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新華網財經觀察丨小火鍋 大乾坤

2024-12-11心靈
新華網北京12月9日電 題:小火鍋 大乾坤
新華網記者 周凱 李童
一口直徑6米的超大火鍋,周圍是24個小火鍋,分別對應二十四節氣,吸引了許多參觀者駐足。這是記者在第二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簡稱鏈博會)期間的「川渝火鍋產業供應鏈促進活動」現場看到的場景。
2024年11月27日,在第二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上,川渝火鍋產業供應鏈展區展示了一口直徑6米的超大火鍋。新華網記者 李童 攝
來自川渝兩地的近百家企業展示了底料、調味品、食材以及餐廚廢油回用等火鍋全產業鏈產品。不少參觀者感嘆,火鍋這一細分飲食品類背後竟有規模可觀的供應鏈市場。
艾媒咨詢釋出的【2024年中國火鍋行業發展與消費行為監測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火鍋行業市場規模已達5966億元,預計2025年將增長至6689億元,市場規模持續擴大。
一份小小的火鍋究竟如何「鏈」出大產業?
小火鍋有大乾坤
從蔥、蒜、花椒、桂皮等農產品原料,到香油、底料、蘸醬等調味品,再到毛肚、牛肉等食材……記者參觀鏈博會川渝火鍋產業供應鏈展區,如同翻開了一本火鍋百科全書。
把食材夾到沸騰的湯中燙熟即可食用,火鍋看似烹飪簡單,卻大有乾坤。
「您吃一份火鍋,從底料、食材到食品加工機械,供應商粗略算下來得30家。」重慶火鍋協會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說。
一鍋容四海,五味煮八鮮。熬制火鍋底料,需要的農產品、香料多達幾十種;從蔬菜到肉類、海鮮,所有食材都可以燙。
2023年8月23日,消費者在重慶三洞橋風情街吃火鍋。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在超大火鍋旁邊是「彭水晶絲苕粉」展台。地處武陵山區的重慶市彭水縣,出產的紅薯產量大、口感好,過去由於品牌、銷路等原因,好產品賣不出好價格。但和火鍋「鏈」接後,身價倍增。記者了解到,近年以來,當地將紅薯加工成專供火鍋的「晶絲苕粉」,成為不少火鍋店的「爆品」食材。
品嘗熱氣騰騰的麻辣火鍋,往往需要配飲相關飲品,以去油膩、降火氣、護腸胃。為此重慶綦江區引入企業生產豆奶飲料、秀山縣依托山銀花原料推出涼茶……火鍋產業鏈的延伸又推動了飲品產業的發展。
小小火鍋就這樣「鏈」起了一二三產業。近年來,這條鏈仍在不斷延伸。
2023年12月6日,重慶市合川區的重慶湯嫂食品有限公司,工人們在包裝車間將火鍋底料裝盒。新華社記者 儲加音 攝
山林間、屋頂上……五花八門的場地都可成為火鍋店開設場地,手機殼、明信片、冰箱貼等火鍋文創產品創意十足……在川渝兩地,一家火鍋店帶火一條街並不鮮見,火鍋周邊產品也深受遊客喜愛。火鍋不但形成了網紅美食經濟,也助推了城市文旅產業。
在重慶市九龍坡區周君記火鍋食品工業園,遊客可參觀火鍋底料生產線,了解火鍋歷史文化,品嘗「新鮮出爐」的火鍋底料。作為國家4A級景區,周君記體驗園每年接待遊客約30萬人次。
「近期企業正和重慶三峽博物館合作,將企業工業旅遊專案升級為火鍋主題博物館,讓遊客市民沈浸式、全方位了解火鍋背後的產業鏈條。」周君記公司負責人說。
2024年11月29日,遊客在周君記火鍋食品工業園體驗火鍋底料產品。新華網記者 周凱 攝
「火鍋版圖」持續擴大
起源於民間街頭食物的川渝火鍋,從一個小範圍的飲食方式逐步蔓延到全國,如今已成為川渝美食文化的重要元素。【2024年中國火鍋行業發展與消費行為監測報告】顯示,在火鍋口味偏好上,川渝系火鍋最受消費者歡迎,占比達58.60%。
川渝火鍋為何能如此圈粉?
