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體育

一個人練球的時候怎麽練投籃?

2017-03-28體育

最近收到很多關於投籃問題的私信,感覺有必要和大家細細聊一聊。

文章內容挺長挺全,可以對照我這邊學員的總結一起看,他的相對簡介,能提高效率,更方便你理解。

投籃這個問題真的會貫穿籃球愛好者的一生,只要你還在打球,你就大概率為投籃發愁。

不只是愁準不準,還在愁怎麽樣能投的更準,如果很準了要怎麽保持。

如果是從小接觸籃球,肯定會有一段覺得籃框太高了的歲月。

所謂女士投籃,還有推射,投石車,在靠著本能發力的階段,為了能把籃球投進難免會養成些奇葩的習慣。

我想絕大多數愛好者都為了糾正姿勢走過一段彎彎曲曲的路。

網上的資料一抓一大把,都有點道理,一套理論又套著另一套理論,自學的時候對這些知識朦朦朧朧的,還是沒有太多的把握,練得多了不準會覺得自己看得不夠仔細,再練再不準會覺得理論是不是有問題。

我也看過不少理論,分析球星投籃姿勢的影片,球星講解,還有相關書籍,練的越多越覺得 球星的經驗可以借鑒,但是需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每個人的身體條件不一樣,投籃的發力方式是可以總結的,但是具體發多少力,怎麽發力最省力都得靠自己摸索。

如果發力方式正確,那麽投籃姿勢往往大同小異,如果發力方式有誤,那麽投籃姿勢就會相對怪異。

那咋樣才算發力方式正確呢?

既然談到發力那麽勢必與關節有關系,我們先談關節。

投籃是一件力從腳發,自下而上傳遞力量的技術動作,發力點從跖趾關節傳到踝關節,再到膝,再到髖,再到腰,再到肩,再到肘,最後到手腕,從腳掌發力到手腕一氣呵成就是一次正確的投籃發力。

當然對於精通籃球的老將來說,投籃可能只需要肘部和手腕的力量就夠了,但是命中率和全身發力還是會有明顯區別的,這就是為什麽NBA球員罰球會有很多準備動作的原因。

而且有些球星罰球姿勢和投籃姿勢還不一樣,其實都是為了讓自己進入充分發力的狀態。

那麽發力講完了嗎?遠沒有,這只是闡述了一遍過程,還有很多細節需要囑咐。

今天東京奧運會出現了一種投籃機器人,其實就是完全模擬這個關節發力的過程。

但人不是機器人,區別在於人是有感受的,你讓人一直彎著膝蓋,頂著肘瞄準一兩秒是會有些難受的,所以關於人投籃的發力問題就衍生出了很多細節。

也正因為每個人身體的差異性,在投籃姿勢這方面的差異性是可以接受的。

你如果不接受這種差異性而去一味地機械模仿,那你就要找身材相近的球星模仿。

看似模仿省時省力,等你模仿過就知道了,費時費力。

哪怕是覺得人家真的帥,很想模仿,也是先投準再模仿更快,所以優先找到適合自己的投籃發力最為重要。

那麽發力方式怎麽找呢?

想要找到發力方式先要感受下自己各個關節的狀態如何。

比如跖趾關節,如果不知道是哪裏的話就是運動後腳最容易起水泡的地方,那裏一般就是。

還不理解就看圖。

有些朋友很不把這一塊關節當回事,任何動作都猛蹬,猛踏,其實是沒有必要的。

比如說投籃的時候,跖趾關節發力太猛人不自覺的就跳起來了,罰球不跳渾身難受。

其實罰球是可以跳的,但我想大多數人都是不跳的,一方面看起來有些不合群,另一方面踩線,當然如果被行家看到了會直接認為你發力沒有練到家,而在比賽中被人一眼看破基本功深淺是很被動的。

投籃這個技術動作裏的所謂發力不是越大越好,發足即可。

人先微微下蹲,再提踵,頂髖,提肩,擡臂,頂肘,撥腕投籃。

大部份投籃發力受困的朋友要麽是頂髖不充分,要麽是肘部發力受困,但是他們會更糾結自己手腕乃至手部發力的問題。

首先聊下頂髖,髖關節要是沒送力,投籃鐵d定廢力。

髖關節是專門連線大腿的關節,人一般站姿最舒服的情況是髖關節微微開啟的情況,如果髖關節夾得很緊,下蹲就會變得相對困難。

所以髖關節還是開啟一些好,不然投籃下蹲的時候就會受到阻礙。

那麽分開到什麽尺度比較合適呢?

