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 年 8 月,他投身越南解放軍之路。如同粟裕將軍,阮友安也親身經歷了從普通士兵到將軍的身份蛻變歷程。
阮友安作為越南軍界新生代的傑出人物,在與美軍的越戰中表現出色,令西方軍人又贊又恨,其戰績令人難忘。
阮友安於 1926 年出生在越南寧平省,他出生時的身份是工人的孩子。
1945 年,他投身於由救國軍等武裝組織統一合並而成的越南解放軍(即越南人民軍的前身),一年後便加入了印度支那共產黨。
1946 年 11 月,越軍毅然投身到抗擊法國侵略者的戰爭之中。
1951 年 2 月抗法戰爭時,「衛國軍」正式變更為如今熟知的「越南人民軍」,初步實作主力、地方和遊擊三種武裝結合。
在抗法戰爭的錘煉下,越軍體系得以成長,阮友安也從營長不斷晉升,最終成為步兵 316 師 98 團團長。
1958 年,他被授予中校軍銜。到了 1963 年,他又出任步兵 325 師的師長一職。
1964 年年末,他率部隊南下,前往越南南方助力武裝鬥爭,次年便出任西原軍區的副司令兼參謀長一職。
即便身處困境,他毅然決然地撤回指揮所,成功保全了己方力量。
阮友安的一生深陷戰爭硝煙,與戰場相伴始終。北越高級將領常化名作戰,行蹤詭秘,外界對其知之甚少,宛如神秘存在。
阮友安的背景與歷史,秘密檔案中記載寥寥:歷經 45 年軍教,大多時光於越南兩場大戰的烽火裏經受磨煉。
阮友安出生於 1926 年,來自河內,其父親曾為白梅機場技工,因而在 1937 年參與了越南的抗法運動。
小小的阮友安心中被父親頑強抵抗侵略者的精神種下了一顆種子。
就在此次的抗法行動裏,阮友安的父親竟遭法國人抓走並囚禁起來。
父親被捕之後,阮友安亦漸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1945 年,19 歲的阮友安在歷經數年鍛煉後,趁著秋季革命勝利的契機毅然參軍。
阮友安置身軍教,訓練極為刻苦,每逢沖鋒總是奮勇當先,因而其晉升速度頗快。
他從士兵起步,歷經訓練班長、連政治委員等職,逐級晉升,在奠邊府戰役時還擔任了團長一職。
在抗法戰爭後,阮友安晉升為參謀和師長,曾指揮多個師,像有著光榮歷史的第三十五師、第一師及第三百零八師。
在此期間,他一直擔任高級軍事學院院長,事業順遂。阮友安家庭美滿,妻子是化學老師,育有三子,還有三個孫女,盡享天倫。
晚年時,戰爭歲月已逝,生活歸於平靜,可阮友安對曾經縱橫沙場的往昔仍記憶猶新。
在一本回憶錄裏,阮友安講述了德浪河戰役,分享戰術思考及指揮經歷,意在圍困美軍陣地,吸引增援並殲敵。
1965 年 10 月,越南解放武裝力量於西原戰場掀起波萊梅戰役,與南越及美軍對抗,旨在拔除防線、擊潰援軍。
美軍總司令威斯特摩蘭推行「搜尋並殲滅」戰略,調遣新組建的第 1 騎兵師,透過空降展開搜尋攻擊行動。
然而在德浪河谷,他們與越軍步兵團不期而遇,由此爆發了史上首次大規模的直升機空降作戰。
越軍阮友安等人行動迅速,搶先攻擊新投入戰鬥的第 1 騎兵師,16 小時激戰,致使美軍損失多達 479 人。
相較而言,越軍的損失相對較少,其總計傷亡人數為 354 人。
阮友安指揮的這場戰役令他難以忘懷,越軍在火力弱勢中表現出眾,重挫美軍士氣,使威斯特摩蘭的戰略現破綻。
戰後,解放武裝力量重新部署,組建了步兵第 1 師,由阮友安任師長。1967 年 11 月,他在德都 1 號戰役又重挫美軍,獲最大勝利。
1968 年,阮友安被調配至越南駐老撾誌願軍的司令部工作。
在 70 年,他指揮 139 號戰役,擊潰皇家老撾陸軍,守住查爾平原。此後,阮友安任步兵 308 師師長,其名永留史冊。
在德浪河谷戰役裏,越南人民軍最高指揮官阮友安聲名大噪,備受敬仰。
1968 年的 9 號公路一溪山戰役中,阮友安及其所率第 308A 步兵師雖稍有挫敗,但其威名仍在,深受越南將領信任。
歷經一場又一場戰爭,阮友安漸漸領悟,戰爭無論勝敗,都必然要承受對應的代價。
1971 年爆發的那場戰爭,在他的記憶中留下了尤為深刻的銘印。
