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琛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透過了【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將媒體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提出打造一批新型主串流媒體。2022年,國家「十四五」規劃將「十三五」規劃建議中的「打造新型主串流媒體」升級為「做強」,新型主串流媒體的建設目標也從「具有競爭力」拓展到「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從媒體融合元年至今,新型主串流媒體建設已走過了十個年頭,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仍存在地市媒體融合不夠、受眾市場「重青年、輕老年」、國際傳播效果待提升等問題。在視覺傳播和社交媒體盛行的今天,新型主串流媒體建設必須著力全域、全齡、全球三個關鍵點,解決媒體深度融合中的深層次問題,才能發展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串流媒體。
大力建設全域平台。推進地市媒體融合,才能真正築牢媒體融合中的四級格局。作為媒體融合建設中承上啟下的第三級,全國300多個地市級城市的媒體融合是全媒體傳播體系中的重要一環。一方面,須有政策支持。2022年4月,中宣部、財政部、國家廣電總局釋出【關於推進地市級媒體加快深度融合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在全國範圍內遴選60家融媒體中心作為試點單位,深度聚焦媒體融合目標,以具體舉措推進地市級媒體融合發展,並實作以點帶面式的整體提升,內蒙古、江西、貴州、甘肅、新疆、湖北、湖南、雲南等省(自治區)的地市級融媒體中心先後掛牌成立。湖南應以此為契機,發揮媒體業較為發達的優勢,為市級媒體提升造血能力。另一方面,需連上接下、與平台合作。省級媒體可為市級媒體提供業務指導、技術支撐保障,縣級媒體可為省級、市級媒體提供更接地氣的鮮活素材,應加強聯動協同;地市級媒體與平台合作、共建、共享,能拓寬媒體邊界,形成媒體深度融合一體化發展的城市傳播,如南京廣電「牛哢影片」與抖音、快手、新浪、百度等多個商業平台聯手,聯合釋出「IP南京」計劃,集聚各類宣傳資源,推出「何以南京——文化傳承發展融媒主題宣傳季」,共建城市文化傳播,建設城市融媒品牌,探索出了一條城市廣電媒體融合創新的可行路徑。
廣泛覆蓋全齡受眾。截至2023年6月,流動互聯網51歲以上使用者人群占比已經達到了26.4%。在媒體傳播中關註中老年受眾的資訊需求,才能覆蓋全齡段主流受眾。數據顯示,中老年使用者具備更多的可支配時間,銀發人群也是數碼內容消費的主力軍。未來,中老年受眾群體數量和使用時長都將持續增長。一方面應增加內容供給平台。2022年10月,湖南廣播電視台(集團)公共頻道轉型愛晚頻道,升級為中國首個省級老年主題電影片道,上線多檔服務老年群體的節目,構建起銀發內容矩陣;2023年8月,徐州廣電與喜馬拉雅App合作推出FM105幸福廣播,為50歲以上人群打造專屬內容生態。這些有益經驗值得各媒體學習借鑒。另一方面可提供更多參與展示平台。2022年,「銀發知播」群體獲「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集體獎,他們平均年齡77歲,全是高知群體,借助短影片、直播等新興傳播方式進行知識傳播。從內容接收者到創作者,老年使用者需要更多元更便捷的媒介平台,媒體融合也就有了更廣闊的舞台。
全面推進全球傳播。國際傳播是媒體深度融合行程中破局的關鍵。註重建設平台。2023年,人民日報、新華社、CGTN、中國日報等主串流媒體,以及各省市宣傳部門陸續建設國際傳播中心。由湖南日報承建的湖南國際傳播中心是湖南新成立的海外傳播媒體機構,應充分發揮其團隊優勢,實作傳播推廣的海外落地。重視內容和傳播方式創新。導向是命門,內容是靈魂,傳播是翅膀。在堅持正確導向的基礎上,內容和傳播上的創新能打造精品、爆款。2022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出品的中英文融合創新微廣播劇【千裏江山】受到海內外受眾的追捧。不斷凝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輔以各平台的創新傳播,能夠推動中華文明傳到更遠的地方。
(作者系湖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免責聲明:華聲線上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文章僅是作者個人觀點,不應作為投資依據。讀者應詳細了解所有相關投資風險,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部份文章是網絡作者投稿釋出,版權歸投稿作者所有。作者應對文章及圖片的真實性及版權負責。一旦因此引發版權糾紛,權利人提出異議,華聲線上將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刪除相應內容。侵權責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擔,如由此造成華聲線上損失,投稿者應承擔賠償責任。如對本文有任何異議,請聯系我們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