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明朝的歷屆內閣大臣中,你最敬佩的是哪一位?

2020-07-24知識

內閣大臣,基本真正要看,就是首輔一個人,次輔那都是不重要的,所以歷屆內閣首輔大臣就行。

我只了解過楊廷和,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

今天要說的就是張居正。

張居正,人稱張江陵。萬歷早期內閣首輔大臣。張神童,年紀輕輕,就受過省長眷顧,並且還特批,不給張神童中科舉,原因是為了壓一壓神童的心性。還贈送了挑愛馬仕犀牛皮腰帶,古代佩腰很重要,一般不送人,還告訴他,小兄弟,這套你先戴著,將來你可是要帶玉腰帶的男人呀!玉腰帶基本是內閣大臣才能戴的。

歷史上,能被記載進入史書的神童,要麽傷仲永了,要麽後期見不到人影了,而張神童,開掛開了一輩子,小小年紀,基本把基礎打好了,潛力無限的情況下,一直開掛到去世。真的,有時候真的羨慕別人的腦子,同樣的神經元,怎麽就搭不成一樣的線。

張居正考取功名後當翰林院編修,相當於皇帝的後備秘書以及太子的未來老師,跟別人不一樣的是,別人考取功名,為的就是有一日,能夠做到更大的官,娶更漂亮的妞,坐更大的轎子,住更大的宅子,修最大的墓,要最有名的人來寫墓碑。

張居正不同,待在翰林院的日子,每日就是讀書,思考,他的老師,徐階,內閣次輔。非常欣賞他,兩人師生之情非常之深。

但是張居正閑不住啊,想想自己這麽年輕,考取了功名,來了翰林院,不就是為了有一天能夠建功立業,報效大明嗎?於是閑不住,寫了明嘉靖年間四大問題的奏疏,然後一邊看書一邊等訊息,發現,石沈大海。

張居正寫的這篇奏疏實際被嚴黨擋住了,不過這篇奏疏非常牛逼,寫的四大問題通通都對上了,真不愧有看未來的能力。

奏疏石沈大海咋辦,他師父徐階告訴他,沒事,你還是專心於讀書學習吧,人生還需要慢慢沈澱,後來,有一次,嚴黨整徐階旗下的人的時候,張居正不忿,出了頭,結果被整著外派出去了,被搞出去了,張居正這麽一想,也好,出去走走,反正目前他也做不了什麽事情。

走之前還給他的老師,徐階留了封信,還跟他說,得他走了才能看,這封信講的是,老師,你為啥這麽慫啊,天下苦嚴已久,老師您作為內閣次輔,為什麽就不能想想辦法,打擊嚴黨呢,連我一個學生,一個翰林院編修,我都敢出頭,唉。

徐階看完信,搖搖頭,輕輕的笑了。

其實,歷史上的徐階,是一個非常小心,且非常嚴謹的人,屬於城府極深的人,天下苦嚴已久,誰人不知呢?他做為內閣次輔,一面小心翼翼的處理和嚴嵩的關系,一面臥薪嘗膽,時時刻刻準備著搞掉嚴黨。

張居正把這次外派,當作一次釋放壓力的旅行。

時間在不緊不慢的走著,張居正也在慢慢變老,熬著,時刻終於到來了,嚴黨終於在嘉靖晚期倒台,仿佛事情在一步一步的往好的方向發展著。

但是有一個問題,嚴黨倒了,大明就真正好了嗎。

嘉靖年間,光登記要供養的朱氏後人,居然已達百萬之眾,遙想太祖當年,封王者僅數十人。就是這樣的情況,要大明六千萬的子民,供養朱氏後人百萬之眾,百姓民不聊生,加之賦稅,當官的貪汙,大貪還是嘉靖,而且大明政府機構效率處理非常的慢,外患還未平,無論是南邊農民造反,東邊倭寇侵犯,北邊外敵入侵,使得大明看起來,就像一棵到了晚年的大樹,搖搖欲墜。

這時候的張居正急嗎,我想應該是急的,但是史書並沒有記載這段時間的經過。

真正要到張居正掌權的時候,還要等隆慶皇帝駕崩,萬歷上朝的時候,隆慶朝時,高拱是一個非常有能力且有才華的人,但就有一點毛病,嫉妒心重,而且很喜歡排除異己,無論誰當了自己要當的位置,就搞誰,所以連帶著搞徐階,但是呢,搞完徐階,發現自己還是沒當上首輔,首輔之位還是空著。