「感覺到蛋微微垂下來對了。」男同胞們懂得都懂好吧,

咳咳,雖然粗俗,但是真的把尺度拿捏住了。

有人會問「女學生你也這麽教嗎?」

開玩笑!我敢嗎?

所以比較正式的描述出來就是雙腳開啟到接近肩膀或者寬於肩膀的寬度,如杜蘭特。

如安東尼。

你可以把腿擺開一點,只要不影響你下蹲就行。

髖關節開啟是基本中的基本,頂髖這個動作是一個往上半身送力的動作,其實「頂」這個字用的是非常好的,頂髖,頂髖,是把上半身用髖關節頂起來。

頂這個詞是有向上的意味在裏面的,而我們送力也是朝上送,不要偏前或偏後,偏前的話為了身體為了維持平衡玩玩會讓動作變成投石車,往後的話為了維持平衡就會變成前踢腿。

投石車因為下肢力量只送到了胸口,為了把力量送到肩膀就變成了類似投實心球的動作,前踢腿因為下肢力量往後送導致重心偏移,肩膀往後沈了,整個投籃就變成了只用到肘部和手腕的力量。

也正是為了發力順暢,頂髖要穩而快,同樣為了保持平衡,發力要足而精。

怎麽樣算穩,怎麽樣算快?這就需要透過投籃練習和觀察錄像來自己判斷或者找有經驗的人士幫你判斷。

怎麽樣算足,怎麽樣算精?能投到籃筐後沿算是足了,球球空心就是精。

我一再強調投籃姿勢適合自己才是最好的,正確的發力只是能讓你更好的維持平衡和節省體力,不容易受傷,不容易累。

至於所謂標準,別「彪」了,準就行。

稍微講一下提肩這個動作,因為下肢力量送到上半身,上半身在提球舉臂的時候會自然而然產生一種肩膀被人提起來的感覺。

這是個上半身承受下肢送來的力量時自然帶出來的一種配合發力,上半身沒法拒絕,享受就行了。

至於擡臂也是類似的,你要把球舉過頭頂就得擡臂,沒什麽好說的,不過投籃之外的合球動作可以順帶提一下。

先看下瓜哥精美的投籃動作,真正的穩而快,精而足。

合球這一下是有講究的,瓜哥是右撇子,右手會自然等在球擊地後回彈的位置,你這個手等的位置越精準,頂髖整個動作被影響的就越少。

左手配合右手,預估球的大小,整個投籃過程中只要你是單手投籃動作,那麽左手就是一個維持球穩定性的作用。

可以理解為一個支架,是一個接觸球但是不需要發力的工具。

左手的作用就是為了防止球在自下而上發力時抖動,光憑一只手其實很難控制。

你會發現那些秀一只手投籃的人往往不太追求下蹲,而是主要用頂肘和撥腕來發力,因為光憑一只手很難在下蹲後維持球的穩定性。

那麽接下來就聊聊肘部發力和手腕發力。

首先啊,肘部外翻這種毛病得去醫院掛科治,你只要是個健康的正常人,你是不會存在什麽肘部外翻,教練指導你投籃不要肘外翻多半是想讓你模仿喬丹。

把球舉過頭頂,透過頂肘撥腕投籃的優越性在於出手點高,投球的時候視野不會被遮蓋,也能更好的在後仰的時候維持上肢的穩定性。

頂肘是為了讓肘部盡可能彎曲,球的重心會更好的落在手掌上,哪怕你做高難度跳投也不會因為找不到球的重心而苦惱。

對於上肢力量均衡,肌肉不是很粗大的朋友來說頂肘會更舒服一些,肘頂出去後視野會更開闊,更容易感受自己和籃筐的距離,也由於頂肘這個動作給小臂肌肉帶來了張力,在球員撥腕時肌肉回彈帶來的彈力會幫助手腕發力。

