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基於權威歷史資料整理撰寫,文末有文獻參照來源,請知悉。】
原子彈的出現間接地為世界帶來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相對和平,盡管局部沖突時有發生,但總體而言,世界大戰的風險降低了。然而,原子彈誕生之初,與和平毫無關聯,反而被視為人類文明的終結者。
然而,即便如此,美國仍將原子彈用作對外訛詐和威懾的主要手段。在韓戰中,杜魯門曾公然揚言要對中國動用核武器,但最終因遭到反對而未能得逞。
【扔原子彈就像吸毒】
即便美國不對日本使用原子彈,其在太平洋戰場上取得最終勝利也是大概率事件,畢竟彼時日本在人力、武器裝備及工業產能方面已無力與美國繼續抗衡,盟軍的勝利已成定局。
美國對日本使用原子彈的主要原因在於戰場上傷亡的大多是日本平民,而日本的軍國主義高層仍妄圖孤註一擲、負隅頑抗。為盡快結束戰爭,美國不得不采取這一行動。
美國也想驗證該武器的威力,但總不能無緣無故地向平民區投擲原子彈,因此日本成為了名正言順的試驗場。此外,當年日本偷襲珍珠港,使美國憋了一口氣,投原子彈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報復和出氣。
科學家們深知原子彈的巨大威力,但美國高層並未學習過核物理。因此,當他們親眼目睹原子彈的強大威力後,便如癮君子迷上毒品一般,對這種武器著了迷。在他們看來,原子彈幾乎可以解決 99%的問題,而剩下的 1%只需再投擲一顆原子彈即可。
自日本遭受兩顆原子彈轟炸後,美國便極度依賴以核威懾和核訛詐的手段來實作各種外交和戰爭目標,而對於中國,美國共實施了前後三次核訛詐。
首次發生於韓戰爆發之初,彼時美國曾考慮在北韓邊界使用核武器,此舉既可以阻止我們或蘇聯入朝參戰,亦可對蘇聯起到警示作用。
後兩次是在韓戰爆發後,這些核訛詐有的可以在美國公開資料中查詢到,有的可以在美國總統杜魯門的采訪中找到確鑿證據。1950 年 11 月 28 日,美國海軍少將拉洛曾希望透過原子彈來阻止中國入朝作戰。
兩日剛過,杜魯門又在一次公開記者會上發表了一些帶有恐嚇性質的言論,諸如美國將采取某些必要措施來應對戰場形勢變化,而記者想必很容易想到這一必要措施是什麽。
於是,他詢問是否擁有原子彈,杜魯門則迂回地回答說,包括各種武器,記者通常是不嫌事大的,於是繼續追問,杜魯門只好給予肯定答復,並表示正在積極考慮這一問題。
那時蘇聯的原子彈剛試驗成功,中國還沒有自己的核武器,原子彈的研發甚至尚未提上日程,美國的核訛詐讓我們人心惶惶。若不是毛主席等早期黨中央領導人分析局勢,判斷美國不敢輕舉妄動,堅定抗美援朝,我們或許就被美國嚇倒了。
【美俄竟能如此相像?】
熱衷於使用核武器作為威脅和談判條件的,還有俄羅斯,俄烏沖突爆發以後,俄羅斯就不止一次明裏暗裏的表示自己如果被逼急了會使用核武器,歐洲有些國家對此表示擔憂,但也有人認為大毛只是虛張聲勢。
無論真的會用還是虛張聲勢,我們都能看出今天的俄羅斯和當年的美國非常相像,俄羅斯之所以在俄烏沖突爆發以後,總是叫囂著使用核武器,是因為俄烏戰場上他們沒有占到多少便宜。
雖然總的來講,俄羅斯各方面實力都強於烏克蘭,但還沒有強大到能把烏克蘭直接碾壓到毫無還手之力的地步,尤其是在北約和歐盟的輸血和支持下。至於美國其實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才總想著用核訛詐來逼我們退兵。
雖然我們當年只有蘇聯的支持,但奈何我們的個人作戰能力實在太強,而且戰鬥意誌也和美國有天壤之別,他們畢竟是侵略方,所以士兵往往不知自己為何戰鬥,而我們是保家衛國,所以有鐵一般的決心。
基於此,當我們跨過鴨綠江後,麥克阿瑟即被向南一路擊退,甚至差點被推至海裏,然因我軍後勤補給未能及時跟上,故未能乘勝追擊,將敵人徹底擊退。
