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李寧港股久違出現異動拉升,盤中一度大漲約20%,讓人感覺莫名其妙。
這是一次觸底後的反彈,還是只是被港股帶了一下節奏,似乎沒人明白其中的緣由。
畢竟連李寧都釋出公告稱,經公司合理查詢有關情況後,董事會確認其並不知曉上述變動的任何原因或為避免公司證券出現虛假市場而必須公布的任何資料,或根據相關規定須予披露的任何內幕訊息。
但無風不起浪,資本市場善於為每次股價異動找一個支撐的邏輯。細品一下,這個傳言本身似乎頗為無奈。
據長江商報,外媒援引知情人士的表述,稱創始人李寧正在考慮領導一個財團收購其創立的運動服裝公司「李寧」,考慮將其從港交所私有化。包括TPG、PAG和高瓴在內的多家全球和地區私募股權公司正在接洽,看它們是否有興趣作為投資者加入。不過,李寧公司私有化的討論尚處於早期階段,細節尚未敲定。
最關鍵的一句在於: 該知情人士稱,李寧認為公司在香港股市被低估,並在潛在的收購中將目標定為較當前股價大幅溢價。不過,李寧沒有立即計劃讓公司在內地重新上市。
被渠道困住
相比於2021年的市場高點,目前李寧的市值已經「骨折再骨折」!而造成李寧此番窘境的是其增速的放緩以及銷售渠道的欠佳表現。
在李寧二十年的風雨中,這並非其第一次面對市場的考驗。十幾年前的李寧也面臨增長困境,李寧的困境似乎都跟渠道有莫大的關系。
2012年至2021年,是李寧市值穩步提升的黃金時段,而在其股價起飛的2012年,李寧的處境一度非常尷尬。
彼時,李寧釋出預計2012年業績大幅虧損的公告。據證券日報,李寧董事會在公告中解釋虧損原因為實施渠道復興計劃所致。上述渠道復興計劃董事會已經批準全面實施,預計投入14億至18億元。針對服裝庫存,李寧準備存貨與壞賬計提和撥備。
當年被庫存拖累主要原因在於2008年奧運會後,李寧高估了市場對於體育運動消費的熱情,繼而大肆擴張渠道。2008年至2011年間,李寧門店數量從6245間增長到8255間,漲幅超過32%,激進的擴張導致其在2011年開始出現大量庫存積壓,此後連續三年處於虧損的境遇之中。
高估體育消費品並非李寧一家之錯,2011年,國內整個體育用品業都陷入低迷,在那一輪全國性的運用品牌關店潮中,前一段時間退市的貴人鳥也赫然在列。安踏2012年營收同比下降了14.4%。
如果說行業整體供給過剩是造成運動服飾品牌銷量下滑的決定性因素,那麽對於零售營運的把控則是檢驗品牌管理能力的一種手段,但似乎當時沒有經驗的品牌們沒有前輩的成功經驗可以借鑒。
中國新聞周刊援引魔鏡市場情報高級分析師的觀點,零售管理能力偏弱,企業處理存貨渠道尚未發展成熟,導致清理當時庫存時間過長。
此外運動品牌長期以來「只管批發,不管終端」的理念是根本原因。2012年庫存危機後,各大運動品牌都制訂了相關調整計劃,集中調整渠道。
變革永不能停
2017年,李寧開始恢復元氣。李寧在年中財報釋出會上稱,「李寧的轉型任務完成了接近40%。」
經歷庫存危機、高管巨變之後,最心系企業的還得是創始人自己。2015年李寧重新回歸並主導了一系列戰略變革。
比如重新確立了「核心品牌、核心業務和核心市場」,花天價簽下NBA籃球巨星迪韋恩·韋迪,以20億元的天價買斷CBA聯賽五年的贊助權。
品牌方面,積極打造自己的時尚風格,為區別於別的運動品牌,李寧把運動和國潮進行融合。2018年,登上紐約時裝周的舞台,以「悟道」為主題,讓李寧重新有了一次翻紅和新生的機會,反響熱烈。
產品方面,除了國潮元素,跑步系列,李寧也更加註重功能與科技內容的結合,進一步強化運動更專業的精神。
渠道上面,電商平台一直並非李寧的優勢。在改革期間,李寧曾試圖把電商融入公司的核心業務,在資源傾斜的基礎上,2015年,李寧電商渠道銷售也在提升。
然而,轉變的策略並未能讓李寧無往不利。2020年突發的「黑天鵝」事件、消費者口味的轉變等因素又一次對李寧的高增長形成了阻力。
根據李寧去年披露的第三季度營運數據, 線下渠道(包括零售及批發)錄得高單位數增長,其中零售(直接經營)渠道錄得20%至30%低段增長及批發(特許經銷商)渠道錄得低單位數增長;電商虛擬店鋪業務錄得低單位數下降。
李寧預計3月20日公布2023年全年業績。不過,據中金公司預測,李寧2023年收入將按年增長5%至271億元,凈利潤則預期按年下跌23%至31億元。而整個體育用品行業也面臨著一次轉型。
結語
中國質素報援引相關人士觀點,指出現在的競爭格局比十年前更為復雜,國際國內競爭者更多,市場細分程度更高。國內一線企業抵禦風險能力相對較強,第二梯隊品牌遭遇困境的可能性較大。「如果說十年前倒掉的是一批不知名的品牌,這一次可能是一些小有名氣的品牌被擊倒。」張慶說。
與2011年企業內生性危機不同,本次危機的爆發更多來自疫情的外生沖擊,但國產體育品牌的困境,客觀上也反映了國內制造業的整體現狀。利潤空間越小,越在價值鏈低端,危機下的博弈空間也就越小。
此外,細究消費者市場,在運動專案上,與過去的大型觀賞運動籃球、足球、散步不同的是,如今戶外、徒步、滑雪、露營等小眾專案接連風靡,給了相應品牌更好的成長空間。
事實上,近兩年,盡管整體消費熱情不高,但體育運動行業的鼓勵政策卻非常友好,「開展全民健身運動」被政府屢屢提及。順著這個思路,李寧或許能夠清楚自己應該朝哪兒變革!
免責聲明 (上下滑動檢視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現的資訊(包括但不限於個股、評論、預測、圖表、指標、理論、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為參考,投資人須對任何自主決定的投資行為負責。另,本文中的任何觀點、分析及預測不構成對閱讀者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亦不對因使用本文內容所引發的直接或間接損失負任何責任。投資有風險,過往業績不預示未來表現。財經早餐力求文章所載內容及觀點客觀公正,但不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