1971 年「蘭山 719」行動的第二天,阮友安指揮第 308A 步兵師快速出擊,在南越國軍北翼屏障尚未建成時,成功穿越 16 號公路。
阮友安剛抵達戰場,就深知 500 高地意義非凡,隨即設立指揮所,偵察地形並研究敵情。
當戰場局勢清晰後,阮友安接到攻取 500 高地的命令。他研究地圖分析陣勢,很快制定出圍困敵人至其疲憊再進攻的計劃。
計劃敲定,他即刻下達作戰命令,讓步兵拓寬戰壕向 500 高地逼近,同時安排火力團隊進行掩護。
結果戰術生效,美軍補給直升機群遇襲,1 架被擊落,余者被迫撤離。隨後其武裝直升機突擊防空連,遭反擊,一被打壞一被擊落。
經過四天的圍困,阮友安借助電台監聽與地面觀察,斷定別動軍第 39 營深陷重圍,其活動均在越南人民軍射程之中。
在封鎖之下,別動軍束手無策,只得龜縮於工事內,可這些工事還天天遭越南人民軍轟炸,破損不堪。
於是,阮友安打算先讓第 88 步兵團 6 營的 9 連與 11 連攻占 2 號子高地,接著令第 102 步兵團全力出擊,拿下 500 高地並殲滅別動軍第 39 營。
1971 年 2 月 18 日的 23 點被確定為發起進攻的時間。
在準備出擊前,阮友詩營長選定楊登海執行定向雷爆破任務,以突破 500 高地。雖遇火力阻攔和傷亡,可他們意誌堅定如初。
23 點,在炮兵團火力掩護下,定向雷爆開鐵絲網,88 步兵團 9 連和 11 連迅猛沖向 2 號子高地。饑餓疲憊的 39 營頑強抵抗,3 小時激戰後,高地被越軍攻占。
然而,阮友安因傷亡慘重撤回 88 步兵團 6 營,讓 102 步兵團 9 營防守。此間高地遭美軍轟炸,雖艱難,但 9 營成功抵禦 39 營反擊。
阮友安牽掛著後勤,倉庫被毀物資受損。16A 號公路卡車行進艱難,一裝米卡車被擊,司機僥幸逃脫。緊急中他決心:今夜必奪 500 高地。
17 點,675 炮兵團 2 營的炮火似猛虎般撲向 500 高地的 3 號、4 號子高地。19 點 30 分,總攻拉開帷幕。
烈火熊熊、炮聲隆隆、硝煙彌漫。102 步兵團 9 營迅猛出擊,很快拿下 1 號和 3 號子高地。但 4 號子高地敵軍抵抗強烈,南越炮兵支援,越軍失真失。
當下,102 步兵團 9 營的四個連(含一個火力連)均已參戰,然而縱使全力以赴,4 號子高地依舊難以攻克。
黑虎營深陷困境,被圍五日且糧絕,仍拼死抵抗。然無補給終致氣竭,2 月 20 日 16 點 04 分,39 營棄 4 號子高地西突。
102 步兵團 9 營勇猛異常,快速拿下 500 高地。39 營剩下 199 名官兵成功撤離,兵力損失超半。
據【越南人民軍衛生勤務史】,圍攻 500 高地的 1026 名越軍,185 人受傷、61 人戰死,實際損失遠超 39 營。
39 營被圍困,糧彈皆絕,可 102 團不僅未將其全殲,自身損失還超過了對方。
號稱越南頭等主力部隊的 102 團,在這方面顯然還有進步和提升的余地。
與此同時,304A 步兵師 24 步兵團於 9 號公路 351 高地進行防守阻擊,為此付出慘重代價。
阮友安深切領會到,即便越南人民軍贏下了 500 高地之戰,可這勝利卻是以慘痛代價換來的。
在光輝光榮的戰績背後,犧牲和苦澀常相伴。阮友安深知,八十年代遇上強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可謂山外有山。
1972 年,阮友安率領越南人民軍現身老撾戰場,掀起了「Z」戰役的熊熊戰火。
在他的操盤指揮下,312 師、316 師、886 團等步兵部隊,如狂潮席卷桑通和龍鎮,輕松掌控查爾平原。
然而,戰爭殘酷且無情,絕不會給任何人留出哪怕片刻的喘息之機。
同年春天,越南針對南越發起戰略進攻,卻似撞在堅石上,遭到南越軍隊強力反擊,損失慘重,遍體鱗傷。
就在這時,阮友安毅然站出,掌控指揮權,率領 308 師奔赴廣治市守衛戰,成功抵禦南越軍隊兇猛反擊,贏得驚人勝利。
廣治市得以堅守,阮友安功不可沒。他因此被派往蘇聯進修,1974 年還晉升為少將。
1975 年的春天,阮友安出任第 2 軍軍長一職,全新的挑戰也隨之擺在他面前。
