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中國足球的門將是不是跟世界水平相差最小的?

2020-07-26知識

先說一下結論吧:南斯拉夫三門薩沙開啟外籍門將禁令,你還覺得門將真是當今國足最強一環嗎?

1999年前南名帥桑特拉奇出任山東魯能主教練,與他一同而來的還有同鄉薩沙,盡管薩沙作為門將不能在南斯拉夫國家隊占據一個主力,但他在中國儼然是獨一檔的存在。 在他的神勇發揮下,山東魯能在26場比賽中僅丟了13球,防守儼然提高了一個檔次,創造了中國頂級聯賽最少失球紀錄的同時也在當賽季奪得雙冠王。 薩沙的到來,讓魯能發生了立竿見影的提高,也使得其他球隊紛紛效仿引進外籍門將。

伊格爾·裏丘克效力四川全興期間創下當時甲A聯賽最長時間不失球記錄,上海申花引進過庫茨、高佳、瓦列裏等外籍門將,秘魯國門米蘭達幫助沈陽海獅保級,青島海牛有過布爾紮科維奇和維克多兩任外籍門將,延邊的布拉基瑪曾獲得甲A最佳門將,法國門將法布雷斯隨遼足奪得聯賽亞軍。隨著各國門將紛紛在中國站穩腳跟,足協擔心會因此壓榨本土門將的生存空間,再加上國家隊的接連失敗被認為是外援開放限制了本土球員成長,於是一紙禁令,外籍門將便從中國職業足球史上畫下句號。

但久而久之,外籍門將禁令真的令國產門將騰飛了嗎?至少答案是模糊的。實際上,即便外籍門將湧入,在當時仍然有江津、符賓、區楚良、韓文海、虞偉亮等優秀本土門將站穩腳跟,形成了外籍門將與本土門將競爭的環境,可以說外籍門將的確在當時頗具競爭力,薩沙、裏丘克這樣的國門級別的門將能夠使球隊提高一個檔次,但也不乏沒能取得成功的維克多等球員,門將位置上的競爭洶湧激烈,並非所有外籍門將都能擠開本土門將成功。

有人說門將禁令後,中超湧出了楊智、王大雷、曾誠和顏駿淩等優秀門將,但這些所謂國內頂級門將,究竟在世界範圍內稱得上幾流水準,對於從未真正走出國門的他們來說實乃蓋棺定論,雖然曾誠在印尼聯賽效力過、王大雷也曾試訓國米。而且又有誰敢說,如今的王大雷們就強過以前的區楚良們呢?

門將禁令看似是營造一種保護的發展環境,但是從最開始的出發點來說,這一政策似乎並未帶來預想的結果,本土門將沒能實作大的飛躍,國家隊成績也沒能迎來顯著提高。

門將禁令是歷年來諸多外籍政策的一部份,見證了在外援這個敏感問題上政策的松弛變化,外援放開會使得聯賽觀賞性提高,但壓縮國內球員的生存空間,如果外援限制過度,國內球員的生存機率是提高了,但缺乏競爭下的球員又很難獲得提高。

足球改革的道路上從不少見過度保護的影子,除了門將禁令等外援限制政策之外,諸如過去的U21、U23政策旨在保護年輕球員,但實際套用中,每場寥寥幾分鐘的出場無疑成了「笑柄」,上座率一萬的硬性要求也曾經公然踩在市場規律頭上讓俱樂部頭疼不已。無論於球員、於聯賽,適度的政策保護可以為發展創造生存環境,但一旦人為操作過多,保護過度,那帶來的可能就是畸形發展。職業球員並非蔬菜植物,在安逸的大棚中便能成長到預期效果,失去了良性競爭的職業足球,只能沈淪於溫柔鄉,何談水平的提高。

在職業足球的發展中,早已證明只有在競技中方能提高個人水平,於是過度的保護帶來的意義有可能不如適度的寬松,似乎也與市場經濟與政府幹預長期存在的矛盾關系如出一轍,太過放任哪一項都可能造成極端的發展,適度的宏觀調控再加上市場的自行生長,這種條件下的經濟才是最健康的。

歷年來的政策令人眼花繚亂,但終歸是千篇一律,目的是想透過一雙無形的手扭轉乾坤,即便是一切政策的出發點在於促進中國足球發展,但幾乎每一項政策均以失敗告終。一國足球水平高下與外援多寡並無絕對的聯系,如果一味在外援問題上大動幹戈,只能說在偏離主題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或者說,外援從來都應是錦上添花的作用,國內球員需要達到某種高度,那麽效果才會愈加顯著。中國足球的問題根源在於一座金字塔缺乏牢固的塔基,因而任何看似完美無瑕的政策改革都會舉步維艱, 所以青訓從來都是起決定性的要素,如果不是從培養年輕球員上下功夫,到頭來可能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