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三星,會是比亞迪嗎?

2020-06-01知識

特斯拉像蘋果;寧德時代 像華為;比亞迪像三星;他們都有光明的未來……嗎?

萬字長文,先發大綱:

1.從某種程度上看,特斯拉是比巔峰時期的蘋果更棘手的敵人

1.1蘋果在大屏和中端市場發力太晚,給了安卓陣營相當的時間和市場。

1.2特斯拉對細分市場的挖掘與價格下探相當務實

2.相比蘋果崛起時的三星,比亞迪在各方面仍有不足

2.1三星在功能機時代已經是頗有實力的玩家,更是資本實力雄厚的國家級財閥

2.2比亞迪燃油車時代分心太多,錯過了中國車市暴增和SUV崛起兩大紅利期

3.要成為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三星,比亞迪戰略需要調整,戰術上個人有五點建議

3.1刀片電池盡快普及並進一步降低成本,三元鋰和固態電池 保持研發

3.2完善整體產品線與整車機械素質,穩定叠代

3.3高端車型自動駕駛硬件配齊,樹立高端形象

3.4進一步強化IGBT技術實力,同時盡快開啟大規模外供

3.5新能源車銷量增速超越大盤

4.結語

1.從某種程度上看,特斯拉是比巔峰時期的蘋果更棘手的敵人

1.1蘋果在大屏和中端市場發力太晚,給了安卓陣營相當的時間和市場。

人類對於資訊與互動無止境的渴求,決定了智能電話螢幕在可握持的範疇內不斷增大,這是智能電話發展的大趨勢。

安卓陣營的領頭羊——三星和華為,都在較早的時候推出大屏智能電話。

特別是三星的Note系列 ,第一代采用了5.3寸屏,第二代就來到了5.5寸。

而蘋果直到2014年9月釋出iPhone 6和6P,才將主力產品的螢幕尺寸提升到4.7和5.5英寸。

此時三星已經將旗艦手機更新到Galaxy S5和Galaxy Note4,早已完成多次叠代,可以說吃掉了大屏市場的大多數紅利。

而國內龍頭華為更是在2014年憑借Mate7站穩了高端市場,除了安卓陣營首個實用化的指紋辨識之外,6英寸超大屏也功不可沒。

後來的事實證明,非全面屏時代,5.5英寸左右的手機兼顧螢幕大小和握持感,是比較主流的選擇。

或者說,5.5英寸左右螢幕對應的整機尺寸,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是保持握持感的前提下機身尺寸的極限。

後續全面屏時代,螢幕尺寸擴大的同時,整機尺寸基本不變,也證明了這一點。

直到iPhone X之後,蘋果才終於推出iPhone XS MAX,將螢幕尺寸提升到大屏旗艦主流水準。

從這點來講,面對大屏的潮流,蘋果的反應確實慢了不止一拍。

類似情況還有續航,大電池帶來的長續航早已被證明是大多數消費者的共同需求,但蘋果就是遲遲不肯改進。

除少數果粉之外,大多數測評人基本都承認歷代iPhone的續航在旗艦機中處在靠後甚至墊底的水平。

盡管部份消費者已經習慣了經常充電、外出攜帶充電寶,但產品上切實存在的短板還是影響了銷量。

直到去年的iPhone 11 Pro Max,才終於搭載了近4000mah的大電池

果粉可以用格調、堅持、品味等等高大上的辭藻美化蘋果的一切行為,但很遺憾,商業社會還是要看真金白銀的市場回報。

無論多少果粉如何否定大屏的價值,無論多少網友在投票中一次次表示需要小屏旗艦,鐵一般的事實是:

第一次上大螢幕的iPhone6系列是iPhone迄今為止的銷量高峰,且目前看後來者沒有任何超越的希望。

隨著iPhone 6P開啟大屏,三星旗艦機的銷量受到了不小沖擊。

試問,如果蘋果在華為三星羽翼未豐的時刻推出大屏iPhone,結果又當如何?

大屏大電池對蘋果來說有技術難度嗎?恐怕沒有

這麽多年過去了,蘋果認識不到消費者的需求嗎?恐怕不至於

既然如此,只能用傲慢自大、一意孤行來解釋蘋果的行徑。

這種一意孤行,同樣體現在定價上。

相當長時間以來,蘋果堅持只做高端機,給安卓陣營留下了極大的發展空間。

更有甚者,蘋果不斷嘗試iPhone價格上探,且步伐較為激進。

到iPhone XR推出,蘋果才終於改變了姿態。

但iPhone XR各方面閹割比較多,結合6499的定價仍然偏高。

直到iPhone 11補足了雙攝,起售價相比上代直降1000,這種情況才有所改善。

但即使如此,對於3000~4000元的中端機市場,蘋果仍然缺乏布局。

誠然,今年蘋果推出iPhon

< style data-emotion-css="1cspyqe"> .css-1cspyqe{position:absolute;width:100%;bottom:0;background-image:linear-gradient(to bottom,transparent,#ffffff 48px);} < style data-emotion-css="fxar0w"> .css-fxar0w{box-sizing:border-box;margin:0;min-width:0;height:110px;-webkit-box-pack:center;-webkit-justify-content:center;-ms-flex-pack:center;justify-content:center;-webkit-align-items:flex-end;-webkit-box-align:flex-end;-ms-flex-align:flex-end;align-items:flex-end;display:-webkit-box;display:-webkit-flex;display:-ms-flexbox;display:flex;position:absolute;width:100%;bottom:0;background-image:linear-gradient(to bottom,transparent,#ffffff 48px);}
< style data-emotion-css="1blqfh0"> .css-1blqfh0{font-size:16px;color:#09408e;margin-bottom:26px;-webkit-letter-spacing:0.4px;-moz-letter-spacing:0.4px;-ms-letter-spacing:0.4px;letter-spacing:0.4px;}
< style data-emotion-css="8kn4zf"> .css-8kn4zf{margin-top:0;}
編輯於 2020-06-01 23:07
< style data-emotion-css="ch8ocw"> .css-ch8ocw{position:relative;display:inline-block;height:30px;padding:0 12px;font-size:14px;line-height:30px;color:#1772F6;vertical-align:top;border-radius:100px;background:rgba(23,114,246,0.1);}.css-ch8ocw:hover{background-color:rgba(23,114,246,0.15);}
< style data-emotion-css="1xlfegr"> .css-1xlfegr{background:transparent;box-shadow:none;} < style data-emotion-css="1gomreu"> .css-1gomreu{position:relative;display:inline-block;}
新能源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