所以你只要肘部彎曲到能讓小臂肌肉在投籃時帶給手腕彈力就可以了,至於怎麽頂,頂到哪個位置,頂到什麽程度,還是那句話「你好好透過練習找對最舒服的就行。」

並不是所有投籃高手都是像前頂肘的,很多頂級射手其實是為了讓上肢更舒適和平衡而選擇架肘的。

雷阿倫微微橫架讓投籃視野更開闊,小臂肌肉更加彎曲,彈力更足。

阿蘭休斯頓手腕力量極強,則采用高舉投籃。

拿殊不喜歡上提大臂,前頂肘。

居里也不喜歡大振幅上提大臂。

我全文講到的投籃按照現在的說法都是單動投籃。

力從腳發,調動全身的力量去投,被解釋為單動,而把下肢力量用於縱跳,等球員達到制高點時再用肘部和手腕的力量投籃被稱為雙動投籃。

我個人不喜歡這樣的分類,因為簡單的東西被變成了復雜的說法。

用中文去理解單動和雙動是特別難記的,因為投籃這件事他的發力比較復雜,你要先讓他理解什麽是單,什麽是雙就顯得特別煩瑣,你必須跟人解釋清楚單動是一次整體的發力,而雙動是一次縱跳和一次頂肘撥腕,將兩次發力結合起來的投籃。

人家不懂還要問你啥叫整體發力,為啥要分兩次,解釋起來煩死了。

以前雙動投籃的說法就是幹拔,這個形容非常好理解,因為幹拔是普通跳投的進階動作,你全力縱跳以後下肢力量已經消耗殆盡了,你需要利用核心力量保持平衡的情況下用頂肘撥腕的方式把球投出去,所以已經沒處借力了即「幹」,在空中把上肢力量拔出去,即」拔「。

我沒在開車喲~

在我學球的時候從來不會把幹拔和跳投搞混,你跟我說單動,雙動,我就總感覺有什麽東西在動,單動就算了,雙動就感覺倆東西一起在動,光看字面真的很難理解。

有些學生回來問我跳投要不要跳到最高點才出手,我說不用,人家就覺得我只會單動投籃。。。

其實只有幹拔的時候才要求縱跳到最高點,而由於重力導致身體下墜,球星的大臂往往會微微上提。

連基本跳投都沒學好呢,就學人家幹拔,能拔明白那也確實是天賦異稟了。

還是看看瓜哥吧,這瓜包甜啊。

瓜哥也是兩種都會,學會了第一種,第二種不就是縱跳到最高點再利用上肢力量出手嘛,你練練也可以投,就是命中率多少就不敢保證了。

幹拔最難的地方是維持平衡,畢竟是要在空中完成的,不過也沒有大拉桿那麽難,練過的都懂。

肘部講完接下來就是手腕和手部發力了。

不知道讀者發現了沒有,我是很強調「撥」腕的。

我想就不用我科普了,區別於拔刀,而是撩撥的撥。

為啥我要強調撥這個字了,因為撥這個字有輕柔的意味在裏面,不像抖腕,追求的就是速度,撥腕是柔和的抖動腕部。

這種柔和區別於撫摸,他是用力的,瓜哥的出手就很有這種感覺,輕快而不失力道。

這種分寸感就是做到投籃精而足的核心要點。

投籃時我們向上發力,把球投出一個拋物線,讓他在空中自然滑落進入籃筐。

如果手腕太過用力,導致球的力量不可避免的向前沖,那麽球的飛行軌跡就不可避免的向前,拋物線也就不會高,弧度就會降低。

有些學生之所以幹拔更準的原因是他用彈跳擡高了出手點,扁平的拋物線剛好就能達到擊中籃筐後沿精準命中的效果。

早年的球星都很追求這個,帶起了一股風潮,可是人家美國籃球教育也是經過反思的,他們發現長期幹拔投籃習慣之後一旦跟腱,膝蓋受傷導致彈跳下降的話幹拔命中率就會瘋狂下降。

