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銷售單品,「賣方案」的打法在早期也許能讓人形機器人企業更快地開辟市場。」
2024年最火的賽道,一定非人形機器人行業莫屬。不管是一級市場的融資訊息,還是二級市場的概念股,「人形機器人」這把火愈燒愈烈。
今年以來,大量人形機器人新品釋出, 人形機器人競爭進入到2.0階段——比拼商業化落地能力。
然而,人形機器人場景落地與商業價值實作也是大眾爭論不休的話題。
當前,人形機器人在商業化場景落地上主要分為B端和C端。 面向C端 , 主要以居家看護與陪伴、基礎家務、娛樂與互動等為主。面向B端,主要以科研場景、制造場景等為主。
從當前行業發展進度來講,人形機器人在B端的商業化落地進展相對迅速,其中最主要的落地場景集中在工業制造,尤其是汽車制造場景。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車企也開始擁抱人形機器人,將人形機器人引入到自身的車間中,其中更是不乏位居全球前列的車企。就在最近,「新能源汽車世界冠軍」比亞迪也開始了引入人形機器人的步伐。
億歐網獲悉,最近比亞迪已在長沙工業園試營運優必選與其智慧物流子公司UQI優奇最新釋出的「全棧式無人物流解決方案」,透過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1與無人車協同作業,加速打通產品從來料到生產的物流鏈路,實作了真正的無人物流。
從越來越多的「人形機器人+頭部車企」合作的案例中,似乎可以總結出人形機器人落地套用的一些趨勢及行業意義。
對制造業:從自動化到智能化、柔性化,把「智能」帶進工廠
隨著工業3.0向工業4.0的跨越,制造業迎來了從自動化到智能化、柔性化生產的躍遷。
自動化時代, 機械臂和自動化器材透過預設程式執行重復性任務,提高了生產效率和一致性,但這種模式缺乏靈活性, 難以適應當下越來越多的小批次、客製化生產需求 。
因此, 工業4.0時代,智能化、柔性化成為新的生產範式。
物聯網、大數據、AI和機器學習等技術的結合不僅使器材能自主學習最佳化生產,還能進行自我診斷和預測維護。
此外, 柔性化生產透過模組化設計和重構的機械系統,能夠快速適應不同的生產需求,支持多品種、小批次生產 。
汽車產業也正處於從自動化向智能化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 各大汽車廠商的競爭已經發展到比拼智能化升級的階段,包括對於智駕系統的研發、叠代升級,以及提升制造環節的智能化水平。
對於後者而言,從「自動化」到「智能化」的升級,是一個必經的過程。
如今,制造工廠已基本實作自動化,工業機器人、協作機器人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但更多時候,這些器材只是實作了單點作業,或者接入已有的自動化系統,按照既定的程式工作。在面對復雜的現實變化時,往往依然需要人力介入,對制造流程進行調整。
而基於AI、大模型等技術,具備自主決策及泛化能力的人形機器人,正是智能制造環節中的全新變量。
與傳統的自動化器材不同,人形機器人所具備的「大腦」,使其獲得了「自主思考」的能力。
比如,優必選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1能夠基於自研的語意VSLAM演算法構建及更新工作環境地圖,從而排除現實幹擾,實作自主避障,確保工作流程的延續性;又或者,Walker S1能夠透過端側的學習能力,判斷工作任務的實際情況,自主判定是否能夠繼續執行,以及是否需要到下一個流程繼續工作任務,不需要人工介入幹預或替代決策。
同時,人形機器人具備了多模態感知能力。人形機器人在真實制造環境中部署套用,能夠不斷積累全要素生產數據並即時上傳到智能制造管理系統。更豐富的生產數據能夠協助系統進行更準確的判斷及決策,讓智能制造的全流程效率進一步提升。
甚至, 我們可以暢想一個可能:隨著AI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人形機器人將具備更強的端側智能水平。 屆時,在部署了足夠多的數量之後,智能制造產線上的人形機器人將能夠像真人一樣隨時隨地自主決策,根據現實生產流程的情況對生產環節及系統進行即時調整,進一步降低對於中心化制造系統的依賴,實作真正的「智能制造」,讓制造業得以把勞動力解放到更需要的環節中。
在汽車行業中,比亞迪率先提出了「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能化」的觀點。在智駕能力的搭建層面,比亞迪的步伐相對穩健,在智能制造層面,比亞迪也顯得比較務實。
