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75周年華誕即將到來之際,一批為新中國建設和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功勛模範人物被授予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以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任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誌
說過,他一生幹了三件值得欣慰的事:研制導彈、送衛星上天、送中國人進入太空並籌建中國空間站。
對很多人來說,這三件事中的每一件都是難於登天,而王永誌卻一路披荊斬棘,開創出中國人為之自豪的壯麗事業。今年6月,這位書寫傳奇的92歲老人永遠離開了我們,而他摯愛的事業卻依然在浩瀚蒼穹,熠熠生輝。
△建成空間站以來各次任務標識
這是王老90歲生日那天收到的一份特別的禮物,那一天,他還收到了來自太空的「宇宙級」祝福。
航天員 劉洋:
我們神舟十四號乘組在中國空間站祝王院士身體健康、生日快樂。
「我要安全地把中國人送進太空,
安全地返回祖國大地「
1992年,中國載人飛船工程立項,王永誌被任命為總設計師。別人60歲退休,王永誌60歲卻毅然決然走上了新的工作崗位。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永誌:
它的使命是要實作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夢想。壓力再大也要幹。
壓力再大也要幹,這是王永誌一生對事業的追求。
當時,中國飛船計劃進入太空時,國外載人航天已經開始了40年,想要迎頭趕超,王永誌直接瞄準了當時世界頂尖飛船
。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永誌:
雖然我們起步很晚,我們要高起點
,就和它一個檔次,可以比翼雙飛,也就是拉平這40年的差距,自主創新,跨越式地發展。
載人航天工程的重中之重是保障航天員的人身安全。作為工程的總設計師,王永誌不僅要對工程的重大決策負責,也要對各個系統負責。為此,他提出嚴格執行從源頭尋找問題的「歸零」制度,明確不帶任何隱患上天是「歸零」的核心
。
2003年10月15日,隨著王永誌和全體航天人的齊心協力、集智攻關,中國人的腳步終於第一次邁進太空。
楊利偉:
向世界各國人民問好,向在太空工作的同行們問好。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永誌
:多少年的努力,就一個目標,我要安全地把中國人送進太空,安全地返回祖國大地。
當看楊利偉很健康地出來的時候,那真是感慨萬千,把過去的勞碌都忘在腦後了,我們成功了,我們實作了飛天夢想。
整整3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從立項到今天,有22名中國航天員造訪浩瀚宇宙。
「我們中國人不會再被欺負!」
他把一生獻給國家
王永誌的一生,是時時刻刻聽從國家召喚、敢於赴湯蹈火的一生。
1932年,他出生於遼寧昌圖一個貧寒的農家。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眼看著美國飛機頻繁騷擾遼東,原本想做農學家的他意識到,有國無防是不行的,因此立誌報考並在1952年順利考入清華大學航空系飛機設計專業。
在被派往莫斯科學習期間,因為國家需要,他又既然決然改學了火箭導彈設計
。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永誌:
強軍、保家衛國,這樣我們中國人就不會再被欺負,這樣的一個信念就成長起來了,也很堅定。
1961年,王永誌回國投身艱苦的導彈研發。1964年,他參加了中國第一枚中近程導彈發射試驗。試驗臨近時,由於天熱導致推進劑膨脹,人們發現導彈射程達不到預期落點,任務被迫停滯。就在大家無計可施之際,年輕的王永誌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方案:泄出600公斤燃料
。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永誌:
我想把多余的推進劑燃料泄出來,反而使它能增加射程,但是大家都不接受我的意見。
說服不了別人怎麽辦?王永誌直接找到了發射現場最高技術決策人錢學森,向他詳細解釋了推進劑配比的問題,為什麽必須去掉推進劑中多余的燃料才能輕裝前行。錢老仔細聽後當即拍板:「這個年輕人的意見對,就按他說的辦!」
最終,這個方案讓導彈試驗取得成功。
後來,在討論第二代戰略導彈總設計師該由誰來擔任時,錢學森毫不猶豫地推薦了王永誌。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永誌:
與權威的意見不同的時候,你要敢於提出,這是很不容易的。你得有勇氣,這個勇氣從哪來,就是對事業的高度責任感。
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王永誌在導彈火箭研制領域,一幹就是三十年,他參與或主持了6個導彈型號、4個火箭型號的研制。
降你三級,你還幹不幹?
王永誌:幹
1986年,王永誌又迎來一個新的挑戰。當時,西方國家發生的一系列航天事故,造成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出現危機。但王永誌從中看到了中國火箭進入國際市場的契機,決定研發捆綁式火箭
。
基於三張草圖,中國航天贏得了首個國際合約。然而,合約條件十分嚴苛,要求必須在18個月內完成一次成功的飛行試驗,否則將面臨高達100萬美元的罰款
。
王永誌秘書、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研究員 王朋:
國內的一些專家一聽這個事不靠譜,時間就只剩下那一點了,就覺得辦不成。有專家就對著王永誌說,你錢也花了,但你沒搞成,國家的聲望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降你
三級,你還幹不幹?王永誌說:幹。
就是在外國專家看來,研制這樣一個新火箭至少需要4-5年,甚至10年。王永誌頂住壓力,立下軍令狀,成功創造了18個月研制一枚新型大火箭的奇跡
。
長二捆的首飛成功,不僅讓中國的火箭首次打入了國際市場,也為後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奠定了重要基礎。
在王永誌的書房裏,我們看到了他積攢了六十多年的科研筆記。一本本發黃的筆記本上,誕生出中國人引以為傲的東風系列導彈、長征系列火箭、中國人進駐太空等舉世矚目的成就。從藍圖繪夢到拼搏圓夢,王永誌始終將國家的需要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王老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使命因艱巨而光榮,人生因奮鬥而精彩,這也是他一生的寫照。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永誌:
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理想、誌願。宇宙是無限的,探索也是無盡期的,你回頭再看,可能我們已經幹過的事情,算不了什麽了,更壯麗的事業還在前頭。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免責聲明:華聲線上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文章僅是作者個人觀點,不應作為投資依據。讀者應詳細了解所有相關投資風險,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部份文章是網絡作者投稿釋出,版權歸投稿作者所有。作者應對文章及圖片的真實性及版權負責。一旦因此引發版權糾紛,權利人提出異議,華聲線上將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刪除相應內容。侵權責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擔,如由此造成華聲線上損失,投稿者應承擔賠償責任。如對本文有任何異議,請聯系我們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