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2024年裏那些「遠親不如近鄰」的時刻

2025-01-06心靈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不僅是一句口號,它意味著在一個社會大家庭裏,每個人都能扮演支持者和被支持者的角色。這一年,一個公益組織繼續紮根社區,透過具體的行動,將這一理念轉化為現實。一件件看似小事的善意之舉,共同編織出一個更加緊密和有力的社區之網,幫助個體應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

文 | 布丁

編輯 | 張輕松

營運 | 芋頭

「遠親不如近鄰」的新實踐

這是發生在今年冬季的兩個溫暖瞬間。

下午2點,洛陽,70歲的老張準時蹲守在直播間,準備聽一堂教老人用手機的公益直播課。他找好一張父親在1984年拍的老照片,跟著直播間裏老師的教學,耐心塗抹掉照片上的汙漬,再利用AI一點點恢復畫質。看著眼前父親的面容清晰了起來,就像穿越時空,父子倆在70歲的年紀,有了場神奇的「重逢」。

在上海的助醫愛心小家,外地求醫的孩子收到了一份意外而溫馨的禮物——15雙棉拖鞋和一次性毛巾。這是打掃小家的保潔阿姨送給他們的禮物。雖然無法直接分擔他們的病痛,保潔阿姨的一點小小善意,讓他們在異鄉感受到家人般的貼心。

這些溫暖善意之舉,常常發生於家人之間,而現在,它們都發生在由陌生人組成的「社區」裏。社區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種城市生活的「共同體」。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王德福在【中國式社區】裏表示,中國人常講「遠親不如近鄰」,這是對集體生存經驗的總結,意思是鄰裏關系是最便利的社會支持網,可以幫我們應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

根植於社區的貝 公益,能夠敏感捕捉最小單元的需求,也一直致力於透過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社區,幫助生活其中的人們,尤其是最需要幫助的人。

一老一小能夠獲得溫暖庇護的社區,才是能夠支持所有人的社區。貝 公益也首先將目光投向了社區中的老人和孩子。

助老專案「我來教您用手機」的啟動,就源於貝 公益的悉心洞察。

公益「我來教您用手機」課堂上,學員們拍「畢業照」。圖 / 講述者提供

早在2018年,貝 公益調研了幾個月後發現,想要學會智能電話這件小事,是老人群體一個非常強大的訴求。他們不願意頻繁因為小事去打擾家人。新事物如同一個巨大的鴻溝,這一邊的老人們,成了容易被社會忽視的隱形群體。

如果社區能夠提供幫助,是不是可以跨越這個鴻溝,成為老年人的社會關懷力量?

懷抱著這個初心,2018年「我來教您用手機」課程正式啟動,開始在全國各地的不同社區展開教學。

為了讓更多老年人有突破時間、空間學習手機知識的可能,2023年3月1日開始,每周三、周五,貝 公益直播間裏的老師們會教老人們怎麽遮蔽手機廣告、怎麽買票和改簽、怎麽拍照剪影片、怎麽用全民k歌唱歌......這件看似尋常的善舉,收獲了老人們的熱情參與和好評。

除了「我來教您用手機」,助老專案還涵蓋「我來教您防跌倒」這樣的課程,希望觸及老年群體更實際的痛點。在太原,70多歲的張為民,在一次騎單車摔倒後,成為了貝 公益課的忠實學員。他和老伴王春蘭,從手機課到防跌倒課,全部都沒有落下。他說,「課堂上一方面能學到知識,另一方面,我們也找到了組織」。

自「我來教您防跌倒」課程開啟以來,已經在 全國14個城市開設了1195個社區公益課堂,惠及老年人5.5萬人次。 有的老人甚至把上課當成了精神寄托的一部份,「哪天要是沒課還感覺空落落的」。

公益「我來教您防跌倒」的線下課堂。圖 / 講述者提供

老人們既有身體上的支持,也獲得了精神上的陪伴。類似貝 公益這樣的社區服務,為老人提供了一個溫暖、安全的公共社區空間。

回應著居住環境裏同樣迫切的需求,貝 公益助小專案「助醫愛心小家」關註那些遠道而來、在陌生城市中尋求醫療幫助的大病患兒家庭,為他們提供一個臨時的避風港。目前,北京已有4家這樣的愛心小家,上海有1家。服務覆蓋了5家醫院,共計30間房,為589個大病患兒的家庭解決了異地求醫的住宿問題。

與此同時,貝 公益助小專案下的追光計劃、陽光操場、太陽花班等,為超過60所鄉村學校的兒童提供支持。

2024年,貝 公益在建設社區人群友好方面,一直在連線著更多社區中有需要的人。那些可以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家人、為鄰居提供的身邊的幫助,編織出一個更加緊密和有力的社區之網,從而連線更多人的善意,讓更多人看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力量。

如何做一個「好鄰居」?

