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心理學講「解除痛苦需要接納自己」,那麽「接納自己」到底是什麽意思?

2024-01-08新聞

選自:

「察覺、理解和接納自己的感受

逃避感受永遠無法解決問題。事實上,你越想逃避痛苦,越盼望它消失,它就會越強烈。我們的潛意識認為,逃避這一行為本身就證明了危險的存在,所以它能觸發我們的內部警報系統。我們越是用力驅趕焦慮、憤怒或悲傷等情緒,這些情緒反而變得越頑固。與其試圖逃離負面情緒,不如轉換思路。我們需要對自己說:「焦慮(或悲傷、憤怒)不是我的敵人,我可以有這種情緒,我可以忍受自己的不舒服。」對於任何負面情緒,這麽做都是有效的。如果你再次陷入你想要逃避的負面情緒,那就不妨提醒自己去察覺、理解和接納,如果情緒的自我調節有什麽秘方的話,那就是上面這三點。

如何做

察覺:察覺並說出你的情緒。例如「我現在壓力很大!」「我今天覺得很壓抑。」「我現在很焦慮!」或者「我覺得胸悶、心慌。」

理解:尊重你的感受,承認它們沒有欺騙你。告訴自己為什麽這些感受是可以理解的。例如「我太累了。我要照顧兩個孩子,給他們做飯時他們還吵個不停……所以我感到壓力大是很正常的」,或者「上司沖我吼叫,朋友也有事不跟我吃晚飯了,難怪我今天覺得特別壓抑」,又或者「我太忙了,要做的事情太多,腦子都要轉不過來了。所以我當然會焦慮、緊張」。提醒自己,我們的各種感覺和感受都是「可以理解的」,這麽做能讓我們更加接受身體當下的狀態。所以,我們可以嘗試多對自己使用這一表達。

接納:允許自己擁有這樣或那樣的感受。我知道,這聽起來有點奇怪,但這句話非常有用。大聲告訴自己(或在心裏默念):「我完全可以覺得生活好難。」「我有這種感受完全沒問題。」或者:「帶孩子真是一件苦差事,我完全可以這麽覺得。」現在要記住的是,我們接納自己憤怒,但同時也要提醒自己語氣平糊;我們接納自己懊惱,但同時也要敦促自己溫柔以目。

■滿足你的需要和忍受他人不滿的痛苦

下面,我們來做一個實驗!請你大聲說出下面的話(最好對著鏡子),然後觀察自己的反應:「我可以滿足自己,即使這樣做會影響他人。」現在停下來,註意體會,你在內心深處是否願意接受這句話?對於這句話,你有什麽下意識的反應?這句話有沒有勾起你的什麽回憶,或是讓你的腦海裏浮現出什麽畫面?做這個實驗的唯一目的只是了解自己。你的任何反應都是好的,都沒問題。

現在,你感覺到了什麽?有沒有覺得有些不舒服?有沒有覺得需要立即糾正自己?你能十分堅定地說出這句話嗎?還是說,你很難相信這句話會從自己的嘴裏說出來?不論是向他人求助,還是找別人來陪自己,甚或是讓伴侶照看孩子,在這些時候,很多人都難以堅持自己的主張,害怕那些主張會給他人造成不便。由於這一點很難做到,所以我們到頭來往往會放棄自己的想法,告訴自己:「沒關系,我自己一個人做吧。」或者:「看來我只能下次再跟朋友出去散步了。」又或者:「好吧,早上還是我來帶孩子吧。」這一反應模式包含四個階段:首先,你想滿足自己;其次,你表達需求;接著,你的伴侶或朋友似乎不很方便;最後,你收回尚未滿足的訴求。

現在是時候改變這一模式了。但這麽做的前提是,我們必須認清,我們是無法讓他人避免不便或痛苦的。我們沒有責任確保他人快樂,他人也沒有責任來附和我們的主張。我們需要的是他人的合作,而非準許。

我經常提醒自己,要想滿足自己的需要,我或許就必須給他人造成不便或打擾,而這麽做是沒問題的。他人的痛苦不應成為我不去滿足自己需求的原因。如果我能理解並接受這一點,我就可以毫無愧意地扔下孩子去散步。如果我的伴侶看上去有點生氣,我就會努力去與他共情,告訴他:「我知道,你一個人陪孩子們會很辛苦,我明白。」但我接下來還是會出門。此外,我還可以選擇點什麽外賣,即使某個孩子會因此而抱怨。如果我真正想吃的是壽司而非披薩,我就必須願意去承受來自兒子的阻力。許多父母從小就習慣於把別人的痛苦認定為自己的責任,所以,一旦我們看到我們的伴侶、朋友或孩子因為我們主張或拒絕了什麽而不高興,我們就會放棄。深吸一口氣,把下面這句話記在心裏,這麽做能幫助我們防止失去自我。在很多時候,滿足自己需要的唯一途徑是在這中間容忍他人的痛苦。

如何做

●告訴自己:「在堅持自己的主張時,別人可以不高興。不高興不代表他們是壞人,但也不能阻止我堅持自我。」

●想象你站在網球場的一邊,另一人站在另一邊。告訴自己:「我在這邊,我有我的需要和選擇。他在那邊,他有他的訴求。他如何看待我的選擇是他那一邊的事,不是我的事。我能看到他,甚至能理解他的感受,但那些感受不是我造成的,我也沒有義務讓那些感受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