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體育

NBA 在中國會徹底衰落嗎?

2020-02-20體育

NBA在中國的問題:

觀賞上窮途末路;

政治上圖窮匕見。

先說場內的東西。

其實不光是NBA,絕大多數主流運動在中國的收視率要麽從來談不上,要麽都在下滑——以知乎為例(雖然知乎談不上什麽討論足球的熱土),五大聯賽和歐冠踢到這個份兒上了,正常情況該出賽季末總結了,但是流量是一點都沒,最熱的居然是梅粉和羅粉的相互攻訐。中超就更不談了,除了反黑時候有點浪花以及一些關於中國足球的謠言,都不怎麽看得到討論中超聯賽的;F1只有今年的上海站熱了一下,其余的時候沒什麽聲音;網球也是的,上次上熱搜還是官方推的鄭欽文進了澳網決賽;棒球沒什麽人看;美式橄欖球超級碗的時候偶爾有人討論;高爾夫的檔次知乎夠不上;拳擊同樣小眾。

我刷個熱榜,常年看到一堆跟體育其實沒什麽關系的話題在體育區:

回到NBA,

大多數人看體育,要麽看情懷,要麽看個人英雄主義,沒幾個人會正兒八經地回看錄像拆解戰術。

前兩天我揶揄 @John Doe 說他討論技戰術沒流量時候說的:

我寫東西的時候,也在盡量規避聊戰術板的東西(主要我不懂)。

對於NBA的審美,形成於喬丹時期,在大姚時代達到了頂峰,余暉是高比的退役,尾聲是勒邦的父子籃球。

其間,大家愛看的,除了中國打比外:

要麽就是球星的招牌動作,比如喬丹的大巧不工,魯域斯基的金雞獨立,高比的四氧化三鐵,麥蒂的幹拔,卡特的入樽,白巧克力的各類花式傳球...

還有鄧肯的一人一城,拿殊的「It's ok Nash. You can go.」,加納特回歸之後老球迷的獻舞,

還有艾佛遜的桀驁不馴。

在那個年代(當然,也有部份原因是因為網絡的不發達),球星們是百花齊放的。

但是現在,

從操作上來看,競技體育精神裏歌頌的「 寧可有光明的失敗,決不要不榮譽的成功 」不在,大多數球員開始為數據和利益打球,造成了聯盟的指定交易橫行甚至以抱團為光榮;

從技戰術角度來看,由於數據分析深入體育(還有藝術),所有人球隊都開始追求效率。積極的一面在於數據大爆炸,每天都有新紀錄,消極的地方在於球星的風格趨同,球隊打球的風格趨同,經營理念的趨同,造成了比賽的映像化;此外,由於NBA的規則過於偏向於進攻方,導致NBA防守體系的崩塌——或許有球評人認為現在的防守更為精細,但就像我上面說的,看體育賽事的大多數普通觀眾不存在戰術素養,並不在於這種所謂的微妙變化,追求的是肌肉碰撞之後的荷爾蒙。

防守尺度誇張到這種地步,你跟我吹防守端的絕妙變化?

普通人只會覺得離譜。

當然,

最要命的是NBA菠菜的合法化以及廣告的泛濫。沒錯,NBA的營收確實到了一年超一百億美元的新高度,但這是由比賽節奏的稀碎和全面擁抱菠菜換來的。

在中國看球的沒有一個是現場觀眾,在大家都很缺時間的情況下,誰吃飽飯沒事幹花三個小時去看一場哨子尺度就可以左右比賽的大秀?

嗯,即便看得到啦啦隊表演,還被政治正確搞得不好看了。

然後再講場外的。

我之前有提到過,NBA是在全球範圍內的推廣,更多的是一部美國文化的殖民史。

先說一個最經典的畫面:

在媒體的宣傳裏,身披國旗的喬丹代表的是愛國主義。實際上,喬丹的部份用意是用星條旗去遮擋美國國家隊贊助商銳步的標誌。

在上世紀的50年代,種族隔離最為盛行的時候,黑人在很多體育專案裏是不被允許參賽的。

作為先驅,1950年10月31日,勞艾德成為了第一個走進NBA賽場的黑人球員,成為了黑人的星星之火;