越南人民軍對南越展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總進攻和總奮起」戰役。阮友安將軍勇若猛虎,率部攻克順化,擊潰南越第 1 軍團,為進逼西貢掃除障礙。
阮友安將軍繼續奮進,揮動指揮棒,引領第 2 軍投入胡誌明戰役,似勇猛雄獅,一舉沖入西貢總統府。
1975 年 4 月 30 日 11 時 30 分,越南解放陣線的紅藍金星旗在總統府樓頂高高飄揚,充滿自豪。
越南統一戰爭落幕,阮友安將軍與其戰友們的名字,永遠鐫刻在歷史的金字塔中,熠熠生輝。
1980 年,阮友安因其功績獲得肯定,從而得以晉升,成為了一名中將。
1983 年,他擔任軍隊競賽委員會主任一職。一年後,他取代杜程,成為第二軍區副司令兼參謀長。
然而,戰爭帶來的磨礪依舊未曾停歇,前路依舊充滿未知與挑戰。
老山戰場上越軍連遭挫敗,阮友安又挺身而出深入前線調研。可這次面對強大的中國軍隊,他明白僅靠勇氣無法改變局勢。
軍力對比的天平早已失衡,越軍大規模反攻淪為空想,只帶來無盡傷痛,最終落得折戟沈沙的結局。
阮友安心知,老山之戰得靠政治來解決,軍事僅能獲局部成果,需竭力避免局勢變得更糟。
然而,他大概怎麽也沒想到,中國軍隊的反擊即將來臨,而且眨眼功夫就會出現。
1985 年 3 月 8 日,中國陸軍第 1 軍開啟「852 行動計劃」,五個步兵連一同出擊,展開了一場長達四晝夜的大規模戰鬥。
他們成功奪取敵人關鍵據點,掌控前沿緩沖區,造就「出奇制勝」之勢。越軍遭重創,1200 余人被殲,防線瞬間瓦解。
此次勝利顯著最佳化了陣地防禦的局勢,使得中國軍隊贏得極高的稱贊。
阮友安,此刻已避無可避,這場猶如「當頭一棒」的狀況直直地砸向了他。
1985 年的老山戰場上,越軍左支右絀,呈現出節節敗退的態勢。
阮友安重新安排作戰部署,趕赴前線進行反擊,怎奈中國軍隊堅守陣地,越軍根本找不到突破的機會。
阮友安於報告中苦笑著坦言:「這支部隊極其兇猛。」反撲無果,他下令部隊暫停進攻,回河江對戰局做詳盡評估。
在與蘇聯軍事顧問團研討之後,阮友安決定不再全線反撲,而是局部突破,策略變為「積極防禦,以攻為守」,為長期戰役做準備。
他於河江戰場招募新兵,以欺詐手段與中國軍隊對峙周旋,旨在維系柬埔寨戰場的優勢。
阮友安轉變策略,悄然構築前沿塹壕,部署伏兵,安排部隊輪流作戰,積極籌備反攻事宜。
盡管整體軍力不如中方,他卻大膽果敢,妄圖憑借局部攻勢拖垮中國軍隊,穩固老山戰場,給越南總體戰略贏取時間。
然而,歷經兩日兩夜的激戰,中國軍隊順利擊潰越軍的進攻,讓越軍遭受重創。
中國軍隊初戰取勝,然而部份陣地失守,雙方激烈爭搶,戰局再度僵持不下。
於老山戰場之中,越軍的阮友安承受著往昔從未有過的巨大壓力。
盡管他調整策略、鼓舞士氣,一度讓解放軍小有失地,可依舊沒能奪回戰局主動權,始終無法改變節節敗退的局面。
這幾年,阮友安的軍事生涯陷入極度郁悶且無力的境地,因為他根本無法戰勝對手。
然而,第 67 軍的解放軍遭遇挫敗後,愈戰愈勇,精心籌謀,最終成功奪回了失守的陣地。
此後,中國軍隊完全掌控了戰場主動權。第 67 軍站穩腳跟,頻頻出擊,越軍難以抵擋。
阮友安束手無策,唯有進行小規模的騷擾與襲擊,企圖拖垮、消耗中國軍隊,讓這無望取勝的戰爭持續。
阮友安,曾於抗法、抗美及統一戰爭中展現非凡戰術才能,卻在老山戰場折戟,無奈咽下失敗的苦果。
前越軍步兵 313 師副師長兼參謀長裴尼樂曾表示:「我對戰敗負有責任,當時就算換他人,結果恐怕也一樣。」
阮友安一生飽經風霜,從戰場轉至講台。1986 年晉升上將,次年接替病逝的武立成為第二軍區代理司令。中越戰爭結束,其軍教生涯落幕。
1988 年,他受命投身教育領域,擔任陸軍學院院長,後掌管高級軍事學院。1995 年於河內離世,享年 69 歲,其軍事教育生涯終結。
他的一生榮譽滿滿,勛章無數,諸如二級軍功勛章、戰勝勛章等,胸前光芒閃耀,璀璨如星。
盡管在最終的戰場失利,可阮友安這位為越南民族獨立解放奉獻一生的傑出戰術家,能坦然面對人生落幕。
[美]哈羅德·G·穆爾、喬瑟夫·L·蓋洛威所著,由王執中、徐舟濤轉譯的【一個美國大兵親歷的越南戰爭】,出版於 2001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