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努力建設更高水平自貿試驗區——牢記囑托、續寫春天故事之二

2023-12-30新聞

新華社上海12月30日電 題:努力建設更高水平自貿試驗區——牢記囑托、續寫春天故事之二

新華社記者王永前、何欣榮、楊有宗

「新征程上,要在全面總結十年建設經驗基礎上,深入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勇做開拓進取、攻堅克難的先鋒,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開展探索,努力建設更高水平自貿試驗區。」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就深入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作出重要指示。

建設自貿試驗區是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時代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戰略舉措。2013年9月,上海自貿試驗區掛牌成立,包括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在內的一系列制度創新從上海自貿區走向全國,發揮了深化改革「試驗田」的作用。根據中央部署,當前上海自貿區正在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總書記的話,激勵著上海自貿區加快向更高水平邁進。

(小標題)從一張清單看開放之門越開越大

【開放故事】

走進位於上海自貿區金橋片區的美安康質素檢測技術(上海)有限公司,理化實驗室、食品研發實驗室、感官實驗室等實驗室內,工作人員正在潛心研發各種食品新產品。

今年,美安康的團隊特別忙碌:遠赴巴西執行有機認證,深入海南推廣良好農業規範(GAP)認證,在實驗室開展健康食品的研發創新……這些工作,同時服務於國內食品企業「走出去」和海外品牌「引進來」。

美安康能深耕中國市場,得益於上海自貿區改革。

2013年上海自貿區成立後,推出國內首張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對負面清單以外的外商投資企業,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這一劃時代的改革,推動了諸多領域外商投資準入的放寬。

「2013年以前我在美國工作,那時就有一個夢想,要利用先進的檢測認證技術,服務於國內的食品安全和食品創新,助推國內消費者從‘吃得飽’加快向‘吃得好’轉變。」美安康執行總裁斯榕回憶,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外商獨資的認證機構在中國獲批非常難。

2014年上海自貿區推出第二批擴大開放31條措施,正式放開了外資認證機構的準入。聽到這個訊息,遠在美國的斯榕和合作夥伴感到實作夢想的機會來了。

2015年7月,美安康質素檢測技術(上海)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負面清單讓我們在中國創業從不可能變為現實。」斯榕說。

第一家外資檢測認證機構、第一家外商獨資醫院、第一家外商獨資公募基金公司、第一家外商獨資汽車制造企業……掛牌以來,上海自貿區和臨港新片區在制造業、金融業等數十個領域,實作一批全國首創專案落地。

如今,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已經在全國推廣,並被納入2019年3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自貿區的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從當初的190項縮減到現在的27項,未來還將有更多開放領域的「全國首家」,在自貿區成長壯大。

(小標題)從一個視窗看改革試驗田效應

【改革故事】

上海洋山深水港,遠洋巨輪有序靠泊,五顏六色的貨櫃被卸下貨輪。

此時,位於幾十公裏外的上海欣海報關有限公司工作人員,登入中國(上海)國際貿易「單一視窗」網站,填寫商品名稱、數量、規格等貨物資訊,申報完成五分鐘後,系統就收到了「單證放行」的指令。

這就是上海自貿區成立後,在全國率先推出的國際貿易「單一視窗」。

負責上海國際貿易「單一視窗」營運的上海億通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呂鋒介紹說,依托這個平台,外貿企業透過「單一視窗」一次性遞交滿足監管要求的標準化資料或單證,最終實作「一點接入,一次遞交,統一反饋,便利貿易」。

「改革之前,企業貨物申報需要準備多套單據,多頭申報。」億通國際企劃部負責人潘小東回憶說,以船舶申報為例,當時外貿企業需要向海關、檢驗檢疫、邊檢、海事四部門分頭申報,貨物名稱、種類、規格、船型等基本資訊需重復錄入、多頭管理。