多的就不說了,就談談威少吧。

早年幹拔之王,彈速和縱跳高度讓人嘆為觀止,狀態來了擋都擋不住,早年也投出來過單場七個三分球,可現在幹拔已經完全比不了從前了,因為時不時的低效表現總是被開會。

誰也不能保證自己打一輩子球都不會受傷,所以跳投的基礎要打好就不能太依賴幹拔, 帶著鐐銬跳舞沒關系,透支身體不行。

人家職業球員透支身體賺了幾千萬美刀,你就圖個爽快是不是太虧了?自己好好想想吧。

那麽撥腕這個力度具體到底是多大呢?

這個就需要各位去不停的練習投籃來感受了,每一次投進之後把那種感受盡可能記下來,然後重復再重復形成肌肉記憶,你就會知道撥腕具體是什麽樣的感覺。

如果發力充分的話就會在投籃後自然形成一個壓腕動作。

這個也是因人而異的,手的大小,其他關節的發力程度都是不同的,就像瓜哥投籃真的很輕巧,單手一撥就行了,而絕大多數人是很難做到的。

最後講一下手型,其實一般人能做到前面這些地方正確發力的話投籃就能練準了,而手型這一塊的修正其實是為了更進一步。

聊手之前,我們先來聊下籃球。

籃球這個東西他有紋路的,一般橫紋那個地方是讓你放投球手的,豎紋那個地方是讓你放護球手的。

看圖感受下。

一種感受球的方式就是把手柔和的開啟,把球底部包起來,同理看圖感受一下。

目的就是更好的把握球的重心,同時讓撥腕發力的空間變得更大。

不過這一類真的是在摳細節了,往往經過大量練習後會根據自己的發力方式去調整,並沒有確定的標準, 一旦設立標準反而會讓學生不相信自己的直覺,在體育運動中這是萬萬要不得的

經常練習的人,他們的身體是敏感而誠實的,別人的千言萬語都敵不過它告訴你的感覺。

「這樣很不舒服」,就確實是不舒服。

個人認為在傳授知識的時候就把細節替學生摳完是非常限制他們自由發揮的,更合適的方法是他們一邊練習的同時接受他們的反饋,讓他們也能自己雕琢技藝,利用前人的經驗豐富自己。

這樣他們才會感受到籃球的魅力和自我突破的喜悅。

關於發力差不多就是這樣了,接下來就要講到提高命中率和保持命中率的方法了。

發力正確是保證命中率的基礎,對距離感的精準把握是保證命中率的基礎。

發力正確能保證你在狀態沒來的時候不會心慌,因為只有發力正確了我們才能憑借它來進入投籃最精準時候的狀態。

差別就是從時進時不進到怎麽投怎麽進。

那怎麽進入狀態呢? 首先我們不能因為眼睛上當。

眼睛能讓我們看到框在哪裏,卻不能讓我們知道框具體在哪裏。

看到和身體感覺到是完全兩回事,也正是因為普通人很難感受兩者的區別所以他們投籃的時候不知道怎麽丈量距離。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試過把紙投進紙簍裏,在紙簍固定在原地的情況下,投起來是很容易的。

一方面是因為人的高度比紙簍高多了,居高臨下看更容易找到紙簍的位置,另外一點就是紙團很小,紙簍很大,朝裏扔就類似於把石子扔進大海,想投丟都很難。

朝下扔總比向上投要難,因為向上投容易投過了,拋物線總是很難把握。

正規框3.05米,本身就很高,籃筐懸浮在空中,後面有籃板擋著,算是給很難把握拋物線的人一點幫助,籃網耷拉著算是作為一個參照物方便球員放大目標。

3米什麽概念呢?假如你一米七,差不多從兩個你的高度把球放進去就容易很多了。

不知道有多少人試過在籃下投空心球,完全不跳的那種,投完從下面馬上能接到,雖然球是投了個拋物線,卻感覺球平移了一樣。

抱歉,不是講數學,而是跟同學開啟一下思路。

如果沒有籃網,你能從籃下把球從籃筐底下用拋物線傳給你在罰球線的隊友嗎?

