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會同科技部、中國科協舉辦科學技術普及法專題集體采訪,相關負責同誌出席並回答記者提問。
每經記者 李彪 攝
科學技術普及法於2024年12月25日經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表決透過,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新修訂的科普法有哪些亮點和創新?針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上述提問,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社會法室主任石宏回應表示,修訂後的科學技術普及法,從原法的6章34條增加到8章60條。修訂後的科普法提出強化社會力量參與,凝聚科普工作合力,並規定促進企業結合科研生產開展科普,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科普事業。
將每年9月確立為全國科普月
針對新修訂的科普法的亮點和創新,石宏介紹了八個方面:
一是,突出科普重要地位,明確科普總體要求。強調國家把科普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將每年9月確立為全國科普月。
二是,強調科普公益內容,完善政府科普工作職責。規定國家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制定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
三是,強化社會力量參與,凝聚科普工作合力。規定促進企業結合科研生產開展科普,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科普事業,鼓勵社會力量依法設立科普獎項。
四是,增加「科普活動」專章,促進科普活動開展。規定支持科普產品和服務研究開發,推動科普產業發展,加強科普國際合作交流。
五是,增加「科普人員」專章,強化科普人才隊伍建設。規定推進科普專業化人才隊伍建設,健全科普人員評價、激勵機制。
六是,完善保障措施,最佳化科普資源配置。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完善科普投入經費保障機制。
七是,促進科普均衡發展,強化面向特殊區域和群體的科普。規定扶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科普工作,圍繞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開展科普服務,科普場館對青少年實行免費或者優惠。
八是,回應數碼時代新形勢,完善網絡科普制度。規定互聯網資訊服務等機構和團體做好科普宣傳工作;鼓勵利用新興媒體開展科普,拓展科普渠道和手段。
針對新修訂的科學技術普及法增加「科普人員」專章,石宏介紹,科普人員是科普的實施主體,科普人員的素質直接影響科普的質素和效果。近年來,中國科普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績,根據2023年度全國科普統計數據,全國科普專、兼職人員共計215.63萬人,其中,科普專職人員為29.32萬人。總體而言,科普人員總體數量仍然較少,這成為制約科普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石宏強調,新修訂的科學技術普及法增加「科普人員」一章,是為了進一步強化科普人才隊伍建設,激發大家參與科普的積極性。
完善科普經費保障機制 支持企業捐贈等投入
新修訂的科普法明確:「科普是公益事業,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發展科普事業是國家的長期任務,國家推動科普全面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構建政府、社會、市場等協同推進的科普發展格局。」
怎樣保證科普工作能有充足、穩定的資金支持,尤其是基層科普活動開展不受資金短缺的限制?
對此,中國科協科普部副部長顧雁峰介紹,中央財政不斷完善科普經費保障機制,持續加大科普經費投入,支持科普事業高質素發展,提升科學普及的戰略地位。
一是加大中央本級科普經費投入力度,保障重點科普專案支出。2024年安排中央本級「科學技術普及」相關經費28.89億元,比上年增加1.75億元,增長6.4%。
二是透過科普領域相關轉移支付積極支持地方開展科普工作。2024年安排科技館免費開放補助資金、基層科普行動計劃資金等轉移支付資金13.17億元,用於支持增強科技館公共科普服務能力,調動各地科普組織和社會各方開展基層科普公共服務的積極性,推動提高城鄉居民科學素質。在分配相關資金時最佳化分配方式,加大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
三是落實科普捐贈等稅收優惠,支持企業捐贈等多元化投入。為支持公益事業發展,國家已出台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政策,其中,企業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份準予在稅前扣除,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份準予結轉以後三年扣除,符合條件的用於科普事業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可按規定在稅前扣除。
顧雁峰表示,全國科技館免費開放是貫徹落實中央精神,服務人民日益增長的科學文化需要的一項重要惠民舉措。2015年3月,財政部、中宣部、中國科協聯合下發【關於全國科技館免費開放的通知】(科協發普字〔2015〕20號),正式啟動全國科技館免費開放工作。近十年來,中央財政大力支持全國科技館免費開放,累計安排資金68.77億元。2024年中央財政安排補助資金9.168億元,較2015年增長164.7%。免費開放科技館數量從2015年的92座增加到2024年的409座,年均增加科技館35座,累計接待觀眾超4億人次。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