恰逢隆慶帝駕崩,剩下李太後和只有十歲的朱翊鈞,此時還要講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此時的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他算是大明朝以來,比較像正常人的太監了。馮保心裏有小算盤,完了,這下子如果萬歷朝,高拱當了首輔,那豈不是司禮監就完了,畢竟高拱可是在外面放了話的,請求聖上把司禮監的權力收回,給回內閣。

馮保也聰明,高拱在吊唁的時候,公然在大堂說,十歲的娃娃怎麽來做天子呢?

其實高拱說這句話,是想說,隆慶帝啊,你怎麽掛得這麽快啊?你兒子才10歲。我高拱的意思是想說,有點可憐,然後襯托自己一定要好好出力,輔助皇帝。

馮保立刻將這個小報告打給了李太後,李太後一聽,氣的要命,高拱的意思是,10歲就當不得皇帝?結果可想而知,高拱基本已經無緣政治生涯了,雖然人有能力,也有才華,而且還有一點,還很有資歷,基本首輔這個位置,是他,穩的了。

要知道有一點,如果皇帝太小,父親死的太快,這個時候,母後就是最大的,是整個國家實際統治者,話事人。除非到了小皇帝能真正親政的年齡,否則,大小事都繞不過李太後。就是實權者。

就這樣子,張居正如願成為內閣首輔,而馮保,則安心的當作司禮監掌印太監,他跟張居正約法三章,只要是內廷的事,他張居正絕對不過問,但是除了內廷的事,馮保不得摻和。

就這樣,張居正終於迎來人生的第一道曙光,新帝上朝,推行新政,史稱萬歷新政。

說實話,如果是我本人,我面對一個搖搖欲墜的王朝,我可能束手無策了,可能就會亂了陣腳,畢竟國庫虧空從嘉靖一直到這裏,國家沒錢,怎麽應對外患內亂呢?

張居正做了以下幾件事

第一件事,創設了「考成法」,提出了「惟以安靜宜民者為最,其沿襲舊套虛心矯飾者,雖浮譽素隆,亦列下考」的考察內容。要求官員,別混日子啦,來做實事把,混子是要被開除的,有能力的,我不會考慮你的學歷以及出身,給你相對於的提拔。那個時候的官員效率極低,而且基本只要任期內,沒大差錯,基本不會影響政治生涯,還能積累資歷。這個考成法一出,基本張居正在任的考察期,最後竟然罷免了一兩千官員,然後又有相對於的人被提拔上來,大大的提高了政府的效率,那些官員基本都不敢懶政怠政。唯一的毛病就是,都對張居正不滿,紛紛私底下說張居正的壞話,而且還有一點,就是考成法有點殘酷,基本在壓榨著官員的能力。

第二件事,張居正重視邊防,他認為「當今之事,其可慮者莫重於邊防,廟堂之上,所當日夜圖畫者,亦莫急於邊防。重用了許多如王崇古、戚繼光等名將,還有李成梁,北抗蒙古入侵,鎮撫女真,招數就是你敢來打,我就敢防,不服硬碰硬,然後對於能結交鎮撫的女真,結成貢邦,北方基本無戰事,改善與外邦的關系,東邊加強了海事防務,給予了戚繼光很大的支持。

第三件事,就是很著名的「一條鞭法」,因為古代土地吞並很嚴重,政府如果沒有好好積極處理這個問題,就會出現有大地主,那種一個人就有數十萬畝良田的大地主,嚴重的損害的中下階層的利益,並且跟官府勾結,隱瞞田數,造成了政府的極大損失,而有些農民連田地都沒有,因此,張居正實行一條鞭法,一條鞭法就是攤丁入畝,每年,每個成年男性,其實都要為政府做社區性質服務的,這是義務,然後還有田地需要交賦稅,但是之前的法制很不明了,太多漏洞了,因此張居正就要求,要麽你去徭役,要麽就交租,都可以自由選擇,這樣老百姓的稅收問題得到了保證,而隱瞞的土地,重新丈量,作為官員考核,你這裏如果沒能徹底丈量清楚,明天就可以不用來報道了,我換一個能丈量清楚的官來,非常的嚴苛。但是這一條鞭法,在極大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收入,緩解了中下層人民的壓力,只是增大了大地主的負擔。非常的有效。

