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收購美鋼被拜登否決,日本這次很生氣|新京報專欄

2025-01-06心靈
歷史上,美日兩國就曾為貿易殺得眼紅,且曠日持久。
▲這是2024年5月14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拍攝的美國總統拜登。圖/新華社
文 | 張智新
收購美國鋼鐵案被美國總統拜登否決後,日本制鐵怒了,表示要起訴美國政府。而據新華社援引日本媒體最新報道,日本政府計劃支持日鐵起訴美國政府。
此前,1月3日,拜登宣布,「出於保護美國國內產業的戰略需要」,正式阻止日本制鐵公司收購美國鋼鐵公司。1月4日,日本制鐵和美國鋼鐵發表聯合聲明稱,將采取一切措施維護合法權利。
對此,日本經濟產業大臣武藤容治也表示,美國「以國家安全保障方面的擔憂」為由做出這樣的決定,令人難以理解。日本產業界擔憂聲音高漲,日本政府將嚴肅對待。
排名世界第4的日本制鐵收購排名第25的美國鋼鐵公司,真的如拜登所說會危及美國產業安全嗎?
「產業鏈安全」只是托詞
美國鋼鐵雖是百年老店,也曾經紅火多年,迄今仍然勉強維持世界第25的名次,但受制於需求不旺、環保和外包、成本上升及技術更新叠代乏力等諸多制約因素,業績一直在步步下滑,可謂苦苦支撐難以為繼。
如若再不尋求並購,美國鋼鐵就只能選擇要麽關停工廠,要麽轉移產能。而這無疑都會讓包括美國鋼鐵總部匹茲堡在內的「鐵銹帶」迎來更多下崗人潮。
可以說,在這種背景下日本制鐵能出面收購,對於這家幾乎僅剩歷史榮譽和產業符號象征意義的夕陽產業「老朽」來說,是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了。
鋼鐵工業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具有基礎地位,也是傳統意義上的支柱產業。但在全球經濟從上個世紀90年代進入知識經濟、資訊網絡化時代以來,這種基礎地位、支柱作用早已被大振幅稀釋、替代。
進一步說,今天的鋼鐵工業已遠非經濟全球化之前或「冷戰」時期那樣以主權國家為界,而是和諸多新興產業一樣深度融入全球化產業分工體系的。
無論是危如累卵的美國鋼鐵,還是能發出收購要約而似乎還很紅火的日本制鐵,都是全球跨國企業。而其分支機構、產品分工以及市場無不覆蓋全球,遠非一國內部所能獨立迴圈。
更何況,即使在貿易自由化嚴重受阻,逆全球化潮流甚囂塵上的今天,只要美國願意放開進口,價廉物美的鋼鐵何愁不會源源不斷?因此,所謂產業鏈安全、產業安全、經濟安全,完全是含義空洞的政治托詞。
日本方面為了這次收購成功,充分考量到了美國貿易保護主義、貿易政治化逆流當道的現實,給的對價可謂煞費苦心、不惜血本:不僅真金白銀拿出近30億美元,美國政府還可以有許可權定並購後的企業產量,可以否決其裁員或關停決定……
可即便如此,美國依然對這一收購案充滿戒心。其實,無論從長遠看還是從近期看,這一點也不新鮮。
拜登處心積慮的結果
從長遠看,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美日兩國貿易爭端可以說曾經殺得眼紅,而且曠日持久,在1995年柯達菲林案後,方才趨於和緩。這段經歷,已然為此次收購被拜登否決,埋下了伏筆。
從近期看,日本制鐵和美國鋼鐵之間的並購至少從2023年就已發端,今年大選之前更是已經進入關鍵行程。只是由於大選,拜登當局遲遲沒有就此作出決斷,這次選擇在即將迎來當選總統杜林普就職典禮時才果斷說不,無疑是處心積慮的。
一是,拜登想在離任前告訴美國選民們,在保護美國產業和產業鏈安全及經濟安全方面,他絲毫不比也聲稱反對此次收購的杜林普遜色;二是,借此贏得民主黨國會議員們的喝彩和支持,為剛剛在大選中輸人又輸勢的民主黨加油打氣。
而在日本方面,包括日本制鐵和日本政府,為什麽對拜登的否決表現出如此不滿且態度強硬?首先可以理解的是,日本政府肯定非常憋屈。
日本自「二戰」結束就一直忠心耿耿當美國的政治跟班,這一政治軍事同盟不管美國如何看待,至少日本內部包括朝野主流政治人物和民意,都是「吃了秤砣鐵了心」。
而今,日本一家企業並購美國一家公司就被認為危及美國的產業鏈安全、經濟安全,難道說日本對美國還有「狼子野心」不成?如此「背刺盟友」,日本朝野的不滿情緒,可想而知。
當然,日本方面也是基於過去日美貿易戰的歷史經驗,在熟悉美國政經運作制度流程和內幕前提下才有底氣「憤怒」。反正,按照美國的規則抗議發聲,實在談不成也無失真於兩國關系,尤其是政治軍事結盟關系。
對日本制鐵而言,收購美國鋼鐵將增強其世界領先的制造和技術能力,擴大其主要業務區域。完成收購後,日本制鐵將融進美國鋼鐵相關產業資源,日本自身的供應鏈也將更加完備、更具韌性。
因此,日本各方面一直對收購事宜很上心,談妥的條件已經差不多是「城下之盟」了,最後居然因為「安全」原因,被拜登否決了。而且,如果收購不成,還要損失數億美金,當然很是窩火糟心。
新年伊始,美日之間刮出的這股保護主義和貿易政治化、反全球化的寒流,看上去只是讓日本很生氣、讓美國國內部份利益集團不滿,實則也讓本已岌岌可危的全球自由貿易體系更顯危殆。
如果美國兩黨政客為了一己之利就不惜在貿易保護主義、貿易政治化的歪路上狂奔,甚至連所謂的「盟友」也不放過,被迫「買單」的恐怕就不僅僅是日本制鐵了。
撰稿 / 張智新(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