國際貿易「單一視窗」的核心任務之一就是透過數據協調與簡化壓縮錄入條目。潘小東告訴記者,依托監管模式的創新、業務流程的簡化、資訊科技的加持,成堆的紙質表單透過「合並同類項」,被簡化成一次申報納入「單一視窗」平台。

數據最能說明問題:依托國際貿易「單一視窗」,貨物進出口申報由原來的24小時壓縮到半個小時以內,船舶申報由原來的兩天壓縮到兩小時以內,每年給企業節省的成本約20億元。

「改革刪繁就簡,讓企業省時省力,集中精力提升外貿速度。」上海欣海報關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王鍵說,依托國際貿易「單一視窗」,該企業的年業務量從約60萬單增長到100多萬單。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10周年白皮書】顯示,上海國際貿易「單一視窗」已成為全球數據處理量最大的地方國際貿易「單一視窗」,服務企業數超過60萬家,處理全國1/4進出口貿易量和上海每年4000萬個貨櫃。

中國(江蘇)國際貿易「單一視窗」、中國(河南)國際貿易「單一視窗」……上海自貿區首創的國際貿易「單一視窗」在全國復制推廣,有力發揮了改革「試驗田」的作用。

國務院最新印發的【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總體方案】提出,支持上海國際貿易「單一視窗」建設數據跨境交換系統。上海市商務委員會主任朱民表示,將依托上海國際貿易「單一視窗」,打造集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多種新技術為基礎的智慧口岸大數據底座和「一站式」貿易數碼化公共服務平台,不斷提升跨境貿易的數碼化與智慧化水平。

(小標題)從一塊高地看國際創新協同

【創新故事】

「在國外時我就在想,如果能找到合適的地方實作蛋白質的工業化合成,是非常有價值的事情。」康碼芯(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郭敏回想起回國創業的初衷,至今歷歷在目。

創業前,郭敏在國外一家著名研究所任副教授,帶領課題組長期研究無細胞合成蛋白質技術。有別於用細胞培養的方式制造蛋白質的養殖技術,無細胞蛋白質合成是一種工業化技術,市場空間非常巨大。他夢想著能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方式制造蛋白質。

在郭敏看來,只有開放創新的前沿陣地,才能夠支撐個人創業夢想。2017年,他選擇回國,落戶上海臨港地區,成立康碼芯(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2018年11月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中央交給上海新的三項重大任務,其中之一就是增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聽到這個訊息非常激動,感覺有了大展身手的空間。」郭敏說。

臨港新片區設立後,首創「一站式拿地開工」和「一站式竣工投產」全鏈條服務機制,實作一個月簽約、三個月供給土地、六個月開工。同時,圍繞「集聚海內外人才開展國際創新協同」,全面實施「人才築巢工程」,在人才落戶、購房、租房、個稅等方面實施一系列優惠政策。

如今,在康碼芯公司裏,從生物反應器到智能演算法,從硬件到軟件,近百名研究人員正在升級無細胞蛋白質合成技術。從食品、化妝品到藥品、醫美產品,越來越多的下遊行業用到了康碼芯的技術。

科創板企業君實生物設立制造基地、全球領先的醫療科技公司波士頓科學設立醫療技術產業基地……目前,臨港新片區已集聚國內外生物醫藥企業和機構130多家。完整的產業鏈讓生物醫藥產業在臨港實作集群式發展,很多初創企業能夠就近找到合作夥伴。

不僅「引進來」,臨港新片區還努力成為「企業走出去發展壯大的重要彈板」。依托新片區的區位和政策優勢,三一重機臨港產業園已成為企業重要的出口基地,國產挖掘機源源不斷從這裏走向世界;新片區的南港碼頭,目前擁有汽車滾裝船航線15條,各種品牌的國產新能源汽車從這裏登船駛向全球。

統計顯示,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掛牌4年來,臨港新片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1.2%,規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37.8%。包括臨港新片區在內,今年浦東新區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的總規模預計達到7500億元,為上海國際科創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