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清音雅韻,這場音樂會展示長三角江南絲竹非遺保護成果

2023-12-28新聞

秀雅精細的江南絲竹,是江南水鄉文化的傑出代表之一。12月27日,「絲竹清韻 海上雅集——長三角江南絲竹保護傳承聯盟迎新音樂會」在浦東新區群眾文化藝術館東劇場舉行,來自滬蘇浙皖三省一市的江南絲竹演出團隊以精彩的演奏,為觀眾獻上一台江南風情濃郁的演出。

8首曲目展現江南絲竹魅力

明嘉隆年間,以魏良輔為首的戲曲音樂家們在太倉南碼頭開創昆曲水磨腔的同時,以張野塘為中堅人物,組成了規模完整的絲竹樂隊,用工尺譜演奏,由昆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後逐漸形成絲竹演奏的專職班社。絲竹演奏與民俗活動密切結合,這種演出形式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後正式定名為「江南絲竹」。

江南絲竹的演奏技法和音樂風格蘊藉含蓄,包含著追求謙和、和諧的人文內涵,在民族音樂史、戲曲、民俗等方面深具實踐和理論研究價值。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江南絲竹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

當晚,來自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的8支江南絲竹團隊,帶來了精心編排的8首悠揚曲目,還與民歌歌手為大家聯袂帶來兩支經典江南民歌【月兒彎彎照九州】和【四季相思】。「民歌+江南絲竹」的組合,讓觀眾沈浸在「江南」的節日音韻之中。

三林江南絲竹樂團表演的【行街四合】是從流傳於上海浦東地區的「大四合」民間樂曲演變而來,該曲慢板穩健流暢,快板熱情奔放,曲調喜氣洋溢,興奮恬靜。

清韻江南絲竹樂團演奏的【三六】小合奏,是江南絲竹八大名曲之一,經過小合奏形式的編配,發揮了江南彈撥樂器華麗明快的特色,具有濃郁的江南風格,旋律優美清雅,流暢活潑,韻味雋永。

由茉莉花江南絲竹社表演的【江南情韻】是一首新編江南絲竹。樂曲運用了江南絲竹的音樂元素,既留存了傳統江南絲竹的韻味,又彰顯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在清新、柔美的旋律中,攜帶著水鄉的人文氣韻和濃郁的鄉土眷戀,似習習清風撲面而來。

由相和江南絲竹樂團帶來的【歡樂歌】是江南絲竹傳統八大曲之一,由民間小調演化而成,常於喜慶場合或節日期間演奏。明快的節奏中,優美流暢的旋律流瀉而出,高低起伏,變化多姿,凸顯節日的喜氣、熱鬧。

蘇州吳平國樂團演繹的【春暉曲】由國家一級作曲家顧冠仁先生於1982年創作,既保持了江南絲竹清新優美的特色,又在旋法及配器等方面作了大膽突破和發展,生動地表現了春到江南的景象。

滁州學院幽谷釀泉民族樂團的【關山望月】則以清流關大戰為歷史背景,作品中既有出征前將士們依依不舍地與親人們揮別的樂思,又將戰場上鼓聲陣陣、將士們金戈殺伐的場景體現得淋漓盡致。

三省一市攜手守護「非遺」

當晚的演出,長三角江南絲竹保護傳承聯盟迎新音樂會特別邀請了國家一級作曲家、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音樂組專家顧冠仁、周成龍,以及孫偉、費斐、吳小舟等來自江蘇、浙江、安徽的傳統音樂藝術家們蒞臨指導。

值得一提的是,參與此次演出的團隊既有來自上海的清韻江南絲竹樂團、蘇州吳平國樂團、杭州藝術學校「相和江南絲竹」樂團等成人團隊,也有來自上海陸行中學南校、滁州學院幽谷釀泉民族樂團等學生團隊,充分反映出江南絲竹的社會普及廣度和保護傳承深度。

清韻江南絲竹樂團由上海市群眾藝術館(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牽頭組建,樂團成員主要為來自上海市群眾藝術館、區文化館和專業院團、院校的青年新秀;三林江南絲竹樂團依托區域內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努力創編精品力作,積極參與交流互動和校園普及,是浦東新區精品文化團隊;蘇州吳平國樂團是由項學臣、姜守良等音樂界前輩於1929 年建立的民間音樂團體,至今已有94年歷史;相和江南絲竹樂團則來自於杭州藝術學校,該樂團多年來活躍於國內外各大文化藝術舞台,進行了多場大型匯報演出。

長三角地區地緣相連,血緣相親,文緣相近,有許多共同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資源。2020年9月,江浙滬皖三省一市非遺保護中心共同簽訂【長三角非物質文化遺產守護聯盟協定】,成立「長三角非遺守護聯盟」。

江南絲竹正是流傳於長三角三省一市間歷史悠久的民間音樂形式。2021年成立的「長三角江南絲竹保護傳承聯盟」 秉持保護、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旨,探索有效的協同機制,努力使中華優秀民族器樂和江南絲竹在現有的基礎上得到更廣泛的普及提高。同時,為長三角江南絲竹保護工作從業人員和廣大絲竹愛好者提供服務與展示平台。

上海市群藝館館長、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吳鵬宏介紹,建設這個平台,旨在加強長三角江南絲竹的交流,以演促學,共同發展,今後將以主題研討、交流演出等「動靜結合」的方式,在不同省市間輪換舉行,共同打造跨區域交流、展示的平台。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