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中央國家機關各部門人員編制統一按照 5 % 的比例進行精減,哪些資訊值得關註?

2023-03-07新聞

那些把「精簡5%編制」理解為「裁員」的,只能說對體制運作模式一無所知。 類似的笑話還有「取消計劃生育,計生委的公務員會下崗」。

這個5%甚至也不是「減少財政供養規模」,而是相當於留出5%的機動編制,統一用於一些重點工作的用編需求,以免相關重點工作造成政府規模的額外膨脹。 類似於很多地方政府搞的「編制周轉池」。

至於那些渲染「土地財政吃緊,體制內要大下崗」的,可以說是既不懂土地財政,也不懂體制。

土地財政的相關問題,參見:

已經完成工業化的今天,財政再困難,還能比90年代末更困難? 98年部委大分流,那些被「分流」的人,真的「下崗」了嘛?

「20歲的鐵飯碗到了40歲被(全國性)下崗」實際上是 經歷了制度劇變轉軌的社會的特殊現象 ,而不是普遍現象。更多的情況是這種:1920年的日本公務員是鐵飯碗,2020年的仍然是,甚至二戰戰敗「被入關」了,文官政府的正式職員也沒有被系統性大面積開除(被砸飯碗的是一小撮戰犯)。就像房價二十年漲十倍是快速工業化城市化的社會的特殊現象,一個已經基本完成工業化城市化的社會,如果以「過去二十年房價漲了十倍」來論證「未來二十年房價也會漲十倍」,是很可笑的。

90年代的國企大下崗,本質上是「 制度錯配的一次性出清 」。

全世界有幾個市場經濟社會,天然競爭行業的企業,有大規模「鐵飯碗」存在的?全世界有幾個全國性大市場,縣級行政區劃都有比較完整、自成體系的工業?——90年代國企破產,最多的企業類別就是計劃經濟年代一窩蜂搞起來的,各種紡織廠五金廠化肥廠農機廠鉛筆廠、(縣級)國營百貨、(縣級)國營建築工程隊之類,取而代之的是全國性乃至全球性的產業分工,各地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占據產業鏈的某一個環節,而非螺螄殼裏做道場似的「獨立自主」。

實際上,哪怕在90年代,供電局這種 不用參與市場競爭 的國企,照樣吃香喝辣——那個時候人家真的是「電老虎」,而現在越來越像皮卡丘(「電老鼠」)。 同期發不出薪金的不只那些市場競爭失敗的邊緣化國企 (核心國企是「命脈」級核心資產,被牢牢地拽在手裏呢) ,還有廣大欠發達地區的公務員和教師

但是,為什麽這批人沒有大下崗?

哪怕政府已經發不出薪金了, 搞跨國轉移支付,也要優先保障師醫公的待遇

還有人喜歡拿「裁軍」說事。「裁軍」和「裁員」都帶一個「裁」字,會給人一個誤解,體制內部門被「裁撤」後,裏面的人就會沒飯吃了。遠的不說,就是最近的這輪「裁軍30萬」,連級(相當於科員)以上的幹部,有誰被組織掃地出門、被迫自生自滅的?

實際上類似「裁軍」的機關事業單位撤並,一直沒有停過。比如區劃調整,四個區並成兩個區,區直機關人員直接倍增,人員嚴重過剩。或者,類似地級巢湖市被拆分,巢湖市級機關事實上就是被「裁撤」了。 再比如,這幾年的全國性事業單位改革,大量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直接被裁撤了,「單位」還真是說沒就沒了。然而,哪個在編人員丟飯碗了?

和某些人鼓吹的「處級以下人員直接滾蛋」不同,基層幹部、普通幹部,往往是先行安置的物件。杭州去年區劃調整的人員安置思路也大同小異。合並的四個區,人員分流對個人意願尊重度還是挺高的。——假如你和知乎神棍一樣,和下城、江幹的幹部說「你們區要被合並了,然後你們就要下崗了」,人家要麽覺得你有毛病,要麽覺得你在妖言惑眾。

哪怕財政有壓力,對於非市場競爭的組織而言,最小阻尼路徑的選擇,也不是「裁員」,而是「降薪」。同時,封閉入口端,自然退休減員,退一個人、核銷一個編制。 (21世紀後,壟斷央企系統應對冗員,普遍就是這種模式)

甚至在市場競爭的行業裏,縱觀全球,財務壓力下也並非只有裁員一個選擇。一遇危機就裁員甩包袱,是昂撒式新自由主義的路徑依賴 (轉軌期,搞全國性大下崗式的休克療法,其實就有新自由主義內味) 。但萊茵模式之類的社會市場經濟,往往就更傾向於集體降薪、共渡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