還有一位很重要,但是近年來被歷史和威少淡化的人:

奧斯卡·羅拔森

1965年,羅拔森成為美國體育史上第一位黑人工會主席。一上任就把聯盟告到了法庭,為球員爭取養老金和在合約到期後成為自由球員的權利。雖然勝訴,卻成為了NBA球會的眼中釘,退役後在聯盟裏找不到工作,但他依舊致力於協助非裔美國人改善生活,是真正意義上的「平權領袖」。

到了史端擔任NBA總裁時,一方面致力於改善聯盟的黃賭毒問題,另一方面由於要推行全球化,也在刻意打壓NBA的政治發聲,最終,找到了喬丹這個完美詮釋了美國夢的形象。

天賜良機,

1989年,中美正處在蜜月期,中國代表團剛剛在前蘇聯等華約集團國家拒絕參加的洛杉磯奧運會上獲得首金(中國代表團拒絕參加了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

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時任NBA總裁大衛·史端帶著兩盤NBA的錄像帶來到北京,希望跟中央電視台探討合作事宜。

數小時的等待後,中央電視台的領導為他的誠意打動,決定播放NBA的錄像;。

1992年的時候,1992年的時候,

奧運會首次允許職業運動員參加籃球比賽,

美國隊組建了夢幻隊,在巴塞隆拿奧運會上以8戰全勝每場平均領先43.8分的巨大優勢拿到了這屆奧運會的金牌,並向全世界傳播NBA文化:

1996年,

亞特蘭大奧運會,中國在第一次遭遇到夢幻隊,近距離地感受到了美國籃球的強大:

那是中國籃球史上的第一個黃金年代,中國男籃 歷史性地連續闖入了世錦賽和奧運會八強,奠定了男籃放眼世界諸強的基礎。

1998年,姚明出道,在入選了國家隊後,又參加了在印尼安納波利斯舉辦的Nike籃球訓練營。

2000年悉尼奧運會 前達拉斯小牛隊總經理小尼爾森 就同李秋平 聊起過姚明:

若姚明不滿20歲就參加選秀,各隊給他的評分不會很高,對今後的長遠發展不一定有利,最好能再打磨下技術,等時機更成熟。

姚明參加NBA選秀前的那年CBA總決賽,他交出的數據是41.2分、21籃板和4.2封阻,妥妥的統治級內線。

2002年,2年前就關註到姚明的火箭隊主教練 湯贊奴域用狀元簽 選中了姚明。

還有一個更大的背景是: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徹底擁抱全球化;

7年後,中國將在首都北京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 。

在這樣的歷史浪潮下,姚明命運般的成為了中西文化合作交流的巨人角色,是「 NBA發展中一個重要的文化裏程碑 」。

有一個歷史註腳:

2002年10月中國訪美,前美國總統兼駐華大使老布殊在新落成的布殊圖書館 接待他,剛到火箭隊不久的姚明作為嘉賓應邀出席。老布殊總統拉著姚明合影,對他說:

姚明是美中文化交流領域裏中國對美國的「最大出口」

到了2007年11月10日,姚明和易建聯的首次對決吸引了2.5億人的目光:

這是NBA在中國的巔峰。

隨後的故事是:

姚明因傷淡出聯盟並最終退役;

易建聯兜兜轉轉回到了廣東隊;

無論是周琦和王哲林都無法在NBA站穩腳跟。

蕭華上台後,

在場外,NBA再度與政治顯性地扯上關系。

如果只是快艇老板那種因為種族歧視被逼出手球隊或者BLM運動中發發聲,

或是像歐神仙那樣僅代表個人態度的反猶,雖然惡心,大家睜只眼閉只眼就過去了。

好死不死,

非有賤人愛幹涉中國內政問題,蕭華還非要力挺,

對於美國人來說或許是可以理解的,

但對中國人來說,這就涉及到國家利益問題了。

競技上的褪色和政治上的對抗,

最終造成了NBA在中國關註度斷崖式的下跌。

肉眼可見的未來,

中國元素很難在NBA舞台成為焦點,

美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幾乎寫在了臉上。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

一出原本有關美式英雄主義的大戲,

終將不復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