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把「失敗的心理咨詢」,定義為心理咨詢整體沒效果,而不是單次心理咨詢沒效果,我覺得:
失敗的心理咨詢,對於咨詢師和來訪者影響的差異,很大程度反映了咨詢關系中,隱形存在的權利不對等部份。失敗的心理咨詢,對於咨詢師來說,咨詢收入得到了;接受督導,還是學習機會,可以促進咨詢能力的提升。
盡管失敗的咨詢,對於咨詢師,可能也存在諸如影響從業自信心,幹擾其他咨詢效果等,可對來訪者來說,失敗的咨詢經歷,浪費了錢、時間、精力、情感,以及無效咨詢的拖延,加重困擾,甚至還可能成為傷害。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把問題換成「失敗的手術,對醫生和病人分別意味著什麽」,影響的差異分明。咨詢關系類似。
心理咨詢領域常提「來訪者中心」。先不說有沒有以來訪者為中心,咨詢師有沒有對來訪者用心,便體現在很多方面。
盡管心理咨詢無法保障一定有效,但咨詢師是否有努力提高自身專業能力,在咨詢中用心對待來訪者,盡力促進來訪者改善?
這個問題,只須「問心」。
失敗的心理咨詢,如果來訪者要求退錢,咨詢師退還是不退?
咨詢師可能會找一堆理論,支持不退錢。單從這個問題,就較大體現出失敗的心理咨詢,對咨詢師和來訪者影響的差異。
我用知乎,學到很有用的部份,便是看到很多來訪者的表達,讓我學習到更多站在來訪者的角度考慮,去反思自己的咨詢工作。
比如,有沒有可能知乎上某個來訪者的表達,也是我自己的咨詢工作中,來訪者可能會有類似的感受卻難以在咨詢中表達,從而提醒自己在咨詢中要更加關註某些方面,考慮是否要主動討論。
比如,以前我是沿襲心理咨詢的傳統,咨詢前先收費——其中原因之一,存在擔心來訪者覺得沒效果,不付費。現在我的收費方式,改成咨詢前後付費都可以。如果來訪者對咨詢不滿意到不付費,我需要為自己沒有提供與收費匹配的咨詢買單,承擔掙不到咨詢費的代價。
我覺得心理咨詢師也是手藝人,如果手藝不能讓客戶願意付費,這就是自己要交的學費。
失敗的心理咨詢,對咨詢師和來訪者意味著什麽,問問咨詢師能不能退錢,是塊很好的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