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這裏集聚,三中全會再部署新質生產力

2024-07-19新聞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王悅 北京報道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於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會議審議透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下稱【決定】)。

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在7月19日上午的新聞釋出會上表示,要按照三中全會【決定】作出的部署,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大力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形成一批新興支柱產業,不斷增強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為何發展新質生產力一再強調要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基於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資源稟賦差異較大的實際情況提出的。首先,有利於發揮各地優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新質生產力強調創新、綠色、智能等特征,各地可以根據自身條件,有針對性地發展相關產業,實作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其次,有利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可以縮小地區差距,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實作全國經濟增長的均衡;另外,有利於提高國家整體競爭力。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有助於提高中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為中國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的地位提升提供有力支撐。」中國民協新質生產力工委常務副會長及秘書長吳高斌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說道。

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近年來,中國形成了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光伏等一批優勢產業,新一代資訊科技、新材料、低空經濟、新型儲能等新興產業發展向好,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過14萬家。

隨著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加快發展,不僅培育壯大了新的經濟增長引擎,更凸顯出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高質素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的作用意義。

在此情況下,【決定】提出,要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隨著科技進步和生產方式的變革,生產關系需要不斷進行調整和最佳化,以適應新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這種生產關系應當能夠充分激發生產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實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它要求在生產關系的各個層面,如所有制結構、分配制度、市場機制等方面,都要與新質生產力的特點和發展趨勢相契合,為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新智派新質生產力會客廳創始發起人袁帥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

那麽,如何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新金融專家、中國金融智庫特邀研究員余豐慧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促進先進要素匯聚並激發新質生產力,關鍵是創造一個利於創新的生態環境。這涉及政策激勵來引導資源流向高科技創新;建設開放的創新系統,加速科技成果套用;推進全面數碼化轉型,以及重視人才培養和吸引國際智慧。理想的生產關系,在於它們能靈活協同、以知識為核心、平衡效率與公平,並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確保技術進步的同時,也照顧到環境和社會福祉。這樣,我們不僅能提升生產效率,還構築了一個適應未來挑戰的堅實基礎。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碼經濟深度融合

需要註意的是,想要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不斷深化對新質生產力理論的認識和理解。從新質生產力的特征來看,創新、綠色、智能等要素與數碼經濟的本質特征明顯契合。

吳高斌認為,數碼經濟的發展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提供了技術支撐,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又有助於推動數碼經濟的深度融合,實作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

事實上,此次【決定】已提出了「完善促進數碼產業化和產業數碼化政策體系」、「要促進實體經濟和數碼經濟深度融合」兩項要求。

中國資訊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碼經濟深度融合制度」是當下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實體經濟是國家經濟基礎,而數碼經濟則代表了未來發展趨勢。二者深度融合,不僅可提升實體經濟的執行效率,還能為數碼經濟提供廣闊的套用場景。

在他看來,這種深度融合對未來經濟發展影響深遠,將催生新的產業模式和商業模式,推動經濟結構最佳化升級。同時,隨著數碼技術廣泛套用,企業營運效率將大幅提升,成本將得到有效控制,市場競爭力也將進一步增強。更重要的是,實體經濟與數碼經濟深度融合將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

「完善促進數碼產業化和產業數碼化政策體系是一個復雜而多維的任務。」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

在他看來,首先,這要求政府辨識和理解數碼技術的潛力,以及它們如何能夠重塑傳統產業和催生新的經濟形態。政策制定者需要制定長遠的戰略規劃,明確數碼產業化的方向和目標,並為實作這些目標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資源分配。其次,政策體系需要涵蓋技術研發、人才培養、基礎設施建設、數據安全與私密保護等多方面。政府應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數碼技術的創新與套用。同時,培養具備數碼化技能和知識的人才也是至關重要的,這需要透過教育改革和職業培訓來實作。此外,政府還應推動數碼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升級,以確保數碼技術的廣泛普及和有效套用。最後,完善政策體系還需要政府與企業、學術界、社會團體等多方進行緊密的合作與協調。透過共同研究和政策對話,可以確保政策的有效性和適應力,以應對快速變化的數碼經濟環境。

責任編輯:徐蕓茜 主編: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