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海信、雲鯨組織最佳化,2025年家電業將面臨哪些不確定性和挑戰?

2024-12-11心靈
12月10日,海信集團釋出聲明回應裁員傳聞稱,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企業經營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和挑戰,海信透過組織職能最佳化等,提高經營效率;網絡流傳的關於海信裁員的相關數據資訊,均為不實猜測。
清潔電器企業雲鯨智能近日也爆出裁員傳聞,內部員工稱網上對此次公司組織架構調整和人員流動的傳聞有誇大成分,雲鯨至今未作出正式官方回應。
海信集團是中國家電業的龍頭企業之一,雲鯨處於家電業中蓬勃興起的清潔電器細分賽道,它們都在今年年底推進組織變革。2025年,家電業將面臨哪些不確定性和挑戰呢?
內銷承壓:以舊換新讓需求前置
一位海信內部員工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海信集團目前確實有一些崗位需要提效,不過拓展海外市場業務部門的人手還不夠用。據其了解,這次海信集團內部調整主要是一些產品公司,進行組織最佳化,以實作提效目的。不過,組織最佳化的振幅不會像外界傳聞說的那麽誇張。
海信集團在上述聲明中表示,鼓勵內部創業,各產業板塊自主管理、做大做強。
「海信去年、今年的增長中,出口業務增速更快。」一位區域電器經銷商12月9日向記者表示,今年國家以舊換新政策對銷售增長的拉動作用到年底已有所放緩,明年即使這方面政策延續,國內家電市場的增長預計仍然將會承受一定壓力。
海信集團旗下黑電業務、白電業務的上市公司平台海信視像和海信家電,今年三季報已承壓。2024年前三季,海信視像營收增長3.63%至406.5億元,受面板漲價等影響,歸母凈利潤同比減少19.52%至13.1億元;而海信家電營收增長8.75%至705.79億元,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15.12%至27.93億元,但今年第三季度當季營收、凈利潤均同比有所下滑。
今年11月,海信家電換帥,42歲的高玉玲接替58歲的代慧忠,出任海信家電新一屆的董事長。高玉玲是財務管理出身,曾參與海信家電對歐洲白電公司Gorenje的收購。外界預期,高玉玲將進一步推動海信家電的多元化、國際化和精細化管理。
海信集團2023年營收首次突破2000億元,2024年定下了積極的增長目標。北京紫檀洞見數據有限公司COO彭煜向第一財經記者分析說,海信經歷近年的快速發展,現在這個階段正謀求效率的進一步提升。
商務部全國家電以舊換新數據平台顯示,2024年截至12月6日24時,2963.8萬名消費者購買8大類家電4585萬台,帶動銷售2019.7億元,一級能效產品銷售額占比超90%。
奧維雲網(AVC)總裁郭梅德認為,在國家以舊換新政策的刺激下,國內家電市場2024年下半年從上半年的低迷中反彈,潛在需求得到有效釋放。但是從長期看,家電市場面臨外部「三座大山」(消費、地產、人口)的壓力,產業內部同質化競爭嚴重,未來對以舊換新的探索任重道遠。
郭梅德預計,部份潛在需求前置到2024年,對2025年市場發展形成一定影響。2025年需求前置空間尚存,追求規模同比大幅增長將面臨很大挑戰,具體要視新一輪政策的補貼力度和持續周期而定。但可以確定的是,2025年國內家電市場的重心將放在結構升級,而出口市場仍是中國家電企業的重要增長點。
外貿變數:需深化全球布局應對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家電分會秘書長周南向第一財經記者說,明年一大挑戰還是美國關稅變數對企業的影響,短時間內必然會造成中國家電對美出口的波動;另一方面會加速中國家電企業的全球化布局;但從長期看,關稅並不能改變中國家電產業競爭力和美國市場的需求,關稅壁壘很難啟用美國的制造業,反而會擡高美國國內成本。
雲鯨智能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今年雲鯨國內和海外業務均已完成營收目標。相比於國內市場,出海目前給企業增長的空間會比較大。
即使在清潔電器這樣的新興賽道,國內市場增速也已經放緩,龍頭企業今年三季報的業績已有所反映。科沃斯2024年前三季營收同比減少2.9%至102.26億元,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1.87%至6.15億元;石頭科技2024年前三季營收同比增長23.16%至70.07億元,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8.22%至14.72億元,但其今年第三季當季的歸母凈利潤同比減少43%。
最近,清潔電器行業出現了不少變動,包括人事調整、布局擴張等。11月,追覓科技原中國區執行總裁郭人傑離職,其洗地機業務的行銷負責人周俊傑接手追覓科技中國區品牌行銷業務。石頭科技斥資2000萬元,設立蘇州科界航科技有限公司,以便更好利用蘇州的清潔電器產業鏈資源。石頭科技還公告透露在越南設廠,為關稅影響做準備。
而多家中國清潔電器企業近日釋出了今年「黑五」海外大促的成績單,石頭科技稱今年「黑五」其海外清潔電器銷量達45萬台,追覓科技稱其今年「黑五」GMV達到近20億元。
對包括清潔電器企業在內的中國家電行業而言,一方面國內市場業務需要提質增效;另一方面海外市場還需要進一步精耕細作。
益普索中國電子科技研究院院長周啟群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最近比較明顯看到中國企業正在重新布局,以適應世界新周期內的格局變化。自2016年以來,世界部份國家從合作周期轉入對抗周期,只是近幾年更加顯性化。當然,基於經濟和市場不同位置的企業,布局的角度不一樣。基於貿易出口的終端企業更多是在盡量維持原有出口市場的同時,在存量市場競爭中尋找新的機會,而中國頭部企業更多是站在全球價值鏈、產業鏈的頂端來推進創新,在全球範圍內主動參與新格局的構建。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