源於德語的「共同體」,被社會學家費孝通轉譯為「社區」引入中國。2000年,全國開始推進社區建設時,才將這個社會學概念作為新的基層治理單元名稱進行推廣。

在由陌生人組成的城市社區裏,除了老人,孩子,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陷入困境、需要幫助的一刻,建設一個更美好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就成了為每個人的安全感兜底的工程。

作為一種新型鄰裏共同體,社區依然在成長之中,最終成為什麽樣,還需要更多力量的塑造。我們能做什麽,讓社區變得更好?貝 公益為我們打造了一個樣本——建設美好社區,從當一名「好鄰居」做起。

公益「愛心小家」,上海的新華小家。圖 / 講述者提供

從事社區服務行業,紮根社區,貝 的門店和經紀人就在社區,因此擁有天然的社區內容,可以關註到社區的需求。做好社區裏的「好鄰居」,牽頭建設美好社區,成了貝 公益獨有的優勢和願景。

公益所形成的誌願者精神,是凝聚這股社區力量的核心。「和其他很多互聯網公司不同,我們連線著幾十萬的服務者,這些都是天然的公益資源。」貝 找房副總裁、貝 公益基金會執行理事長賈生平介紹。

如今,社區中越來越多居民已經習慣從貝 所連結的經紀品牌門店中獲得幫助。這些門店遍布全國各地,當你需要緊急打印檔, 當你在街頭迷路,當你遇到突如其來的雨天.....都有貝 公益的誌願者提供貼心細致的服務。從線下走到線上,助老、助小專案服務的物件,也從一個個小社區中的居民,慢慢延伸到了五湖四海、更廣闊的人群。

除了人群友好,貝 公益也希望在環境友好方面盡一份力。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貝 直營品牌「鏈家」的很多門店都開始了節能減排行動——由於門店多、分布廣,很可能會導致能源浪費,因此很多鏈家門店都開始對用電器材進行遠端控制,透過提升管理效率來實作節能減排。截至2024年12月,智能門店監測控制系統已覆蓋天津、廣州、西安、深圳等16個城市200余家門店。

在更廣泛的人居環境治理方面,自2020年起,貝 啟動「藍海行動」,致力於種植修復紅樹林,守護生態環境2024年9月,在台風災後的金沙灣海岸邊,17位貝 公益誌願者們齊聚湛江,種下了300余棵紅樹林幼苗。

公益修復紅樹林的藍海行動。圖 / 講述者提供

除了透過不同的公益專案傳遞善意,貝 致力於透過員工公益編織更大的公益網。「向上向善」,是貝 的企業文化基因。作為社區生活的一部份,貝 希望每個員工都能率先成為公益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2024年是貝 的員工公益「善貝GO」上線三周年。這個專案透過讓員工積累日常走路或跑步步數,參與到公益中來。隨著專案的發展,活動形式也在不斷創新和升級,經紀人帶領客戶一起跑步,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跑團,讓人與人之間的連線更加緊密。

2024年11月,善貝GO發起「貝 大朋友冬日慈善跑」活動。全國7個城市的8個跑團成員組織線下慈善跑活動,透過捐步、義賣、5km跑等形式,為200多位異地求醫的小朋友的新年心願禮物助力,展現了大社區的溫暖。

「在無數個社區裏都有貝 的門店,無論什麽事情,我們的經紀人都樂意搭把手,去幫助居民。而社區居民看待貝 人的眼神是信賴的,尊重的。每個員工的臉上都洋溢著自信,內心充滿歸屬感,這大概就是我們說的,成為有尊嚴的服務者吧。」賈生平說。

「中國式社區」的明天

一件小事,只要一直做下去,就會帶來積少成多的改變。而在從事公益的過程中,貝 公益也能從和人的接觸中洞察到更多深層需求。

比如在「我來教您防跌倒」專案中,紮根社區的誌願者們,會結合社區和老人的實際需求靈活地進行知識科普。貝 青島站的誌願者在開展業務之余,積極拓展醫生資源,邀請了青島市人民醫院退休的老院長為大家科普,加強老人聽課的積極性。

深圳一個社區裏,合唱團裏的一位叔叔因為跌倒再沒來過,叔叔阿姨開始焦急地討論著跌倒的原因,並且積極地找社區工作人員學習防跌倒知識。貝 公益深圳誌願者黃敏立馬向社區協調了三十本防跌倒教材,及時為老人進行科普。收到課本的老人們在課本上標滿了記號。

每一個投身公益的貝 人,原本只是想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最終都會被一點一滴的善意所帶來的改變感動,從而更加持續地投入到公益事業中去。

而更暖心的是,一些原本的受助者,也加入了貝 誌願者隊伍,自發地幫助身邊的人。堅持上手機直播課的老張,在今年秋天,正式成為了貝 公益的「銀發誌願者」。他說,自己感受到了數碼時代的便利,希望能帶著更多老年朋友一起追趕智能時代。現在,他已經可以從容地教老朋友們用手機了。

公益的銀發誌願者在教社區老人用手機。圖 / 講述者提供

公益首批100名「銀發誌願者」中的老人,甚至會主動到電影院、車站幫助其他老人進行手機操作的指導,從幫助身邊人到惠及更多人。

溫情與善意在輪回,貝 公益也在不斷前進演化,不斷探索社區公益的多種可能性。

隨著城市化推進,越來越多人住進由陌生人組成的社區,「這種共同體肯定不同於過去的單位,也不同於過去的村莊,它不會很親密,也不會很熟悉,但是當人們遇到一些困難的時候,社區裏的人能夠互助合作起來,形成良好的社群生活秩序。」

在被王德福稱為「中國式社區」的基本生活單元裏,貝 公益這樣的先行者正在努力參與打造一個更美好的家園。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無數微小的閃光的瞬間,讓人們看到社區成長的美好願景。

參考資料:

【如此城市CityTells|對話王德福:中國式社區是什麽】澎湃新聞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