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這種感覺並不少見。
一般看來,家應該是安全與舒適的地方,但很多人卻沒有這樣的感覺。有些大學生在寒暑假時會盡量推遲回家,對他們來說回家只是完成一下任務,在情感上他們並不留戀家,甚至排斥回家。
在一定的情況下,家就是牢籠。父母嚴厲地管束孩子,設立諸多苛刻的限制;當父母爭吵或打架時,孩子是無助和害怕的;當夫妻之間關系僵化時,家是冷淡的;當遇到一個性格怪異的父親或母親時,孩子是無奈的......所有這些情況下,家帶給孩子的不是溫馨而是折磨。在心理咨詢實踐中聽說了太多家庭故事,深知家帶給孩子的傷害。
生長在不和諧家庭中的孩子,最大的願望可能是離開家。一個小女孩,每次都要玩到很晚才回家,因為她不想面對母親的責罵和家庭的冷淡。一個男孩,跟小夥伴們在一起玩耍很輕松,當他回家前,他會把那些可能暴露盡情玩耍的跡象盡量掩飾起來,生怕爸爸發現後的打罵。曾經有一個朋友分享說,激勵他高中奮發學習考上大學的動力並非為了榮耀或將來的成就,更多的只是為了離開那個冷漠又可怕的家。一個女孩,甚至想遠嫁他國,只要有老外願意娶她,她最大的渴望便是逃離那個情緒化且又掌控的母親。
很多人因為種種原因無法離開家,或者對家也有一絲牽掛而留在家裏。但在家時他們經常會有壓抑的感覺,所以會想出去透透氣。外出散步,去圖書館看書,徒步旅行,看一場電影,打一場遊戲,他們總要尋求獨處和喘氣的空間。工作後,這些人往往不願意在一個地方呆得太久,那種窒息的感覺是經常會被他們體驗到的。他們會隔幾年換個工作,甚至換一份職業,渴求自由對他們來說特別強烈。
以下是一個個案的例子,摘錄自基利因【論孤獨的感受】一文,這個例子讓我們理解到熱愛大自然與對母親敵意之間的聯系:
這是一個並非不快樂,也沒有生病的男人,他不論在工作和關系中都相當成功。愛好大自然一直是他的重要特征。甚至從最早的童年開始,到了戶外他就會找到撫慰和滿足。在一次會談時段中,他描述有一趟旅程中穿過丘陵地帶的愉悅,當他進入城市中卻覺得反感。為了了解個案如何在與鄉村的關系中克服他的孤獨,我們必須追隨他某些關於童年時期和大自然的聯想。他告訴我他應該是一個快樂的嬰兒,受到母親妥善地餵養。他很快知道他對母親的健康感到擔憂,也知道他對母親相當紀律嚴明的態度感到憤恨。他覺得自己在家裏是被包圍著的,並且覺察到一種急迫的想要出門的渴求。他很早就發展出對大自然美麗的欣賞,一旦有更多的自由可以出門,這就會變成他最大的樂趣。
這個男人是一個幽閉恐懼癥患者,他有一種想要出門的強迫性需要。他的幽閉恐懼有兩個主要來源:一是害怕被母親幽禁的恐懼;二是被怨恨的內在客體所包圍的恐懼。他逃往大自然是對這兩種恐懼的防禦。與家和母親的關聯讓他覺得孤獨,這種孤獨的感受,正是他對城市反感的根源。大自然所帶來的自由和享受不只是愉悅的一個來源,也是對從未完全消失之根本孤獨的反制。
所有那些被宣揚的東西,往往都是試圖掩飾其反面的防禦。文化中對家是如此的重視與美化,有可能是在掩蓋家庭的種種不幸。人們都期望家和萬事興,但現實並不那麽美好,家庭塑造出了諸多悲劇。快過年了,很多人期待回家後過上一個祥和的春節,但你知道嗎,對於一些家庭來說,這個時節恰恰是矛盾集中暴發的焦點......戰爭又快開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