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德海軍無視中方警告,派2.8萬噸級艦隊直闖台海,解放軍全程監視

2024-09-16軍情

歐洲各國對中國的態度差異顯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法國和德國,展現了兩種截然相反的立場。

關於台灣問題,法國認為歐洲不應插手。然而,與之相比,德國如今卻緊跟美國步伐,對中國表現出極為不友好的態度。最近,德國還特意派遣軍艦穿越台灣海峽,期間全程受到我方兩岸軍艦的嚴密監視。

德國海軍穿越台灣海峽的始末

中國對法國和德國穿越台灣海峽的態度截然不同,這主要源於兩國在立場上的差異。

在存取中國期間,法國總統馬克龍表示,台灣問題與歐洲無關,歐洲不應擅自介入。此外,法國軍艦在經過台灣海峽時,應事先向中國通報。

這完全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因此中國並未派遣專人進行特別監視。近日,德國的兩艘軍艦透過台灣海峽,靠近台灣島一側航行,目的地是菲律賓的馬尼拉。

然而,在此之前,中國並未接到任何關於德方計劃透過台海的通報。此外,如今德國已淪為美國的急先鋒,在中國的台灣問題上表現出的立場和行動都極為惡劣。

正因為如此,當德國的兩艘軍艦駛過台海時,大陸派出了軍艦進行監視,隨後台軍也派出軍艦應對。大陸的策略是左右夾擊,而台軍則采取了尾隨的方式。

此次德國派出的兩艘軍艦,分別為巴登-符騰堡號護衛艦和美因河畔法蘭克福號補給艦。在當前德國海軍的艦艇編制中,這兩艘可謂是其中的翹楚。首先,巴登-符騰堡號是德國最具現代化的護衛艦之一。

該艦的排水量超過7000噸,在國際上已屬超大型護衛艦。更值得註意的是,它配備了一整套先進的武器系統,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口徑127毫米的艦炮,以及具備遠端打擊能力的導彈。

從配置上看,這門艦炮並無明顯不足,然而它是一門單管艦炮,而且僅此一門。盡管還配備了一些遠端導彈和近程防空導彈,但整體火力強度並不算特別突出。

這艘補給艦體型更加龐大,排水量超過兩萬噸,堪稱一艘巨無霸。憑借這艘大型補給艦,德國艦隊將能夠進行長時間的遠洋航行,再也不必擔心補給短缺的困擾。

德艦隊此次行動顯然經過了精心的提前部署,他們選擇在深夜穿越台海。在這一時刻,四周寂靜,雖然無法確保絕對不會被察覺,但確實能夠有效降低外界的關註度。

然而,他萬萬沒有料到的是,這種行為不僅沒有打消疑慮,反而更讓人對他的動機產生懷疑,進而引發了更多的關註與猜測。當軍艦進入台海的瞬間,雙方的軍艦早已將其釘選。

根據德國的計劃,只要不提前宣布,並在淩晨時分行動,就能神不知鬼不覺地完成任務。然而,他們萬萬沒有料到,中國的兩岸軍艦早已嚴密戒備,隨時待命。

原計劃在亞太地區大展拳腳,沒想到最終的結果卻如此。既未實作預期效果,反而招致了國際社會的質疑與批評,對自身的國際形象造成了巨大的沖擊。

背後的原因

德國此舉的用意顯而易見,無非是想討好美國。當前台海局勢緊張,德國此時未經同意穿越台灣海峽,若說這不是在蹭熱度,恐怕沒人會相信。

他這樣做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在國際舞台上提升自身的存在感,另一方面是向美國表明自己忠誠的立場。二戰期間,德國遭遇了慘痛的失敗,而距離那場戰爭已經將近80年了。

正因為一直頭戴這頂戰敗的帽子,德國始終感到自己低人一等。然而,經過深刻反思後,它決定將經濟發展擺在首位。

經過持續的努力,德國的經濟確實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成為歐洲地區的領軍者。盡管經濟發展相當出色,但在軍事領域,德國一直保持低調,未曾刻意張揚鋒芒,這一態勢延續了多年。