張居正做完這幾件事後,緩了口氣,大明終於有勃勃生機的景象,國庫終於有錢了,明神宗也在自己的教導下,似乎在向一個好君主的方向去發展,終於不像他爹還有他爺爺一樣,自己終於能把自己所學用在正道上了。

這中間還要穿插一件事情,就是大明朝有規定,孔聖人的後代,衍聖公必須每年進朝面聖一次,以示政權的正統。

然後這一代衍聖公呢,有點小聰明,進京的時候帶著東西去賣,幾倍的差價,因此每回驛站都是壓力山大,一次就是數十車商品,那時候的驛站,只要是官員,有公務在身的,驛站一律由義務免費押送,經常能看到一個內閣官員,回家祭祖的時候,帶著家奴家眷近百人,大搖大擺的回家,舒舒服服。

到了張居正這裏呢,他就覺得很不舒服,這是公家的東西,怎麽就成了官員的私有福利呢,砍了,砍了不說,還派自己的長子,回家的路上,自己雇輛驢車,走了兩個多月。

不得不說,張居正的舉措真的快,準,狠,而且以自身為示範,標榜世人,行動力執行力異於常人。這個小插曲,經戶部統計,竟一年能給國家省將近百萬兩銀兩。

不過呢,到了後期,張居正改革的措施全被廢除的時候,估計有不少人會想念張居正的這個舉措。特別是驛站附件那些經常被驛站要求去當苦力的老百姓。

我覺得還需要再加一個小插曲,就是萬歷的母親,李太後,是個信佛的人,她每回看到那些要秋後問斬的人就覺得可憐,經常要求張居正,比如說皇帝生日,皇帝娶親,要大赦天下,非常的有善良的一位母親。

而張居正,直接就拒絕了這個提議,並且回到,太後您,心地善良,很好,但是您只看見他們秋後要被問斬,卻不見他們殘害百姓的時候的樣子,那,那些冤死的人,在地獄究竟是什麽樣的感受,希望太後能收回成命。

這麽一說,李太後立馬能理解,並且收回成命,不過比較搞笑的一點就是,這次提議不成,下次剛好有喜事,又繼續提議這個事。

回到正題,張居正的大刀闊斧,基本在幫大明朝續命,如果說大明朝的大臣,有沒有類似於名醫的那種,我想前期就是於謙於大人,積極挽救明朝政權於水火之中,中期就是張首輔,張居正,改革,同樣是挽救明朝政權於水火之中,挽救這個已經生了重病的大明朝。

但是做了這麽多事,觸犯了這麽多人的利益,張居正還能得好名聲?由於他執政時候非常嚴厲,而且掌控力非常狠,內閣基本他一個人說了算。基本很多人彈劾玩張居正,然後自己人就不見了的,不是被仗刑就是被流放或者官降三級,而且還是連帶著你朋友一起降級,還有當初舉薦你的人一起,比較著名的就是張居正有一個學生。叫劉台,是一個極其聰明,就是腦子轉很快的人。

劉台呢很聰明,張居正也很欣賞他,經常提拔他,劉台在一次李成梁大勝蒙古的戰役中,越權了,直接表奏了萬歷皇帝,張居正因為這件事,把劉台罵了一頓,劉台雖然能力大,但是心眼很小,他自己內心其實是知道這件事是錯的,但是呢,就覺得沒臉面,因此,在一次張居正罷免一個貪汙的官員,那個官員剛好是劉台的朋友,劉台以為張居正要搞他,於是先下手為強,直接上疏彈劾張居正貪汙,為啥呢,劉台自己本身就有貪汙的劣跡,這件事把張居正一下子震驚到了。

張居正幾乎是哭著跑著去找萬歷皇帝的,一個五十多歲人,哭著?那是得多委屈啊,要知道,這時候的張居正,是內閣首輔,一把手,基本萬歷朝呼風喚雨都可以,著實把小萬歷給嚇了一頓,急著問他媽媽李太後,要知道,劉台的彈劾,基本是沒用的,不管張居正到底有沒有貪汙,大貪還是小貪,且歷史上的張居正也是公正廉明的典範。

