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壓力太大時,只想「躺平」?這其實是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

2025-01-21女人

有一種工傷,尤其是到了年末,叫「工作幹不完」:見不完的客戶、開不完的會、寫不完的稿子、加不完的班……根本幹不完!要問公雞為什麽天還沒亮就開始打鳴?它肯定是在為社畜一睜眼就有沒完沒了的工作尖叫!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當一浪接一浪的壓力傳來,一開始我們還會左遮右擋勉力支撐,可如果壓力累積到讓我們喘不過氣,我們往往會當場「躺平」,失去動力。為什麽會這樣呢?今天咱們就來探討一二。

「解脫快感」缺失

先來講講我們為什麽面對巨大的工作壓力仍然會堅持。

首先,在「吃苦」與「享樂」的天平上,大多數人傾向後者。 幾十年前,精神分析學的奠基人弗洛伊德提出了「快樂原則」,強調快樂是人類行為驅動力的核心。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進一步支持了這個觀點。很多研究都發現,大腦中的獎賞系統能對愉悅體驗產生積極響應,釋放如多巴胺、催產素等神經遞質,激勵我們重復帶來快樂的行為。

然而,人們仍時常選擇「吃苦」,甘願為了長遠目標暫時舍棄眼前的享樂。這是因為,「苦盡甘來」中的「甘」能帶來超越直接享樂的快樂體驗——「解脫快感」。「解脫快感」 (relief) 是經歷痛苦或壓力結束後產生的如釋重負的心理體驗。浙江大學胡海嵐教授的研究揭示了「解脫快感」作為一種天然的抗抑郁韌性機制,在大腦獎賞系統中發揮關鍵作用。

大腦的獎賞系統在調節情感和生理行為中至關重要。在長期壓力下,負責編碼獎賞反應的多巴胺神經元活動會持續抑制。然而,一旦壓力緩解,多巴胺系統會重新啟用,觸發解壓後的愉悅感。

胡海嵐教授發表在【神經元】 (Neuron) 雜誌上的研究發現,實驗小鼠從不適環境中解脫時,大腦腹側被蓋區的多巴胺神經元會異常活躍,這種活躍狀態可持續長達 5 分鐘,遠超因直接獎勵而引發的短暫活躍。進一步的研究揭示了兩類多巴胺神經元亞群在編碼解脫快感過程中的不同作用:第一類亞群持續啟用 9 分鐘,像是給快樂上了個加時保險;第二類亞群雖然只短暫啟用 6 秒,卻能快速給我們打出「別絕望,有好事」的訊號。

可見,當我們從困境中掙脫時,壓力緩解帶來的獎賞效應不僅讓我們體驗到快樂,還能增強心理韌性,為下一次「吃苦」做好準備,更堅定「吃苦」的決心。

然而, 在「工作幹不完」的困境裏,我們「苦」吃了不少,「甘」卻一直沒來。 遲遲體驗不到的「解脫快感」,就像懸在驢頭頂的胡蘿蔔,遲早風幹腐朽。還談什麽努力,講什麽吃苦,追什麽目標,一切都變得蒼白無力,躺平算了。

「想要系統」削弱

「喜歡」和「想要」是兩種不同的驅動力。我們可能喜歡工作,但不想上班;例如,一位插畫師喜歡畫插畫,但不喜歡和客戶對接需求。我們也可能喜歡單身,但想要結婚,例如有房有車的單身女性享受自由,但又受到親朋好友催婚的壓力。

「喜歡」源於我們對特定活動的內在享受與滿足,來自大腦獎勵系統中「快樂分子」的釋放。當我們品嘗美食、欣賞音樂或進行愉悅的運動時,那份由衷的喜悅正是「喜歡」的體現。

「想要」則表現為對獎勵的追求與渴望,受到多巴胺系統的調控。多巴胺幫助我們捕捉獎勵訊號,並激勵我們前行,以獲取更多獎賞。無論是職業晉升、愛情追求還是個人目標的實作,都是「想要」驅動下不懈努力的結果。

在正常情況下,「喜歡」和「想要」相輔相成、共同發揮作用。 光有「喜歡」沒有「想要」,我們就不會主動去做;例如,我喜歡買書,但沒有想要翻開的動力,買了就當看了,書只能塵封在書櫃上。光有「想要」沒有「喜歡」,過程失去樂趣;即便目標達成,內心的空洞也難以填補。

「苦盡甘來」的哲理揭示了「喜歡」與「想要」之間的動態平衡如何激勵和驅動我們「吃苦」。「甘」代表愉悅體驗,是對正向行為的回饋,是我們「喜歡」的;而「苦」中的堅持,則源自對「甘」的期待和渴望,即「想要」的力量。它賦予我們堅持和勇氣,抗住「甘」到來之前的磨難。

密芝根大學教授肯特·貝裏奇的研究揭示了這一機制:大腦獎勵系統的核心結構伏隔核不僅控制「想要」的動機,還掌管對立面「逃離」的沖動。換言之,伏隔核的一端負責產生欲望,另一端則產生恐懼。在持續壓力下,恐懼的區體擴張,追求欲望的區域縮小;相反,在輕松環境中,追求欲望的區域擴大,恐懼則減少。 因此,如果缺乏喘息的空間,我們的「想要」動力將在重壓下逐漸消磨,陷入無奈的躺平狀態。

「躺平」是為了奮起!

過度的壓力與無盡的工作不僅剝奪了我們的「解脫快感」,還削弱了「想要」的動力,最終導致大腦獎勵系統失衡與自我保護性的「逃離」反應。正如電量耗盡的手機自動進入省電模式,我們的大腦在面臨極端壓力時,也會采取逃避或減少努力的策略,以期恢復內在的平衡與安寧。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在此背景下,「躺平」現象可以被視為大腦保護自身免受進一步傷害的自然反應。重要的是要理解, 「躺平」並非等同於擺爛或放棄,而是一種策略性的調整與能量的蓄積。

而說起躺平「姿勢」,網絡上傳播最廣熱度最高的大多是辭職追求全新生活,要麽就是混吃等炒對工作失去熱情。但這恐怕不是咱們普通人的常態,大部份人的「躺平」並非真正的放棄,而是秉持著「一不要受氣,二不要太累」的原則,努力工作但拒絕加班,投入生活但拒絕內耗。

這種「躺平」是在為工作與生活設定健康的界限,是手動為自己創造「解脫」的空間,讓大腦的「想要系統」有機會重新蓄能。 透過短暫的「躺平」,人們有機會重新審視生活,找回被忙碌和壓力掩蓋的「解脫快感」。

結語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並不一定意味著缺乏恒心或毅力。這種間歇性的工作方式,何嘗不是獲得「解脫快感」和維持「想要系統」的有效策略。在緊張與松弛之間找到平衡,不僅能讓我們從持續壓力中解脫出來,享受難得的輕松與愉悅,還能在此過程中重新點燃對工作的熱情,為「想要系統」註入持久動力。

參考文獻

[1]列納德·蒙洛迪諾.情緒:影響正確決策的變量.北京:中譯出版社.2022.

[2]Yiyan Dong, Yifei Li, Xinkuan Xiang, et al. Stress relief as a natural resilience mechanism against depression-like behaviors. Cell,2023. DOI: 10.1016/j.neuron.2023.09.004

[3]Zheng, X., Jing, C., Liu, Y., & Zhang, Y.-Y. (2023). Why are people ‘Lying Flat’? Personal relative deprivation suppresses self-improvement motiv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62, 938–948.

策劃制作

作者丨 蘇靜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稽核丨 楊小洋 四川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

策劃丨丁崝

責編丨丁崝

審校丨徐來、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