對人形機器人企業:從「賣本體」到「賣方案」,更具備實操性的落地新思路
在中國,B端生意難做似乎是個魔咒。
從SaaS到雲端運算,從算力到大模型,硬科技賽道的B端商業化,一直是個「苦生意」,人形機器人也不例外。成本高、工作效率有待提升、性價比低,圍繞人形機器人的種種疑問不絕於耳。
對於人形機器人企業而言,如何揚長避短,最大化地體現人形機器人產品的價值,成為了它們在探索商業化落地的過程中繞不過去的一個問題。
這次比亞迪在其工廠所套用的「人形機器人+無人車」全棧式無人解決方案,可以說從另一個角度提供了解決上述問題的新思路。
目前在人形機器人工業場景套用落地的過程中,一個認知誤區依然存在,即認為「人形機器人將替代工業機器人」。但實際上, 人形機器人與傳統的協作機器人、工業機器人並不是互相替代的關系,而是相互協同。
除了之前提到的自主決策能力之外, 相比於傳統的協作機器人,人形機器人還具備了另一個顯著的差異點:更靈活的運動能力。
現階段,人形機器人更多地以雙足的形態呈現,這使其能夠在現實場景中實作擬人行走,如人類一樣完成工作或者使用工具。
在工業制造場景中,這種能力讓人形機器人具備了「打通最後10米」的能力。 如何實作全流程無人化,尤其是各流程之間的自動化無縫銜接,一直是工業制造的行業痛點。
人形機器人的加入,則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它在與無人車協作的過程中,能夠實作包括物料分揀、搬運在內的,傳統工業機器人或無人物流車難以順利完成的工作任務,從而解決了「打通物流環節最後10米」這一命題,讓生產物流流程真正實作了「無人化」、「柔性化」。
這樣一來, 整套解決方案便更具備可復制性及適配性。 客戶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在制造場景中進行敏捷部署,只要配備了人形機器人,就能夠形成一套閉環的無人物流方案,快速適應新任務要求,實作產品的高質素交付。
在這種解決方案下,前面提到的人形機器人在工作效率、成本方面的問題將盡可能被規避,取而代之的人形機器人在協同多款智能器材過程中的獨特價值。
在人形機器人開啟商業化的早期階段, 相比於銷售單款產品,這種「賣方案」的打法也許更有助於提升市場對於人形機器人產品的認可度,讓人形機器人企業更快地開辟市場 ,同時在供應鏈尚不完善,技術成熟度不高、產能有限的當下,這種「賣方案」的方式也更具實操性。
總結:頭部車企引領示範,加速人形機器人套用與普及
為什麽人形機器人會先進入車廠測試?
從需求側來說, 相較於其它機器人,人形機器人具有智能化和柔性化作業能力優勢,既能快速適應新任務要求提供敏捷部署也能減少人工裝配對產品設計的限制,滿足汽車產業市場端更加客製化、個人化的需求。
從供給側來看, 汽車工廠規模大、標準化程度高的特點,為人形機器人提供了理想的實訓環境;汽車工廠較高的自動化程度,也為人形機器人的落地提供了天然土壤。
今年以來,國外的特斯拉在汽車工廠引入自家人形機器人Optimus Gen 2測試電池分揀工作;寶馬在其北美工廠引入Figure AI的Figure 02測試搬運和裝配工作;國內,蔚來、吉利汽車、一汽-大眾青島分公司等車企也紛紛引入優必選工業版人形機器人Walker S系列上崗實訓。
多家車企對人形機器 人的引入已經展示了汽車制造對創新技術的渴求與套用能力,作為全球汽車行業的領導者,比亞迪對於人形機器人的大膽嘗試不僅具有行業引領的示範效應,更是在為整個制造業的未來描繪了新藍圖,預示著人形機器人在工業套用中的巨大潛力。
對於汽車制造來說 ,比亞迪這一舉措的背後,是對人形機器人在提高生產質素、降低成本、增強生產線靈活性等方面潛力的深刻認識。 人形機器人的引入,有望能讓生產線更加靈活地應對市場變化,快速適應不同車型的生產需求,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個人化和客製化的需求, 這對於汽車行業尤為重要,將 促使更多車企擁抱人形機器人。
此外,這一實踐表明,在當前階段, 相比於面向消費者的C端市場,人形機器人的套用更應聚焦於B端的工廠和制造業領域。 在這些環境中,人形機器人能夠更快速地實作其技術價值,透過提升生產效率、增強操作靈活性和最佳化成本結構,為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行程鋪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