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什麽才是決定自我認知的關鍵因素?

2024-11-11心靈

1,認知底膜(皮亞傑稱之為基膜)。

即,在幼年和少年時代,透過與養育者和周邊環境的互動、觀察、模仿,所形成的基準的認知處理模式,通常會透過模因從上一代進行傳遞,並且受到周圍環境中資訊的強烈影響。

學校是除了家庭以外的另外一個重要環境,在學校時,所受到的啟發、教育,以及同學的狀態,會影響一些認知的關鍵要素,在過程中,是否有原創和建構欲望,是否壓制了(還是啟發了)抽象能力,是否有較為嚴謹的語言表達、對文字理解的敏感度、對實踐和觀察的態度、對他人合作及競爭的投射等等。

這些會在基膜上影響到感知的深度和寬度、早期社交化的完備性,以及較為重要的,依賴【具象案例(例題)理解】的程度等等。

更深一步的則是,是否被啟發了知識泛化的能力、是否具備懷疑的心態,以及是否在資訊感知上具備較好的整體性(大量的資訊細節構成的整體,其表達的資訊是超過個體之和的)。

認知基膜較為完備的話,會容易在表征上表現為聰明、有天賦等等。

2,情緒回路。

情緒回路是在社會化過程中必然產生的,用以限制或激發人類個體行為動機的、主觀很難可見的常駐應激反應。

在社會化比較發達的人類群體中,情緒回路的規訓會幫助人類幼體擬合當前環境的規則,從而參與社會互動。

同時,有大量的從倫理或鄉願傳承的意識形態,會在這個過程中植入情緒回路,表現為人類個體作為主觀衡量判斷的依據,但這些依據往往是沒有清晰的所以然的,只是因為不相信就會被譴責或迫害,而形成了鋼印。

情緒回路是否適合當代人需要面對的多樣化的應然,是認知要素中較為表征和容易發現的部份,如果適應度不足,就會出現汙名化他人、憤世嫉俗以及在很多情況下的用是非簡單判斷,代替深入思考的過程。

同時,有一些特殊的情緒回路是由長期的、頻繁的反饋造成的,這可能是某種創傷/激勵回路,而這些會導致很多長期風險,比如心理癥和一些表征上的不當「性格」。

3,經歷(樣本集)。

透過各種經歷、閱讀等,人們可以在當前環境的基礎上,發現更多的欠擬合資訊和多樣化的人,而這些資訊攝入過程中,會對已有的認知基膜進行微調,如果資訊的多樣性和質素足夠高,其調整效果就可能對認知基膜產生非常大的改變,並產生湧現或頓悟。

4,(財務與其他)資源。

在資源不足的時候,人們的焦點會下意識的聚焦於滿足稀缺感或安全感,因而會形成一些資訊盲區,即會把長期或深度資訊遮蔽,或者為了對沖焦慮和空虛而尋求各種過擬合舒適的垃圾資訊。

而且,資源不足本身是相對的,在認知基膜有很強的貧瘠感的話,即使客觀上有資源了,還是會慣性的不斷產生新的稀缺感,從而被釘選在某個潛力較大的認知狀態。

以上。

供參考。