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AIPC流派之爭:別當諾基亞!

2024-03-25心靈

業界公認,2024年是AIPC元年。AI似乎給PC產業註入了一支腎上腺素,被業界視為新一輪的重要增長機遇。

但是我們發現,當下AIPC的概念仍比較混亂,不同廠商有不同的觀點與看法。懂懂簡單梳理一下,當下AIPC的這幾個流派:

【 傳統優勢派 】

聯想去年年底在AIPC上聲量最大,不斷為AIPC造勢,並與IDC共同釋出了【AI PC產業(中國)白皮書】。在今年1月的CES 2024上,聯想集團一口氣亮相了10余款AI PC。在AIPC這件事上,聯想不僅聲量大,還以產業引領者的姿態,認真地定義了AIPC。

按照聯想的定義,AI PC具備五大核心特征:內嵌個人智能體,實作多模態自然語言互動;內嵌由本地大模型和個人化本地知識庫構成的個人大模型;全面標配CPU + GPU + NPU的本地混合AI算力;開放連線豐富的AI 套用生態;提供器材級的本地化個人數據和私密保護方案。

這個大核心的特征, 包括了底層算力、PC硬件、互動模式、套用生態幾個維度。 在AIPC初期,算是一個比較全面的概括。但是對於普通消費者,這些說法似乎仍有些難以理解。

【 融會貫通派 】

作為PC作業系統的王者,微軟至今還在堅持做硬件,目的是給PC廠商「打樣」,Surface的創新,對行業或多或少有些啟發。

近日,微軟攜作業系統和AI兩大優勢親自入場,釋出了自己的AIPC:Surface Pro 10商用版和Surface Laptop 6商用版。

微軟AIPC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配備了專用Copilot按鍵,使用者可以隨時一鍵開啟AI助手。基於AI大模型強大的自然語言理解能力,提升PC理解使用者需求的能力: 能越來越懂使用者,並且可以主自主幫助使用者處理任務。

其實,去年微軟就已經陸續將ChatGPT等AI工具整合進全線產品,加之微軟有作業系統的優勢,目前微軟AIPC的使用者體驗更為顯性。

【 跨界入侵派 】

華為和榮耀的優勢是手機,但是他們也在以自己的思路切入AIPC。

華為過去幾年一直強調智慧PC。其智慧PC核心優勢在於依托鴻蒙分布式能力,打破邊界,根據使用者的使用場景,將各類器材隨時打通、協同,還可以像變形金剛一樣形成超級終端,滿足使用者不同的需求。

榮耀脫胎於華為,解題思路與華為很像,強調互聯互通,只是將華為的超級終端換了個名字,稱為「胖終端」。

3月18日,榮耀釋出其首款AI PC-MagicBook Pro16。在這次釋出會上,榮耀定義了自己對AIPC的理解,共分為四層: AI使能跨系統融合,AI重構作業系統,AI在端側的套用以及AI的端雲協同。 「終端廠家應該踏踏實實做第一層、第二層,兼顧第三層部份的套用。」 CEO趙明對此還明確表示,榮耀自己不會做通用的雲端大模型,榮耀的核心還是聚焦在端側AI能力的構建。

跨界而來,華為主攻輕薄筆記本+智慧PC,在輕薄本市場已經占有優勢,對傳統PC廠商造成了一定壓力。相信華為和榮耀這樣的跨界廠商,可以打破PC產業的刻板印象,帶來更多新的思路。

【 孤芳自賞派 】

蘋果永遠都是一個獨立王國,強或不強,都是自己主導的世界。

3月4日,蘋果釋出了新款MacBook Air,最大的變化就是用上了蘋果自研的M3芯片。根據蘋果官方對新品的描述: 「利用AI效能,macOS 可提供諸多智能功能幫助使用者提高生產力和創造力,如網絡攝影機功能、即時語音轉文本、轉譯、文本預測、視覺理解、輔助功能等。」