那張居正為什麽要哭呢,很簡單,學生彈劾老師,歷史上頭一回啊,老師再糊塗,作為學生的,也不應該出面彈劾老師,因為古代師生之情不像今天,老師教完一屆就走了,古代是一個好的老師,能陪伴終身,影響一個學生的終身包括前途,思想。

張居正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麽他這麽提拔劉台,劉台這麽對他,而且,寫那封信罵他,是為了他好,不能越權,更何況還是張居正的學生,朝中人盯得多緊,且加上明朝言官的能力,只要你身上有一點點黑,我就能盯死,而且罵死你。

沒想到這種事情居然能發生在張居正身上,另張居正一下子寒了心,哭著向萬歷皇帝辭職了三次,萬歷皇帝三次挽留並且仗罰了劉台,這件事情才過去的。

最後一件關於張居正的事,是在張居正執政晚期,他的父親去世了,按祖制,得回去丁憂三年,可是有個問題,新政才進行到一半,一個周期都沒滿,且加上萬歷年齡尚小,李太後不願放張居正回去丁憂,且不說張居正自己帶的內閣班子如何,就說萬一遇到下一個內閣首輔,像嚴嵩這樣的,估計大明朝就直接涼了,其實張居正也在猶豫,剛好自己人生巔峰,各項改革措施基本都在貫徹落實以及大明朝慢慢恢復生機,開始有錢了,怎麽可以現在就撒手,三年,三年後都不知道如何了,而且改革就必須時時刻刻盯著,這就相當於對一個國家在動手術,三天都可能會出無法補救的措施,怎麽可以等三年。

同時,還有一個極其不願意張居正走的人,誰呢,馮保馮太監,他可是一手把張居正拉起來的,換了下個首輔萬一又想高拱那樣子,沒事給你突然喊著,砍掉司禮監,還權內閣,那豈不是涼涼?

在李太後萬歷以及馮保挽留的情況下,張居正並沒有回去丁憂,這一舉措,簡直惹惱了言官那群人,以及平時不滿張居正的那些大臣,個個紛紛上疏請奏請張閣老回鄉丁憂。這個簡直成了那個時候一個政治正確了,人家改革改得好好的,因為都不想改革(觸犯了他們個人利益),紛紛要張居正走。這也是歷史上張居正詬病最多的一點,自己的父親死了,連見一面都沒,要知道,父子兩除了書信往來,可是近二十年沒見過面了啊。

這其實也不怪張居正,因為張居正那時候基本已經入魔了,從年輕時候上的奏疏石沈大海之後,到今年,終於有能力有權力能改變朝政,就像一個畢生追求一件事情的人,你叫他中途放棄,過幾年再來嗎?

作為一個兒子,我本人來講,如果是我本人父親,我會陪伴我父親走完人生最後的時光,這是一個人子最基礎要履行的義務,也是人之常情,倘若就算有千金也買不回我見父親的最後一面,蒙受養育數十年,最怕子不能人前盡孝,我不會要求別人也這樣做,但是我自己會盡力去做到。

可見張居正基本已經為了國家,放棄了家庭,但是那群大臣沒有放過他,國庫有錢了,朝政開始有了新的氣息,百姓能安居樂業,減輕負擔了,大明也能無比較大的戰事了,但是這些在那些文官階層以及言官群體裏,似乎早就像透明似的。

說實話也是,如果一生都在朝上,不是鄉下看看自己所推行的政策到底實施得如何,可能很難理解和明白底層人民的困苦以及自己要真正做的事情,這就是所謂的當官當錯的方向。只知道一味的拿一些不實際的東西來說事。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這樣。

咋們又可以說回劉台了,劉台自從彈劾完張居正之後呢,被流放到基層去了。然後自張居正死後兩年時間,萬歷親征,被壓抑久了的萬歷皇帝仿佛露出了他本該露出的那一面,將張居正抄家,並且收回原先所追授的各種名號,將張居正的實績全部抹除並且廢除新政,還請回了劉台,說劉台你辛苦了,當初誤會了你,在給張居正開死後鞭屍大會的時候,滿朝文臣紛紛一個接一個的上來都給張居正吐了口口水,而劉台的表現,使在場的眾人大吃一驚。

