cf128.webp)
可见,智选模式是当前华为与车企合作最紧密的模式,在此模式下,华为已经深入整车厂的核心造车领域。其跟赛力斯合作的AITO品牌无疑就是一个模板,华为主导了问界M5、M7两款新车的产品设计、研发制造与营销体系。
效果则是肉眼可见,以AITO问界M5为例,其今年一季度末才正式启动交付,但月销量持续攀升,6月份已经超过7千辆,在新能源SUV销量榜上位列第8,势头相当犀利。至于刚上市还不到一周的问界M7,据称订单数已经超过6万张,简直就是要把理想ONE往墙角里逼的节奏。
![](https://img.jasve.com/2024-1/ec9fa33d773ccc2f95c5fc3a64197a9c.webp)
相反,比问界M5出道早半年的极狐阿尔法S,尽管有着华为激光雷达和高阶智能驾驶这样的黑科技,但由于没有进入华为的圈子,销量惨不忍睹,迄今都还徘徊在月销几百辆的水平。坊间传言,极狐方面已经认清了现实,准备彻底拜倒在华为的石榴裙下,以换取AITO那样的待遇和销量。
![](https://img.jasve.com/2024-1/d3ff80e7e0c20f33b369bf91e86b3f16.webp)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AITO品牌被华为精雕细琢并一步步在市场上取得成绩,以及随着长安、宁德时代、华为三方合作的阿维塔逐渐走向台前,华为在车圈的号召力将史无前例的扩张。奇瑞和江淮来投,也不过是个开头罢了。
华为的机会与决心
在芯片领域遭遇美国卡脖子的华为,凭什么在切换到汽车赛道短短三年就能有如此江湖地位?在笔者看来,这取决于两点,一是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机会,二是华为自身的决心与投入力度。
众所周知,汽车业如今正处于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转型的深入期。根据乘联会的统计,今年6月乘用车行业的新四化指数为73%,大约比三年前华为刚介入汽车业务时提升了一半。而这个时期,恰好也是全球汽车产业重构的关键窗口期,对此,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去年就做出了清晰的判断,「传统零部件体系70%以上将面临重构。」
![](https://img.jasve.com/2024-1/29ec1de9e47bf7f78b0701b15b4ec336.webp)
事实也的确如此,诸如博世这样的庞然大物,如今也都感受到危机,因为来自中国车企比亚迪的一项发明——iTAC智能扭矩控制系统,正在挑战博世ESP系统的江湖霸主地位。尽管前者只是针对电动车的一项技术,还没蔓延到燃油车领域,但新能源的趋势已经让博世丧失了很大一部分优势。而且,不只是比亚迪,在电动车最为核心的动力电池领域,同样来自中国的宁德时代,如今已经占据了全球三分之一的份额,将欧美和日韩的一众传统巨头们远远甩在身后。
![](https://img.jasve.com/2024-1/c57c25953f3f520a15cc90384ffbc59f.webp)
而凭借自身在ICT技术领域的深耕,华为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其硬件与软件融合的优势也就不言而喻。毕竟,基于中央计算+域控制的全新电子电气架构,已经让汽车的灵魂得以升华,这是传统车企和传统零部件企业们并不擅长的。正如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上个月在重庆车展现场所说的,「中国不缺华为品牌的汽车,但缺乏真正拥有核心技术的汽车部件供应商。华为不造车,基于这么多年积累的ICT技术,来帮助车企造好车。」
![](https://img.jasve.com/2024-1/ad11a249163b10701dbdb801bbaa2141.webp)
除了百年难遇的机遇,华为曲线进入汽车行业的的决心也相当坚决。
早在今年初,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就曾表示,2022年华为要挑战年销量30万辆的销售目标,合作车企一年的销售额将达到1000亿元。如今,半年过去,这个目标虽然看似已经无法触及(AITO品牌半年累计销量不到3万辆),但从中却不难看出华为对汽车业务的长远期待,丝毫不比曾经的消费者业务低,后者巅峰时期(2020年)的年收入一度逼近5千亿大关,在华为整体营收中占比过半。
而几天前所召开的第十四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余承东更是透露,「华为汽车业务一年花掉十几亿美元,直接投入7000人,间接投入超过1万人。」
![](https://img.jasve.com/2024-1/04f1bb81d152889f0852e5354cf15110.webp)
「起步就是1千亿」,「投入上万人」,从这些细节中,其实不难捕捉到一个信息,那就是华为对汽车业务的目标相当高——就这个角度而言,华为不造车,但华为对汽车业务的野心已经远超一般车企。毕竟,作为华为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老牌车企长安过去一年的营收也才刚刚过1千亿关口。
最后说说
面对如今飞速增长的汽车新物种,其实不光是华为在全方位布局,作为老对手,苹果也出手了,一个月前的苹果开发者大会,全新的CarPlay就让人感知了这家巨头的意图——跟几年前那个简单的映射功能不一样,其对车内所有屏幕的适配,对车内常见操作的支持,以及对车辆各种驾驶数据的兼容,都在预示着,华为的鸿蒙座舱绝不会缺乏对手。甚至,尽管全新CarPlay还有一年多时间才会装车,但包括奔驰、保时捷、奥迪、福特、本田、沃尔沃在内的十多个传统汽车品牌已经宣布投入到了苹果的怀抱。
所幸的是,在那份庞大的名单上,我们没有看到中国汽车品牌的名字,而这正是华为的机会。当前,中国汽车品牌正借助新四化在实现对传统汽车巨头的弯道超车,而以华为、宁德时代等为代表的零部件和方案提供商,则有望成长为新一轮的供应链巨头,尤其是华为,凭借在驱动领域、座舱系统以及智能驾驶等三方面的同时发力,大有成为博世与苹果复合体的苗头。
华为的未来我们还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汽车产业的重构力度,正在超出人们的想象。
版权声明:本文为线外邦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线外邦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