蘋果的優勢在於其強大的軟硬件整合能力,以及足夠「封閉」的生態系,使用者體驗更好。

雖然庫克宣稱: 「目前市面上用於人工智能的電腦,沒有比Mac更好的。」 但這顯然並不符合絕大多數使用者的認知,在外界看來,蘋果在AI上的動作有些慢了。3月初釋出的兩款新品,有一種高調搶跑的意思,看來蘋果禁也不住AIPC「名利場」的誘惑。

【總結一下】

不同廠商的出發點不同,優勢不同,探索的方向也不同。能看得出來,聯想、微軟要做的是讓PC更智能、更好用、更懂你;而華為、榮耀要做的是打破PC的邊界。

在懂懂看來,各方核心的分歧在於:未來什麽是AI的中心?

聯想的觀點是:AI大模型引領的新一輪產業變革浪潮下,PC將再次承擔起為使用者帶來劃時代的全新AI體驗的使命,成為AI普惠的第一終端,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大模型時代的專屬AI能力延伸。

榮耀的觀點是:基於手機的AI的服務和呈現是更多樣化一些,因為AI很多能力是基於它的數據來進行日復一日的訓練,手機一定是最聰明、最懂使用者的,也是AI服務多樣化最好的承載體。而筆記本的算力會更強,當使用者需要更強大算力支撐的時候,可以透過MagicRing的統一賬號,來使用筆記本的算力。

可以看出,如果以未來AI核心入口來區分,應該是兩大派:一是PC派,二是手機派。他們對AIPC的構想差異還是比較大的。

今天來看這並沒有對錯之分,只有在競爭中相互借鑒。因為當下無論哪家給出的AIPC定義,都還是初級的。十年後的AIPC可能會在他們的競爭、比拼、借鑒、融合中,達成一種理想狀態。

以史鑒今,現在市場還處於AIPC的混沌期,這有點像2010年前後,業界都在探索未來的智能電話。大家還記得嗎? 最初很多傳統廠商把手機上網當作智能化的標誌,把很多創新都集中在如何用手機上網的模式上。

諾基亞(板磚砸核桃)、黑莓(按鍵式大鍵盤),都還有印象吧?那個時候還有蜂擁而起的手機瀏覽器,大家也還記得吧?但是發展到後來,人們發現手機上網跟PC上網完全不是一回事兒,而是一個全新的移動APP生態。瀏覽器不再是入口,而是APP。

從功能電話到智能電話,無論是產品形態、使用方式,還是生態系,都發生了徹頭徹尾的重構。功能電話時代,手機是通訊工具。 但是智能電話發展到今天,衣食住行都離不開手機,手機替了鬧鐘、手表、相機、MP3、錄音筆、掌上遊戲機、GPS導航、錢包、公交卡、門禁卡、車鑰匙…… 種類還在不斷擴大。

如果時間倒推15年,當年那些赤膊上陣的廠商,能想到今天的智能電話會是這般模樣嗎?終歸有家企業叫諾基亞,有家企業叫蘋果,還有華為、小米、OPPO、vivo,殊途也不同歸。避免成為諾基亞,是當下所有AIPC玩家要守住的底線。

再說一個產業話題:AIPC已經被喊得很響了,真的會拉動PC產業再次高速增長嗎?

IDC中國高級研究經理陳舒歆認為: AIPC的確會對整體市場起到促進作用,但是短期會比較難,因為整體市場大模型還沒有落地,使用者端的需求刺激還不足。 長期看,隨著大模型的落地以及生態的不斷豐富,AIPC一定會帶來換機的需求。相關的上下遊需求都會進一步提升,包括對於更高的記憶體,更強的散熱等等。

說白了,今天還是概念階段,有點像2010年前的智能電話市場,吸引的是嘗鮮使用者。智能電話的真正爆發,是2012-2016年,那才是普惠時刻。

現在只是搶位賽,AIPC還沒到排位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