劉台說,我不罵張居正了,張居正所做的才是對的,你們不到基層去,遠遠不知道張居正改革到底做了多少事,我之前誤解了張居正,以為張居正是一個貪權貪財的人,是我的問題。

所以說啊,要真正去了解到別人,還是要到對方的位置上多看一看才好,如果就簡簡單單只看自己,那恐怕會豬油蒙了心。

之所以後面有天啟帝以及那麽多人為張居正平反,那還不是張居正的改革舉措其實是對國家有利,唯一人之無利,就是張居正本人,很簡單啊,張居正待了那麽多年的翰林院和內閣,跟了徐階,高拱這群人為首,在首輔位置上,原版照套,不是很輕松就能混個好名聲,需要幾十年後才有人平反嗎?不過也是,如果張居正沒有這樣的經歷,我想估計今天也看不到張居正能留名幾百年,名留青史。

張居正新政,改革,為大明江山重新奠定了多少基礎,已經不是那麽重要了,因為萬歷皇帝已經把新政廢除了,之後的後人常常詬病,明時亡於萬歷,一個不上朝的皇帝,一個學他爺爺嘉靖帝不上朝的皇帝。嘉靖不上朝能掌控朝政,萬歷這個孫子輩的皇帝,究竟在想什麽呢。加之,國庫逐漸充盈,政府效率提高,基本無太大戰事,這一年他居然沒辦法認清,只能說,大明確實氣數已盡。

如果根據我個人的看法,張居正的改革能夠落實下去,幾十年後的大明,我個人而言去估測,起碼還能續命百年之久,畢竟那幾個政策太致命。然歷史都是後來人去評價,都是各自觀點。

因此,說了這麽多,我想,喜歡張居正的理由基本已經充分了,可能很多人多,張居正就是巨貪,他家貪了多少了,而且這件事情,張居正本人也知道,甚至有過回應,張居正知道老家人貪墨的事情後,沒有多說什麽,我個人評價而言,這個世間真有聖人?真有完人?如果就我而言,我為國家出生入死,改革,新政,每天要應對那麽多事,我積極的幫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家裏人就貪了怎麽了,人就是要完璧無瑕嗎?而且歷史考證,張家人還沒徐階,嚴嵩,高拱貪得多,當然,不能這麽比喻,這就有點五十步笑百步的意味了,但是要從這一點上去批判張居正,拿出一個比他當時更加完人的人來批判,而不是一堆實事都沒做好的,拿這個當借口。

說實話,當我看完那麽多史料,我第一反應是,歷史上真有張居正這樣的人嗎,一切為國家考慮,他是把國家當作是他的為一個立場呢還是把國家當作他自己考驗自己能力的立場呢?許多人嘴裏說著為國為民說得好聽,實際上還不是魚肉百姓。

三大點

一如果不是為了國家,為什麽要做三件事,在經濟軍事政治上動刀?要知道想做跟必須要做是兩回事把,而且這把刀,是懸在每一個官員頭上的,包括他自己。

二如果不是為了國家,為什麽當初要清除那麽多阻撓自己的門生以及官員,承受那麽多的罵名,遭受那麽多人的辱罵,張居正自己本人不在乎名聲嗎?而且對起自己的門生更是一個都不心軟

三如果不是為了國家,執政晚期的那幾年,基本上就已經預知了自己的結局,曾有一次當面問萬歷,如果我死了,你不會清算我以及我的家人吧?萬歷聲淚俱下,喊著,先生,我怎麽會呢?先生救我大明江山社稷,在我年齡尚小的情況下把國家治理得條理分明且國家正在蓬勃生機的往前發展,先生為何要這麽問?講得張居正甚至也有點感動,但是基本幾年內其實內心基本知道死後可能不會有什麽好結局的,畢竟得罪的人數太多了,動了太多人的蛋糕了,如果他不是得病死的,來不及安排下一任內閣首輔,也許新政能繼續推行,當然,這也只是猜測。

這樣的一個人,說實話,我真的很欽佩,不是欽佩他的智商,而且欽佩他的魄力,膽識,以及政治手腕,大多數人其實都自信於自己收拾殘局的能力,然後每回都死在殘局裏,我本身就是一個毛病缺點比較多的人,如果說明朝要找一個人當榜樣,我會選擇張居正,因為跟這樣的人,如果政治意圖以及目標能結合一起,我會受到感染並且一起去完成,嚴於律己,執政嚴明,真正的一心一意為了中下層人民去奔波的一個好官。

手打不易,希望能夠看完,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