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加快科技自主創新體系建設,政協委員、研究院所、企業代表為臨港支招

2024-01-08新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作為今年經濟工作重點任務之首。作為建設「五個中心」重要使命,上海正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邁進。
圍繞加快科技自主創新體系建設,近日,由臨港新片區管委會、人民政協網聯合主辦的「加快科技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座談會」在臨港新片區舉行,旨在搭建連結政府、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等多方參與的交流平台,探討科技自主創新的發展現狀與趨勢,推動科技自主創新生態體系建設。
由投資要素驅動向科技創新驅動轉變
經過四年努力,臨港新片區打造形成全鏈生態的集成電路、賦能百業的人工智能、精準醫療的生物醫藥、集群發展的航空航天、引領未來的智能網聯汽車、覆蓋「空天陸海能」的高端裝備,成為上海市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和發動機。
「近年來,臨港不僅在建設制造業高地方面發力,在科技創新高地建設上我們也花了很大的力氣。」 臨港新片區黨工委副書記吳曉華介紹,自新片區成立以來,臨港制造業增長速度每年保持在30%以上,2023年產值突破4300億元。
在科技創新方面,區別於張江,臨港新片區以科技成果轉化、新技術套用為主,正在建設國家生物醫藥實驗室、同濟大學海底觀測網、高效低碳燃氣輪機等一批高能階的實驗室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同時,臨港與上海交大、北大、電子科大等高校合作建設16個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平台,推動產學研合作、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企業的孵化。
堅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臨港新片區成立了100億規模的科創基金,透過科創平台、科創驛站孵化基地,每年培養高新技術企業400家,可以說臨港已逐步成為批次化、專業化孵化高新企業的高地。
「臨港所取得的成績離不開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不僅走出了一條科技創新的新路,也為臨港高質素發展探索了一條新路,即由招商引資、投資驅動為主轉向投資要素與科技創新雙輪驅動的新途徑。」吳曉華說。
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形成「乘數效應」
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表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基礎研究人才培養主力軍和重大技術突破的生力軍,在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承擔著特殊使命,要積極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形成「乘數效應」,在加快建設自主創新體系中發揮更大作用,體現更大作為。
近年來,上海交通大學堅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以前沿科技發展為引領、以學校學科優勢為基礎,充分發揮創新資源聚集、基礎研究深厚、交叉平台廣布的優勢,積極打造具有交大特色的有組織科研組織模式和科技自主創新體系。
楊振斌提到,近年來,上海交大聚焦海洋強國、健康中國、數碼強國等戰略需求,布局推進「大海洋」「大健康」「大資訊」等面向未來的專項行動計劃,設立海洋裝備研究院、長興實驗室等戰略基地,成功爭取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深遠海大科學設施」專案落戶上海,打造從科學到工程、從產品到產業全鏈條的「大海洋學科群」。而臨港新片區正是「大海洋」和很多科研專案落地的重要基地。
建設科技創新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只有不斷激發企業主體活力,創新才有不竭動力。」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政協原副主席周漢民認為,企業是科技創新活動的主要組織者和參與者,能夠迅速準確捕捉市場需求、把握技術創新發展方向,有利於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他介紹,近年來,中國把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作為事關長遠發展的基礎性、全域性、戰略性重大任務,不斷完善企業創新生態,多措並舉促進科技要素集聚,激發科技創新內生動力,中國企業的創新規模量級和全球競爭力持續提升。但同時也存在科技型骨幹企業數量有待進一步提升,創新協同效應有待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有待進一步加快等問題。
對此,周漢民提出三項建議。
第一,賦能企業主體為抓手,建設科技創新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要加快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型骨幹企業,在重大專項、重點工程等關鍵技術攻關專案中,全面提升企業參與度和主導地位,加大來自一線企業的技術專家和企業家在專案評審中的比重,以本土產業實際需求倒逼套用基礎研究。建立產業政策與產業情報聯動機制,推動骨幹企業向產業鏈「卡點」「堵點」領域提前布局。建立科技型骨幹企業培育工作機制,集聚資源扶大扶強,從政策、資金、稅收等方面加以鼓勵,幫助企業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團隊,面向全球引才聚才。
第二,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與企業深度互動為抓手,系統提升科創競爭力。
他建議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及資源的市場化專業化配置,支持國家級、市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透過與企業建立聯合技術創新機構、開展合約研發等方式,為企業提供技術驗證服務和按需客製的技術創新服務,孵化和培育壯大一批科技型創新創業企業。探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沿途下蛋」的產業化路徑,建立大科學裝置產業化促進機制,針對技術供給豐富、前沿產出領域不確定的公共實驗設施,主要由政府牽頭建立,協調大科學裝置、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各方資源,聚焦研究細分領域和明確的產業化方向,將市場主體、套用場景和資本要素匯聚在一起,對接科研成果及產業化需求,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氛圍。
第三,以理順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為抓手,構建企業主導的創新體系。
他建議,建立跨部門的科技成果認定、轉化、確權及交易服務流程,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知識產權歸屬和利益分配機制,推動國家科研平台、科技報告、科研數據進一步向企業開放,鼓勵將符合條件的由財政資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特許給企業使用。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包括專業化技術轉移服務機構、中介組織、新型研發機構、行業協會等,建立涵蓋技術預測、技術推廣、技術孵化、資訊服務、知識產權等功能的服務體系,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推動更多優質科技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作者:周淵
文:周淵編輯:商慧責任編輯:唐瑋婕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