罰球線不行那麽如果都在油漆區裏呢?

你如果在籃筐底下想用拋物線透過籃筐傳到隊友手裏,是不是只能朝上發力?

如果你在罰球線罰球,你的頭上也飄著一個籃筐,你必須穿過你頭上的籃筐投進對面的籃筐,你希望你頭上的籃筐在哪個位置?

所謂投籃的拋物線就是讓一個球穿過兩個籃筐,一個是心中頭頂的籃筐,一個是現實的籃筐。

而你在投籃練習中那個現實的籃筐太遠了,所以你要記住心中的籃筐在哪裏。

心中的籃筐在哪裏?每次投進的時候觀察一下弧度,你投的越多他就越清楚。

為什麽有的時候對手撲過來反而投的準?

如果能跳三米那麽高你投籃大概率被蓋了,之所以投得更準是因為他幫你把球弧度擡高到了能穿過你投上三米籃筐的位置。

為啥有的時候有誤差也能投進?

因為籃筐太tm大了。

你一直瞄著籃筐投籃沒啥用,老看就覺得差不多投籃筐那麽高就可以了,其實你最起碼要投出超過籃板的高度才舒服。

為啥有些人會練從籃板後面投?其實就是在練習擡高弧度。

可每個球都刻意擡高弧度就真的準嗎?其實不然,每個球都那麽高弧度真的累死了。

一個可以把球弧度擡到那麽高的人本身他就已經能投的比較準了。

每次投籃感受下球的弧度,把心中的籃筐定下來,你會投的更安心。

有了發力參照,有了拋物線參照,現在就剩下狀態參照了。

關於提升投籃狀態,我曾經強調最好是多練罰球。

一個是既然要練投籃,為啥不把罰球一起練了。

還有一個就是罰球這個點正好正對著籃筐,不遠也不近,籃球場上劃得線又多,對這個距離是有感知的。

你在一個點一直投,你就能固定的感受到在這個點投籃的時候你的發力情況。

拿我舉例子,由於我打小做深蹲,下肢力量很強,我如果雙腳同時向上發力往往會投的很大,所以我是一只腳做支撐輔助發力,另一只腳縱深方向主觀調整力度。

我的支撐腳會放在我的發力腳稍後的位置,由於我是右撇子,我右腳發力會影響平衡,所以我右腳是支撐腳,左腳是發力腳。

而有些人腿部力量均衡合適,上下肢力量也均衡,他可能更適合雙腳和籃板垂直的站位。

這就需要不停的投罰球來自己調整各個關節的發力程度,而調節的依據就是你投進的時候身體的發力程度。

一旦你找到最合適的發力程度,開始連投連進七八個,那就說明你狀態來了,你要沈下心來記住那個感覺。

我自己一旦進入狀態,我的每個發力關節都會有一點微微的熱度,我能很好的感受到他們的位置。

為什麽有些球員沒有投籃狀態就會去搏一個犯規,上罰球線呢?

因為罰球能幫助你更快的進入投籃狀態,只要一個球你投出去的時候感受到了那熟悉的感覺來了,你一整場都會很舒服。

今年總決賽G6字母哥第一個罰球在籃筐邊緣彈了一下落進去,他激動的握拳,後面怎麽罰怎麽進。

很顯然,那是因為他找到投籃狀態了。

那麽如何保持呢?其實很簡單就是多練,多去熟悉這種感覺。

這裏強調要保持的主要原因是有些球員他在練投籃的同時還會維持力量訓練,隨著肌肉維度和力量的提高,他的發力程度一直在變化。

想要在這種情況下保持就有必要在力量訓練以後去球場練他兩百個。

當然了,初學者還是會在練習的時候遇到很多新問題,這個時候沒有經驗豐富的人在旁邊提點,他可能就被沮喪情緒擊潰了。

有些球員不信邪,加練,越練越累,毫無回報,訓練量不科學傷筋動骨,那就更慘。

這就是為什麽每個有條件的人都想要一個訓練師的原因。

如果你有什麽想問的可以點選我的資訊卡片。

另外這波福利,老粉們不要錯,記得私信我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