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月經量少怎麽辦?中醫調理方案助你恢復健康

2025-01-06女人

月經量少是女性常見的月經問題之一,通常表現為月經來潮時經血量明顯減少,甚至點滴即止。中醫認為月經量少與氣血不足、氣滯血瘀、肝腎不足等因素有關。透過中醫調理,可以從多方面改善月經量少的癥狀,幫助女性恢復正常的月經周期和經血量。

一、月經量少的原因

1、氣血不足:氣血是維持月經正常執行的基本物質,氣血不足會導致經血生成不足,從而出現月經量少。常見於體質虛弱、營養不良、過度勞累、長期生病等情況。

2、氣滯血瘀:氣滯是指氣機執行不暢,血瘀是指血液執行受阻,氣滯血瘀會導致經血不能正常排出,表現為月經量少、經期延長、經色紫暗有塊等。常見於情緒不暢、肝氣郁結、寒凝血瘀等情況。

3、肝腎不:肝主疏泄,腎主封藏,肝腎不足會導致氣血生化不足,經血生成減少,從而出現月經量少。常見於年齡較大、生育過多、長期服用避孕藥等情況。

二、中醫調理方法

(一)中藥調理

1、氣血不足型:

當歸補血湯:由當歸、黃芪、川芎、白芍等組成,具有補氣養血、調經止痛的作用,適用於氣血不足導致的月經量少、面色蒼白、乏力等癥狀。

八珍湯:由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黨參、白朮、茯苓、甘草等組成,具有補氣養血、健脾益氣的作用,適用於氣血兩虛導致的月經量少、面色萎黃、頭暈乏力等癥狀。

2、氣滯血瘀型:

少腹逐瘀湯:由延胡索、川芎、當歸、赤芍、蒲黃、五靈脂等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作用,適用於氣滯血瘀導致的月經量少、經期腹痛、經色紫暗有塊等癥狀。

血府逐瘀湯:由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牛膝等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作用,適用於氣滯血瘀導致的月經量少、經期腹痛、經色紫暗有塊等癥狀。

3、肝腎不足型:

六味地黃丸:由熟地、山藥、山茱萸、澤瀉、茯苓、丹皮等組成,具有滋補肝腎、益精填髓的作用,適用於肝腎不足導致的月經量少、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癥狀。

一貫煎:由沙參、麥冬、當歸、枸杞、川楝子等組成,具有滋陰養血、疏肝理氣的作用,適用於肝腎不足導致的月經量少、情緒不暢、口幹咽燥等癥狀。

在使用中藥調理時,應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進行辨證論治,選擇合適的藥物和劑量,避免自行用藥導致的不良反應。

(二)飲食調理

1、補氣養血食物:如紅棗、桂圓、紅糖、當歸、黃芪等,具有補氣養血、調經止痛的作用,可以促進經血的生成和排出。

2、活血化瘀食物:如山楂、紅糖、玫瑰花等,具有活血化瘀、促進血液迴圈的作用,可以改善氣滯血瘀導致的月經量少。

3、滋陰養肝食物:如黑芝麻、枸杞、阿膠等,具有滋陰養肝、益精填髓的作用,可以改善肝腎不足導致的月經量少。

(三)針灸治療

針灸是中醫調理月經量少的有效方法之一,透過刺激特定的穴位來調節氣血執行和內分泌功能。

1、關元穴:位於下腹部,當臍中下3寸,具有補益氣血、溫經止痛的作用,可以改善氣血不足導致的月經量少。

2、三陰交穴:位於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具有調經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氣滯血瘀導致的月經量少。

3、肝俞穴:位於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具有疏肝理氣、養血調經的作用,可以改善肝腎不足導致的月經量少。

4、脾俞穴:位於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具有健脾益氣、生血養血的作用,可以改善氣血不足導致的月經量少。

在進行針灸治療時,應在專業針灸師的指導下進行,選擇合適的穴位和針刺方法,避免自行針灸導致的不良反應。

(四)艾灸

艾灸是中醫調理月經量少的另一種有效方法,透過艾條的溫熱刺激來溫經散寒、補益氣血。

1、神闕穴:位於臍中,具有溫經散寒、補益氣血的作用,可以改善宮寒導致的月經量少。

2、關元穴:位於下腹部,當臍中下3寸,具有補益氣血、溫經止痛的作用,可以改善氣血不足導致的月經量少。

3、氣海穴:位於下腹部,當臍中下1。5寸,具有補益氣血、溫經止痛的作用,可以改善氣血不足導致的月經量少。

在進行艾灸時,應註意艾條的溫度和時間,避免燙傷和過度刺激,最好在專業艾灸師的指導下進行。

參加書籍:【中醫婦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