韓戰時期,誌願軍挖掘了長達 1250 千米的坑道,加上各種交通壕等軍事設施,總長度甚至超過了萬裏長城的六千多公裏。當這些坑道全部完工後,美軍再也無法依靠武器優勢在戰場上取得勝利,這裏僅指常規武器。
最初,他們需發射 40 至 60 發炮彈才能擊斃一名誌願軍,然而在 1952 年後,這一數碼增至 660 發。即便美國富有,要徹底打垮我們,也需耗費巨額軍費,這必然會損害美國元氣。
彼時美蘇冷戰,美國為避免被蘇聯趁虛而入,在韓戰中為打敗中國,不願付出巨大代價,遂考慮常規武器之外的手段——核武器。
最初,杜魯門並非如此傾向於使用核武器進行威懾。即便國民黨被擊退至台灣,宋美齡主動請求他這樣做,他也沒有同意。然而,當他意識到美軍即將被誌願軍擊敗時,便改變了先前的理智作風,開始不斷向外界傳遞訊號,試圖以此嚇退我們,並為自己和盟友壯膽。
然而,美國的盟友並沒有因核訛詐而感到安心,反而力勸杜魯門不要對中國使用核武器,因為蘇聯此時已成功進行了核武器試驗,其核彈頭的數量尚不確定。
此外,美國此舉表面上是針對中國,實際上是為了在冷戰中獲勝,起碼是打壓蘇聯。蘇聯不可能不明白這一點。一旦中國遭受核武器襲擊,蘇聯必然會采取相應的報復行動,美國或許有能力進行攔截,但歐洲沒有,所以他們必須阻止美國做出這種損人不利己的決定。
【上有顧慮,下有良心】
然而,即便如此,美國國內仍有不少強硬主戰派,甚至可說是戰爭狂人,欲以核武器給我們以教訓,但卻遇到了諸多阻力。
美國在全球各地發動戰爭的主要原因是為了獲取財富,因此戰爭的勝負並非至關重要。要將整個北韓半島完全納入美國勢力範圍是不現實的,因為北韓半島離蘇聯更近,蘇聯不可能允許家門口有一個可供美國飛機隨時起降的地方。
況且北韓乃中國的東大門,即便拼盡全力,我們也會阻止美國消滅北韓。然而,若美國退一步,僅保留北韓半島的分裂局面,或許會容易一些,成本也相對較低。
所以綜合比較收益與成本,選擇采取常規戰爭的方式,與誌願軍達成停火,維持南北韓半島現狀,才是美國的最優選擇。而核武器充滿不確定性,不僅無法獲得好處,還會付出巨大代價。
除美國高層內部有人反對使用核武器外,美國普通群眾和基層將領也持反對意見。美國人民自認為代表正義,但在他國門口投擲核武器,無論如何都難言正義,因此美國民眾對杜魯門的核威懾極為反感。且二戰結束不久,美國民眾已厭倦戰爭,不願與中蘇等大國再起沖突。
李奇微後來接替了麥克阿瑟,他也非常反感使用核武器。在他的回憶錄【北緯 38 度線】中,他這樣寫道:「還有一派主張在僵持不下時立即使用核武器,在我看來,這種做法真是邪惡到了極點,我們絕不能像禽獸一樣行事。」
李奇微並非和平主義者,事實上,他在北韓戰場上給我們造成的傷亡遠高於麥克阿瑟。他也不會像麥克阿瑟那樣自高自大、自以為是,而是會主動學習我們的作戰方法。
李奇微的到來使我們前期的優勢喪失了許多,盡管最終我們取得了勝利。然而,李奇微的實力遠勝於麥克阿瑟,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因此我們非常尊重這位對手。
李奇微是美國陸軍四星上將,他認為戰爭只是捍衛國家利益的手段和職責,而非愛好。因此,在他看來,使用核武器已超出保家衛國的範疇。
這會使美國軍方成為濫殺無辜的兇手,李奇微對用核武器轟炸中國非常反對,盡管他當時因職位等原因,不能直接反對杜魯門和後來的艾森豪威爾,但他仍在回憶錄中直言不諱地對他們提出了批評。
在韓戰過去十年後,美國也與我們打過有限戰爭,但類似韓戰這樣的中美直接對抗戰爭再未發生,故名不正而言不順。而當我們成功試爆原子彈後,美國便不再像過去那樣頻繁仗核器炫耀武力。
在蘇聯對其施加的壓力大到無法承受的情況下,他竟然還主動與我們緩和關系,真是「前倨而後恭,令人發笑」。
從中美幾十年的對抗與合作中可以看出,若想使對方尊重你,並與你溫和合作,僅靠善良和主動示好是無濟於事的,歸根結底,還是要自身強大,擁有令對方不敢輕舉妄動的實力。
[1]據媒體報道,美國曾三次對中國進行「核訛詐」。
[2]經福謙:核武器神秘化的歷史背景在於核壟斷政策的保密與封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