近年來,這種狀況發生了顯著的轉變,經濟發展似乎遇到了瓶頸,呈現出停滯不前的局面。原本心中就積壓著一股怨氣,如今經濟形勢又如此糟糕,自然會渴望找到一個發泄的出口。

此外,美國在背後采取了軟硬兼施的手段,使得德國的「鬥誌」再次被點燃。德國不僅滿足於作為經濟強國,還渴望在軍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從而躋身與美國並駕齊驅的世界強國行列。

遺憾的是,這個願望終究只是心中的美好幻想,想要實作並非易事。自二戰結束後,德國的軍事力量一直受到限制,盡管擁有自己的國防政策,但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北約的集體安全體系。

換句話說,如今的德國雖身懷絕技,卻因手腳被束縛,難以施展拳腳。為了能夠「解開束縛」,獲得喘息之機,德國也在積極尋求有效的解決之道。

近年來,他在軍費上的投入大幅增加,並頻繁參與北約的軍事行動。然而,德國僅憑自身力量難以迅速實作目標,因此希望獲得更多來自美國的支持。

此前,德國為了取悅美國而選擇支持烏克蘭,如今又在台海制造挑釁,顯然也是為了向美國表明忠心。然而,結合當前局勢來看,德國的這一願望恐怕難以實作。

雖然美國樂見德國在台海制造事端,但它更期望德國能大張旗鼓地行動,聲勢越大越好。然而,德國並未滿足美國的期望,不僅行動低調,來去無聲,還遭到中國軍艦的嚴密監視,最終在國際舞台上顏面盡失。

美國是典型的實用主義者,始終關註自身利益的保障。如果德國具備足夠的利用價值,美國或許願意提供幫助;但一旦這種價值不復存在,美國很可能會毫不猶豫地將其拋棄。

也有觀點認為,德國此舉不僅僅是為了討好美國,還在回應北約不斷推進的「東擴」行程。

此前已有報道指出,多艘北約國家的軍艦陸續抵達日本,顯然北約正積極在亞太地區推進軍事擴張。作為北約最重要的成員國之一,德國一向被視為歐洲的領導者,在這一行動上自然不會落後。

中德關系何去何從?

盡管德國此次派遣軍艦穿越了台灣海峽,但行動低調,並未大張旗鼓,顯然它仍然不敢輕易冒犯中國。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在國際舞台上的重要地位顯而易見,世界各國與中國的貿易頻繁,德國也不例外。

可以這樣說,中國如今已成為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讓我們來看一組數據:僅在去年一年,中德之間的貿易總額就已超過2500億歐元。

這筆金額絕不容小覷,其對德國經濟的推動作用和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對德國來說,當前的中國市場猶如一塊誘人的大蛋糕,充滿了無盡的機遇和吸重力。

德國不敢輕易得罪中國,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然而,它又希望依靠美國這棵大樹,期望從美國獲得更多支持。由於美國與中國關系緊張,如果德國明確表態站在美國一邊,便相當於公開與中國對立。

這次台海行動實際上是在損害中國利益,這背後的操縱或許並非直接來自美國,但很明顯,與德國試圖討好美國有著密切的關聯。

德國此舉實在可謂厚顏無恥,一方面覬覦中國市場的利益,另一方面又試圖損害中國的核心利益。試問,豈能魚與熊掌兼得?對此,中國外交部已發出嚴正警告,任何妄圖侵犯中國主權完整的行為都將遭到堅決反擊。

盡管中國曾經歷過一段黑暗的時期,但那段歲月早已成為過去。如今,中國已經崛起為能夠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強大國家,再也不會任人欺淩。

在維護國家主權方面,我們不僅決心堅定,而且如今也具備了完全的能力。

無論是德國還是其他國家,若想挑釁中國,首先必須審視自身是否具備這樣的實力,是否有能力真正與中國對抗。在與德國的關系上,中國的期望始終是合作共贏,成為友好的貿易夥伴。

中國的大門始終向德國敞開,只要德國能夠以平等互利的姿態走近,我們將全力歡迎。然而,如果德國不及時回頭,繼續充當美國的先鋒,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自食其果,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結語

我們無法確切知曉德國的最終意圖,但它的一系列舉動卻明顯表露出其野心昭然若揭的本質。遺憾的是,現實殘酷無情,德國不僅未能重新回到國際舞台的中心,反而日漸被邊緣化。

希望德國能夠認識到自身的錯誤,盡快恢復與中國的關系。同時,務必要腳踏實地,穩步前行,唯有如此,未來才會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