近年來,口味愈發穩定是川渝火鍋在不同地區都廣受青睞的必要條件。底料的標準化生產能夠讓火鍋的原汁原味抵達多數消費者。
走進重慶市綦江區重慶壹合食品有限公司,自動化生產線上,花椒、八角、幹辣椒、牛油等多種原料經炒鍋炒制,再輸送到包裝線上快速封裝成一袋袋火鍋底料,最終運往全國近3萬家連鎖餐飲店。在企業展廳,不同辣度、香型的數十種火鍋底料讓人目不暇接。
2024年11月12日,重慶壹合食品有限公司的火鍋底料自動化包裝線。新華網記者 周凱 攝
「各地消費者口味不一,每個客戶也追求獨特的味道,產品需要差異化。同時,我們也要讓客戶輕松開店,產品又需要標準化。」該公司負責人莫蓉說,透過為客戶定向研發火鍋底料、蘸料等調味品,公司已開發出1萬多組配方,年產脂香型、清真型等口味的火鍋底料約5千噸。
隨著產業鏈升級,火鍋店飛速擴張,火鍋產業規模持續擴大。
2024年11月12日,斌憨憨食品科技(重慶)有限公司智能化生產線。新華網記者 周凱 攝
「過去火鍋店口感依賴廚師經驗。現在透過標準化研發、生產底料和食材產品,我的線下門店只需要員工根據要求加工好底料、食材即可,我們全國任何一家店味道都是統一的。這也是我們能夠經營2千多家連鎖店的原因。」湖南大斌家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王舫說。
據王舫介紹,這兩年企業又在重慶市綦江區投資建設斌憨憨食品科技(重慶)有限公司從事火鍋調味品、肉制品智能化加工,實作了火鍋全產業鏈經營。
除了趨於穩定的口味外,食材的新鮮度決定了火鍋口感的品質高低。如今,便利的物流為新鮮食材送往全國提供了有力保障。
重慶北站,一列滿載著毛肚、牛肉、肥腸、雞爪等各式火鍋食材的高鐵列車淩晨4點30分出發,上午9點即可抵達鄭州,而以往透過汽車冷鏈則需要24小時。據了解,鄭渝高鐵貨運列車每天從重慶和鄭州雙向對開,業務開通近半年來,日發運量已突破15噸。
發源川渝、遍及南北,得益於產業鏈、供應鏈的不斷叠代健全,火鍋產業的「地理版圖」持續擴大,市場空間廣闊。
本屆鏈博會期間,川渝兩地還舉辦了中國(川渝)火鍋產業國際推廣大會。巴基斯坦、洪都拉斯、馬爾代夫等國代表,在會上向中國企業推介了當地辣椒、蝦等產品,並表示火鍋在與旅遊相結合方面也具有潛力。
川渝火鍋正借助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化,加快出海步伐。重慶劉一手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已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連鎖火鍋店80多家,「以前海外連鎖店的底料和主要食材來自國內,現在當地的供應鏈也開始完善,受到外國消費者的歡迎,生意都很紅火。我們還在部份國家建了底料加工廠,主要面向各大商超進行零售,供不應求。」
仍需「鏈」好功夫
記者調研發現,火鍋上下遊產業鏈長、拉動消費效應明顯,面對餐飲和消費市場多元化、個人化發展趨勢,火鍋產業高質素發展仍有行業小散弱、科研力量不足、廚余垃圾處置等難點需要克服。
「火鍋產業雖然市場規模大,但是競爭十分激烈。」一位火鍋底料生產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生產火鍋底料的企業太多,市場份額占比都不高,往往一個新產品研發出來後,很快就有眾多企業模仿。
當前中國餐飲行業以非連鎖中小商戶為主,業內人士認為,連鎖化發展空間廣闊,規模化、標準化、智能化相輔相成。從門店看,以個體戶為主的社區火鍋店雖然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口味選擇,但成規模的企業才能發揮產業鏈帶動作用、保障食品安全,目前大型連鎖火鍋企業仍然不多,行業整合升級仍需發力。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便捷成為火鍋產業新方向。王舫、莫蓉表示,創新仍是火鍋企業制勝法寶,隨著中央廚房建設成為大勢所趨,需更加重視科研投入、制定標準,針對不同消費群體開發出口味多樣、更加健康的產品。
此外,火鍋廚余垃圾產量大,如何實作變廢為寶,是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課題。此次鏈博會川渝火鍋產業供應鏈展區上,四川利興龍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帶來了最新技術器材和套用場景:透過自主研發的創新菌種「噬汙酵母」,可將餐廚垃圾轉化為工業酒精、飼料添加劑、工業毛油等高附加值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